“南直隶到底有多少白银,也没个数,我之所以住在这兴旺银号,就是因为每天都有人拉着白银来堵我家的大门,每次来的人还都不一样。”
“来堵你家大门?”
听到王体乾的这话,魏忠贤顿时就变成了黑人问号。
这皇帝派来的太监,居然有人敢彪到堵门?
“人拉着银子来寻我,我也不能把人赶走啊。”
放下手,王体乾看向魏忠贤,缓缓说出了自己现在面临的问题。
还是那句话,流入大明的白银,也太特娘的多了。
大明到底流入了多少银子,没人知道,保守估计每年都在数百万两,而总数近三亿两,若是算上前朝的积累,此时国内的存银恐怕超过八亿两。
这个数字可能保守了,因为在大明的万历二十五年(1579年),宝藏舰队最为繁盛的时间点上,英国著名海盗德雷克抢劫了一条西班牙小船,上面有1300条银锭、14箱银币、黄金珠宝、大明青花瓷。
而根据后人的统计,从1577年到1580年的抢劫活动中,德雷克一共从西班牙人手中抢到了434万磅白银,折合174万公斤,而换算成大明的计量单位,这个数字就是五千两百多万两。
一个海盗都能抢到如此之多数量的白银,而流入大明市场上的数量,就更加的惊人。
作为大明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京积累着令人难以想象的白银数量。
也不知道是哪本史料,说李自成从北京城刮出了七千多万两白银,但如果他刮的是南京城,恐怕就是刮出几个万万了。
在这种背景下,皇帝想要在南直隶兑换银币,要面临的问题不是有没有人换,而是皇帝你有多少银币。
对于皇帝的银币政策,以魏国公为首的一众勋贵支持,那自然有众多的富商选择反对。
虽然虽然他们不敢明目张胆的砸场子,但给你添堵还是可以的。
字面意义上的添堵。
南京城中的上百家富人,每天都有人用车拉着白银到王体乾的府上堵门。
朝廷每月给南直隶的银币数额在五十到六十万枚,平均每天也就放出两万枚,这点儿数字对于那些府上养着上百人的富家人来说,自然是不够用的。
而且,来到南直隶后,王体乾就和魏国公等人达成了每月银币的兑换协议,有六成银币刚到南京城,就被兑给了魏国公府,这就导致每月兑换出去的银币更少。
这种背景下,皇帝想要在六月份后,在南直隶重启金银之禁的事儿,自然而然的被搁置了。
王公公,你看,不是我们不支持皇帝,不支持朝廷,而是我们家没有银币,只有银锭啊。
朝廷要讲道理啊,你要我们用银币,起码得先把我们手中的这些银锭换成银币,然后才能禁止金银交易啊。
不然的话,你光是说禁止,不拿出解决办法就抄了没用银币之人的家,那就是实打实的戾了啊。
听完王体乾的叙述,魏忠贤摇着头道。
“你别指望每月能多给你银币了,京城宝泉局那边铸造银币我去看过,工匠每天三班倒的干,铣车都不知道坏了多少台了。”
“哎。”
闻言,王体乾只能无奈的叹了口气。
皇帝的银币政策,明眼人都能看的出来是要规范货币,重整市场,但银币的产量却严重的限制了政策的推广。
叹了口气,王体乾返身进入自己平时睡觉的小房间,拿出了一份账本,递给魏忠贤道。
“这是目前南直隶的一些大户、商家给我的需要兑银账本,上面记录的是一些支持朝廷铸造银币之人所需要兑换的银币数量,最少需要两千万枚银币。”
待魏忠贤翻开账本看后,王体乾接着道。
“在总了这本账目出来后,我与应天巡抚、浙江巡抚一起商议过,皇爷想要重启金银之禁,目前在南直隶做不到,最少还需要往民间兑银一年后才能尝试,否则必然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乃至于酿成民变。”
“我知道了。”
草草的看了几眼后,魏忠贤就将账本合上,对王体乾点了点头。
“那按照你的说法,现在每月运到南直隶的银币,就都被兑了出去呗。”
“不错。”
闻言,王体乾点了点头,而后凑到魏忠贤的身前,小声的道。
“除了朝廷规定的火耗外,每月兑换银币时,总有人想要多拿上一点,还会多给火耗。”
“停,你别说了。”
王体乾的话刚说了个开头,魏忠贤就伸手止住了他接下来的话。
“你也是宫里四品的大太监了,什么钱能收,什么钱不能收,我想你也是知道的。”
“知道,知道。”
听到魏忠贤的话,王体乾连忙道。
“收上来的银子,小的每笔都做了记录,一文银都没动过,打算送给公公。”
“我收你的银子做什么,你自己和皇爷坦白,将银子充入内帑,或者自己留着吧。”
听到王体乾的话,魏忠贤笑了一声,转头看向一侧,问起了另外一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