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左侍郎詹兆恆,永豐人;崇禎時,為南京御史,有殊績。福王時,嘗劾阮大鋮;唐王命佐黃道周守廣信,尋奔懷玉山,攻開化,兵敗,死於陣(見明史及輯覽)。
以上唐王殉節諸臣八人。
禮部尚書兼右都御史吳鍾巒,武進人;從魯王至舟山,往來普陀山中,聞大兵至寧波,急渡海,入昌國衛之孔廟,積薪自焚死(見明史及輯覽)。
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張煌言,鄞縣人;初以舉人奉表迎魯王至紹興監國,復以兵從至海外;後桂王遙命為大學士,聞滇南平,散遣部曲,遁居懸嶴,為大兵所襲執,諭降,不從,死(見明史及輯覽)。
以上魯王殉節諸臣二人。
吏部尚書李若星,息縣人;為御史,劾發魏忠賢、客氏奸,討貴州餘孽有功;桂王時,召為尚書,武岡破,自刎死(見明史及輯覽)。
總督各路兵馬、兵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張同敞,江陵人;大學士居正曾孫,總督軍務,每戰輒為諸將先,大兵至桂林,被執,諭降不從,整衣冠就刃,顏色不變而死(見明史及輯覽)。
總督江西、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揭重熙,臨川人;事唐、桂二王,屢率兵攻撫州、邵武,不克,為大兵襲執,送建寧,不屈受戮(見明史及輯覽)。
兵科給事中陳邦彥,順德人;起兵謀復廣州,不克,入清遠,大兵破城,被執不降,戮死(見明史及輯覽)。
貴州布政使張耀(一作耀),三原人;知聞喜,慈惠撫民;孫可望攻貴州,耀至定番州,率家眾乘城拒守;城陷被執,勸降不屈,被殺,並家屬十三人同死(見明史及輯覽)。
巡撫雲南御史羅國瓛,嘉定州人;孫可望攻曲靖,國瓛方按部其地,嬰城拒守,城陷,初執,不屈,攜至昆明,自焚死(見明史及輯覽)。
以上桂王殉節諸臣六人。
鎮守寧夏總兵官賀虎臣,保定人;破賊有功。崇禎六年,偕總兵曹文詔等,破賊甘泉,會察罕合套寇薄靈州,奮勇擊賊,援絕,歿於陣(見明史及輯覽)。
分巡河西道僉事郭應響,福清人;崇禎五年,寧塞流賊襲鄜州,應響仗劍,領家丁拒北關,手刃十五賊,繼又突至,手刃三賊,力屈死(見明史及輯覽)。
整飭固原兵備道參政兼副使陸夢龍,浙江山陰人;屢勦流賊,斬獲甚眾;崇禎七年,流賊陷隆德,提兵赴援,至綏德,遇伏,搏戰被執,罵賊,攢刺死(見明史及輯覽)。
孤山副總兵加署都督僉事艾萬年,米脂人,由武學生從軍。積功,大小數十戰皆捷。崇禎八年,與闖賊戰襄樂,戰斬賊數百,陷伏,力竭,被執,不屈死(見明史及輯覽)。
陝州知州史記言,當塗人;事毋以孝聞。崇禎八年,闖賊犯陝,練兵殺賊甚多,力守三月,賊乘夜雪陷城,被執,罵賊,剸胸裂腹而死(見明史及輯覽)。
真陽知縣王信,陝西寧州人;以孝聞。崇禎八年,率眾禦賊,力竭被執,賊欲挾以賺城,大罵,斷頭剖腹死(見明史及輯覽)。
鎮守延綏總兵官、左都督俞沖霄,靖邊衛人;崇禎九年,闖賊犯綏德,拒戰竟日,殺獲甚多,中伏,援絕,歿於陣(見明史及輯覽)。
昌平總兵官、署都督僉事湯九州,石埭人;以故總兵從軍自效。崇禎九年,率兵勦賊,從嵩縣深入,因左良玉援軍,中道而回,遂陣歿於九龍山(見明史及輯覽)。
辰沅副總兵鄧祖禹,蘄水人;嘗以遊擊入衛京師,力戰蘆溝橋。崇禎九年,檄援應城,血戰殺賊甚多,陷重圍,被執,勸之降,罵賊剖腹死(見明史及輯覽)。
鎮守四川總兵官、左都督侯良柱,敘南衛人;初討奢寇,復遵義城;崇禎十年,闖賊自陝西趨四川廣元縣,大敗之;賊至益眾,戰於綿州,力竭,死於陣(見明史及輯覽)。
