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始停百官跪伏之礼。
二月丙辰朔。日有蝕之。
癸亥。神祇官大宮主入長上例。
乙亥。從五位上村主百濟。改賜阿刀連姓。
三月甲寅。信濃國疫。給藥療之。
夏四月甲子。令鍜冶司鑄諸國印。
庚午。以信濃國獻弓一千四百張充大宰府。
甲戌。讃岐國飢。賑恤之。
壬午。備中。備後。安藝。阿波四國苗損。並加賑恤。
五月甲午。備前國獻神馬。西樓上慶雲見。詔。大赦天下。改元爲慶雲元年。高年老疾並加賑恤。又免壬寅年以往大税。及出神馬郡當年調。又親王諸王百官使部已上。賜祿有差。獻神馬國司。守正五位下猪名眞人石前進位一階。初見慶雲人式部少丞從七位上小野朝臣馬養三階。並賜■十疋。絲廿■。布卅端。鍬■口。
庚子。武藏國飢。賑恤之。
六月丁巳。勅。諸國兵士。團別分爲十番。毎番十日。教習武藝。必使齊整。令條以外。不得雜使。其有關須守者。隨便斟酌。令足守備。
己未。令諸國勳七等以下身無官位者。聽直軍團續勞。上經三年。折當兩考。滿之年送式部。選同散位之例。其身材強幹須堪時務者。國司商量充使之。年限考第。一准所任之例。
乙丑。河内國古市郡人高屋連藥女一産三男。賜■二疋。綿二屯。布四端。
己巳。阿波國獻木連理。
丙子。奉幣祈雨于諸社。
秋七月甲申朔。正四位下粟田朝臣眞人自唐國至。初至唐時。有人來問曰。何處使人。荅曰。日本國使。我使反問曰。此是何州界。荅曰。是大周楚州塩城縣界也。更問。先是大唐。今稱大周。國号縁何改稱。荅曰。永淳二年。天皇太帝崩。皇太后登位。稱号聖神皇帝。國号大周。問荅畧了。唐人謂我使曰。亟聞。海東有大倭國。謂之君子國。人民豊樂。禮義敦行。今看使人。儀容大淨。豈不信乎。語畢而去。
丙戌。左京職獻白燕。下総國獻白烏。
壬辰。以時雨不降。遣使祈雨於諸社。
庚子。公廨祿給式部省大學散位等寮。
壬寅。詔京師高年八十已上者。咸加賑恤。
甲辰。奉幣帛于住吉社。
乙巳。贈從五位上坂合部宿祢唐正五位下。右大臣從二位阿倍朝臣御主人功封百戸四分之一。傳子從五位上廣庭。贈從五位上高田首新家功封■戸四分之一。傳子无位首名。
八月丙辰。遣新羅使從五位上波多朝臣廣足等至自新羅。
戊午。伊勢伊賀二國蝗。
辛巳。周防國大風。拔樹傷秋稼。
冬十月丁巳。有詔。以水旱失時。年穀不稔。免課役并當年田租。
辛酉。粟田朝臣眞人等拜朝。」正六位上幡文通爲遣新羅大使。
戊辰。幡文通賜造姓。
十一月癸巳。設太上天皇百七齋于諸寺。
庚寅。遣從五位上忌部宿祢子首。供幣帛。鳳凰鏡。■子錦于伊勢大神宮。
丙申。改從四位下引田朝臣宿奈麻呂姓。賜阿倍朝臣。」賜正四位下粟田朝臣眞人。大倭國田廿町穀一千斛。以奉使絶域也。
壬寅。始定藤原宮地。宅入宮中百姓一千五百烟賜布有差。
十二月辛酉。供幣帛于諸社。
辛未。大宰府言。去秋大風。拔樹傷年穀。
是年夏。伊賀伊豆二國疫。並給醫藥療之。
二年春正月丙申。賜宴文武百寮于朝堂。
庚子。无位安八萬王授從四位下。
三月癸未。車駕幸倉橋離宮。
丙戌。正四位下豊國女王卒。
夏四月壬子。詔曰。朕以菲薄之躬。託于王公之上。不能徳感上天仁及黎庶。遂令陰陽錯謬。水旱失時。年穀不登。民多菜色。毎念於此惻怛於心。宜令五大寺讀金光明經。爲救民苦。天下諸國。勿收今年擧税之利。并減庸半。
甲寅。遣使巡省天下諸國。
庚申。賜三品刑部親王越前國野一百町。
丙寅。勅。依官員令。大納言四人。職掌既比大臣。官位亦超諸卿。朕顧念之。任重事密。充員難滿。宜廢省二員爲定兩人。更置中納言三人。以補大納言不足。其職掌。敷奏宣旨。待問參議。其官位料祿准令。商量施行。太政官議奏。其職近大納言。事關機密。官位料祿。不可便輕。請其位擬正四位上。別封二百戸。資人卅人。奏可之。」先是。諸國采女肩巾田。依令停之。至是復舊焉。
辛未。天皇御大極殿。以正四位下粟田朝臣眞人。高向朝臣麻呂。從四位上阿倍朝臣宿奈麻呂三人。爲中納言。從四位上中臣朝臣意美麻呂爲左大弁。從四位下息長眞人老爲右大辨。從四位上下毛野朝臣古麻呂爲兵部卿。從四位下巨勢朝臣麻呂爲民部卿。」給大宰府飛驛鈴八口。傳符十枚。長門國鈴二口。
五月丙戌。三品忍壁親王薨。遣使監護喪事。天武天皇之第九皇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