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雷震谨身殿鸱吻。
六月庚戌,御史桑乔以殿廷被灾条陈三事:
一、法奸■〈敝上大下〉,以节工役。如沙河行宫,该部用银七百余两,赖皇上洞察,始改二百余两,则他可知矣。
二、重边防,以销隐变。请遣才望大臣,岁一行边,一则简阅强弱耗减,作何振扬;一则调度粮饷储积,作何议处,以便条奏施行。
三、去匪人,以重大任。如尚书严嵩、林庭■〈木昂〉、张瓒、张云,此四人者,不职之尤,宜速为罢黜,以尽应天之实。
上嘉纳之。
十月壬子, (「十月壬子」,原无,据明实录世宗实录卷二0五嘉靖十六年十月壬子条补。)刑部尚书赵鉴卒。
舰,寿光人。历升是官,寻引年乞休,上嘉其知止,亲制五言古诗一章,以宠其行。上方修先朝故事,亲礼大臣。舰首被恩礼,其后盛典寥阔,而大臣以礼进退者鲜矣。故鉴之去,缙绅莫不荣之。
己未,崇德等殿成。
命宋儒朱熹十三世孙鎏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嘉靖十七年戊戌春正月丙子朔。
壬寅,礼部言:「迩来文体日坏,道术日微。宜敕会试取士,务求醇正典雅合于程式者。钩棘茁轧之文,悉宜黜落。其背戾经传、引用庄、列不经之言者,参奏除名。」诏可。
二月戊辰,上以清明节视山陵,是日发京师。
壬申,还京。
三月壬辰,赐进士茅瓒等三百二十三人及第、出身有差。
六月丙辰, (「六月丙辰」,原脱「六月」,据明实录世宗实录卷二一三嘉靖十七年六月丙辰条补。)致仕通州同知丰坊请建明堂,加尊皇考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
礼部尚书严嵩等言:「秋享之礼,国典有缺,委宜举行。若以功德论,太宗文皇帝当配太祖高皇帝;若以亲论,当配献皇帝。至于称宗之议,皇考在天之灵亦有所不安者。臣等不敢妄议。」上谓:「皇考称宗在今日不为过情。」户部左侍郎唐胄上疏争之。上留中不发。乃为臣下奏对之词,作明堂或问以示辅臣。特黜唐胄为民。
九月幸未朔,上谕礼部曰:「朕惟国家之兴,始于太祖高皇帝;而中定艰难,则我太宗文皇帝,宜同称祖号。我皇考献皇帝,躬备大德,延及朕身,入嗣祖位,宜荐宗称。」于是尊文皇帝为成祖,皇考献皇帝为睿宗,配上帝,昭示天下。
戊子,日傍有五色云见。
乙未, (「乙未」,原无,据明实录世宗实录卷二一六嘉靖十七年九月乙未条补。)上诣山陵行秋祭礼。
丁酉, (「丁酉」,原无,据明实录世宗实录卷二一六嘉靖十七年九月丁酉条辅。)上复诣长陵,以恭上尊号,更题陵碑。告礼毕,即日还京。
十月乙卯, (「十月乙卯」,原脱「十月」,据明实录世宗实录卷二一七嘉靖十七年十月乙卯条补。)大同修筑聚落、高山二堡成,追叙前巡抚樊继祖及佥事王世爵之功。上曰:「大同自张文锦修五堡致变以后,相视为戒。继祖改立二堡,有裨边防,其忠虑可嘉,荫一子送监读书。王世爵等,各赏银币有差。」
乙丑, (「乙丑」,原作「己丑」。按是月干支无己丑,据明实录世宗实录卷二一七嘉靖十七年十月乙丑条改。)初,以景云见请贺,上许之。礼部尚书严嵩等各为景云赋。又大礼告成,作颂以献。上览之,诏付史馆。
十一月辛未朔, (「十一月辛未朔」,原脱「辛未朔」,据明实录世宗实录卷二一八嘉靖十七年十一月辛未条补。)上诣南郊,恭上皇天大号册表。
癸未,礼科给事中顾存仁疏陈五事。
一、广旷荡之恩,欲「赦谪戍诸臣马录、杨慎、吕经、冯恩等。」
二、崇安静之吏,谓「守令好为新政,而实扰民。恐后将效尤,宜令近日条陈利■〈敝上大下〉,类梓成帙,人授一册, (「人授一册」,「授」原作「援」,据明实录世宗实录卷二一八嘉靖十七年十一月癸未条改。)以便省览。」