安慶副總兵潘可大,江寧人;崇禎十年,賊犯太湖,與程龍等禦賊酆家店,多殺傷,會天雨,甲重不得出,力戰月餘,矢盡糧絕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房縣知縣郝景春,江都人;前攝黃安縣,堅守八日,賊解去,羅汝才等降,景春立意主勦,總制熊文燦不從。崇禎十二年,獻賊等叛攻房縣,景春請援於文燦,十四往不報,督兵固守,力不支,為所執,說降,不從,被磔死。其子生員鳴鑾,力敵萬人,嘗詣羅汝才勸降,知其偽,授兵登陴固守,城將崩,灌以熱油,又擊傷獻賊左足,入壘,識其臥帳,將襲擒之,指揮張三錫導賊至,被殺,僕陳宜同死(見明史及輯覽)。
永寧知縣武大烈,臨潼人;崇禎十三年,闖賊攻城,戰守三晝夜,殺賊甚多,力竭,城陷,被執,索印不予,燔灼死(見明史及輯覽)。
巴縣知縣王錫,新建人;屢著戰功;崇禎十七年,獻賊穴城,錫熱油灌之,賊多死,遂發大砲,陷城,被執,罵賊,備極刑而死(見明史及輯覽)。
鎮守川北副總兵張令,藺州土人;永寧宣撫司土目。忠勇善戰,所至竭力守禦。崇禎十三年,獻賊至重慶,令年七十,馬上能用五石弩,與女將秦良玉扼之於竹箘坪,大殺賊,乘勝前進,中伏弩死(見明史及輯覽)。
大梁道兵備僉事劉乘雲,高陽人;知浮山,擊賊卻走;崇禎十四年,闖賊寇禹州,誓死固守,賊以十萬眾陷城;執使跪,罵賊,縛於樹,攢射之,支解死(見明史及輯覽)。
保定提督三關總兵官劉光祚,榆林人,累戰有功;崇禎十四年,闖賊覆傅宗龍兵,乘勝攻南陽,唐王邀與守城,用計殺賊精銳,血戰七晝夜,城破,短兵巷戰,大呼衝擊,血盈袍袖,為賊揕死(見明史及輯覽)。
南陽知府顏日愉,上虞人;初令葉,有惠政;崇禎十四年,獻賊攻城,設守具,賊冒雨登城,擊殺幾盡,賊引去,城獲全;日愉被一矢二刃死(見明史及輯覽)。
太康知縣魏(一作衛)令望,武鄉人;崇禎十四年,流賊攻城,嚴加守備,賊憤甚力攻,城陷,巷戰死,闔門自焚(見明史及輯覽)。
舞陽知縣潘宏(一作宏道),淮安山陽人;數討土寇有功。崇禎十四年,闖賊至,固城守,發砲擊賊,諸生潛降,賊縛宏以獻;索印,不予;大罵,不屈,支解死。子澄瀾,投井死(見明史及輯覽)。
鄢陵知縣劉振之,慈溪人;剛方敦行;崇禎十四年,闖賊至,嬰城固守,城陷,賊縛置雪中三日夜,罵不絕聲,支解死(見明史及輯覽)。
翰林院檢討馬剛中,商城人;省覲歸。崇禎十四年,闖賊至,分城守,募義勇,搏戰,城陷,不屈,支解死(見明史及輯覽)。
瀘洲知州蘇瓊,石埭人;崇禎十四年,獻賊陷瀘,被執,罵賊磔死;妻舒氏,自刎,一家從死者七人(見一統志)。
鎮守南陽總兵官猛如虎,榆林人;驍果善戰,屢著勞績。崇禎十五年,闖賊攻南陽,疽發背,力疾奮戰,以計破賊,砲傷其精銳,城陷,持短兵巷戰,袖血淋漓,賊臠殺之(見明史及輯覽)。
保定河北山東總督中軍總兵官姜名武,保德州人,慷慨有才略,守昌平,論功加秩;崇禎十五年,闖賊圍開封,往援,左良玉兵先退,諸軍皆潰,獨名武堅壁固守,與賊血戰,力竭被執,罵賊,磔死,麾下無一人降者(見明史及輯覽)。
睢陳道兵備副使關永傑,蒲州籍,鞏昌衛人;為紹興推官,強立不阿。崇禎十五年,闖賊攻陳州,勵卒守城,賊遣使說降,斬之,懸於城上,賊攻益急,力竭,城陷,格殺數賊,中亂刃死(見明史及輯覽)。
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兵部右侍郎、右副都御史汪喬年,遂安人;清正自持,有才武,嘗檄米脂令邊大綬發掘李自成祖父塚;崇禎十五年,攻闖賊於襄城,解左良玉郾城之圍,率先登陴,禦七晝夜,矢石俱盡,良玉兵不赴援,城陷,巷戰力竭,自刎未殊,被磔死(見明史及輯覽)。
總督保定河北山東軍務、兵部右侍郎、右副都御史楊文岳,南充人;嘗擒斬闖賊梟將於開、歸、陳、許間。崇禎十五年,在汝寧,闖賊來攻,文岳率兵悉力守禦,賊眾環攻,砲矢雨下,力竭城潰,被執罵賊;賊以大砲擊之,洞胸糜骨而死(見明史及輯覽)。
三邊總督中軍副總兵黨威,神木人,初與闖賊大小十七戰,頗得勝;崇禎十五年,總督汪喬年被困襄城,率兵衝突,當者披靡,力漸竭,城中食盡,援不至,身被數十創,自刎死(見明史及輯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