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成化年间,犁庭扫穴之时,建州女真还只是总数在几万人的几个小部落,但在李成梁的眼皮子底下,建奴的人口数量居然翻了几倍,乃至十几倍。
“你这次探听到的情报非常重要,我主笔,写一封奏章给陛下,你署名吧。”
好一会儿后,杨镐收回了自己的心绪,对毛文龙道。
“好。”
听到杨镐的话,毛文龙肯定的点了点头。
看的出来,他是被这次出关给吓到了。
看着门外,杨镐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辽东百姓苦啊。”
“辽东百姓可算不苦了啊。”
就在杨镐想着该如何的和皇帝说明情况时,后方留驻在辽阳城内的孙承宗,却是难得的高兴了起来。
马上就要进九月了,辽东的庄稼能收获了。
今年辽东百姓的日子,难得能过的去,勉强算是个丰收年。
主要原因还是,皇帝为了挽回辽东民心,给了三年免赋的政策。
而且,孙承宗还在辽东进行了屯田、开荒、伐木等一系列生产活动,虽然不能保证驻辽大军的后勤供给,但好歹是让辽东那本就不咋样的生产基础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走在田间地头,看着已经挂果的黄豆植株,孙承宗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豆子这玩意儿,虽然吃多了容易放屁,但好歹能养活人。
当然,如果可以,孙承宗更愿意让屯田军种麦子之类的主粮。
但新开垦出的土地贫瘠,种麦的话,可能最后的收成还没投入的人吃的多。
种豆肥田这种方法,华夏百姓早就掌握了,而且,民间百姓为了能多点儿收成,很多地方在秋收之后,还会补种一轮豆子。
并且,豆子还是大明边军的行军应急口粮。
炒米、炒麦、炒豆,三种大明特有的行军口粮,做法非常的朴素。
其中,炒豆就是土炒豆,取青豆、黄豆、黑豆三种与白土(观音土),中火热锅,放入白土、盐以及三种鲜豆,翻炒至豆子焦脆,熟后掸除白土即可。
根据《吕公实政录》记载,明军在道缓急之食,惟有炒豆为便,一军可带五升,以备沙碛深山,二三百里无人之境。适逢战事,以防便溺,则口含乌梅生津止渴。
做成后的土炒豆,置于阴凉之处,少说能放一个月的时间。
有了组织人手开垦新田所获得的这批物资,孙承宗对于经营好辽东,有了更大的信心。
就当孙承宗看着新垦之田高兴时,突然有随从来到他的身边耳语了几句。
不待孙承宗有所反应,就听到一阵恭喜声传来。
“孙巡抚,叶赫打了胜仗,建奴就要平定了,恭喜啊。”
身着一身崭新官服,杨嗣昌带着几个精干汉子,老远就冲孙承宗拱手道。
“同喜同喜。”
挥手示意随从离开,孙承宗向杨嗣昌拱手回礼。
待到杨嗣昌走到近前,两人寒暄了几句后,就对孙承宗道。
“孙巡抚,这几位就是我上次写信与您过说的几位船商。”
将几个身形健硕的汉子介绍给孙承宗,杨嗣昌道。
“他们想要在娘娘宫那边建几个船厂,还想要孙巡抚多多照拂。”
“唉,这话说到哪里去了。”
闻言,孙承宗笑着摆了摆手道。
“如今,为了开垦田亩,各地的屯田卫所军砍伐出的树木越来越多,而辽东转运司的船只有限,很难全部都运往山东。若是能够将这些原木就地制作成大船,对于辽东的百姓们而言,也是多了一条活路啊。”
说着,孙承宗话头突然一转,又道。
“但是,你们想要在辽东开设船厂,我这里同意之后,还有一人,你们需要打点一二。”
“敢问是何人?”
闻言,杨嗣昌好奇的出声问道。
在他的理解里,这种事情,只要辽东巡抚点头,其他人的意见就差不多不重要了。
嗯,顶多给皇帝上奏弹劾。
“我本来今日前去拜访于他,既然诸位来了,就一起吧。”
说着,孙承宗看向杨嗣昌道。
“这个人,杨转运使也是认识的。”
“哦?是何人?”
笑着摇了摇头,孙承宗没有回答,只是令人牵来了马车,让一行人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