三、重抚、按之责,谓「指深刻为名流,目循良为庸品。今后必精必当,毋蹈前■〈敝上大下〉。且数易长吏,后益为乱。乞勿复轻议,以调繁简。」
四、精考察之政,谓「今日所谓贤而举之者,即往年所谓不肖而黜之者也。与其举于既黜之后,孰若精于未黜之先。近者明堂大礼,乃吴璋何人而议之;释氏害义,乃叶凝秀何人而乞度牒?乞严禁之。」
五、严流民之寓,谓「四方流民潜住京师,希图挟制官府,甚至匿名投书,沿门粘帖,积习成风,渐不可长。乞令缉事衙门缉治。」 (「乞令缉事衙门缉治」,「缉治」原作「仿治」,据明实录世宗实录卷二一八嘉靖十七年十一月癸未条改。)
上以援救议礼谪戍诸臣,令廷杖,发口外为民。
戊子,山西巡按何赞言:「河套沃野几二千里,为中国门庭之险,而近为虏酋吉囊所据,并吞诸戎,兵力日盛,外连西方海贼,内通大同逆卒,虏兵一出,莫敢谁何。宜亟剿除。其策有二:一曰计以破之。欲使西北诸镇各出游奇诸兵,分为数队,领以骑将,数往侵扰,使其分救不暇。伺其北寇宣、大,则陕西三边乘其虚以直捣;西寇全陕,则宣、大二镇蹑其后而穷追之。又募死士以斫其营,用间谍以离其党。二曰势以走之。欲于边境多置墩台、斥堠,盛陈轻重强弩,烽火相接,刀斗相闻,耀兵牧马,不却不前,示之以欲战之形。而又时下诏旨,以督励将领;量颁恤赏,以振作师徒。待其兵欲解散,势有可乘,诸镇各以大兵临之,草薙禽狝,使其只轮不返。然其要又在于久任抚臣,以责成效,兴复屯法,以裕边储。」
疏下,兵部请令本镇守臣勘议。上以其事无可勘,报罢。
辛卯,冬至,祀天于圜丘。礼成,上还御奉天殿, (「上还御奉天殿」,原脱「奉」,据明实录世宗实录卷二一八嘉靖十七年十一月辛卯条补。)文武群臣行庆成礼。毕,诏示天下。
十二月癸卯,章圣皇太后崩。
丁未, (「丁未」,原无,据明实录世宗实录卷二一九嘉靖十七年十二月丁未条补。)上命驸马都尉京山侯崔元为奉迎行礼使,各官俱赴承天府,奉迎献皇帝梓宫。
壬子,驾发京师,诣山陵大峪山,躬往相视,天颜凄怆,擗踊号恸,诸臣莫不感慨。
乙卯,大学士李时卒。
时,任丘人。谦和得士心,以谨慎称上意。秉政数年,虽无大匡弼,而议论常在宽平,天下称为长者。卒,赠太保,谥文康。
礼科给事中姜良辅等上疏,请停南狩。报闻。
嘉靖十八年己亥春正月甲午, (「嘉靖十八年己亥春正月甲午」,原脱「甲午」,据明实录世宗实录卷二二0嘉靖十八年正月甲午条补。)上谕礼部:「册立皇太子,具仪以闻。」
丙申。(「丙申」,原无,据明实录世宗实录卷二二0嘉靖十八年正月丙申条补。)上敕谕礼部,以「皇考显陵建造狭隘,欲躬诣与大臣周阅山川,更卜吉兆,重建玄宫。择于二月十五日发京」。
二月庚子朔,册立皇太子。
是日当午,日下有五色云见,长径二丈,形如龙凤,是为卿云。大学士夏言疏贺。上曰:「慈宁几席未除,其免贺。」
乙巳,大学士张孚敬卒。
孚敬,永嘉人。刚明峻洁,一心奉公,慷慨任事,不避嫌怨。果于自用,休休之量,是其所短。上亲按古谥法,以其危身奉上,特谥曰「文忠」,眷顾之厚,终始不替云。
丁未,尚书许赞等各上疏,谏上南幸。上曰:「今事已定,而惑于群议,非实有谏止之忠。宜思之,勿为此沽名之举。」
左都御史王廷相特疏进言,曰:「有谓辇路所经,灾荒特甚,人相啖食,盗贼猬起,恐有萑苻不逞犯属车之清尘者;有谓近边虏酉若花当等部落,日伺边衅,倘銮舆远涉,鼓众深入,突至昌平,京师戒严者;有谓扈从军校及内外从官不下数万,粮草军马供应不赀者。然患犹在外,处置得宜,尚可保其无事。臣之所虑,乃不在此。皇上玉体常加善摄,犹时小有不快。今也登历长途,冲冒风雪,六气袭之,五内受之,万一违和,谁其任焉?臣以为登顿于山原,不如深宫大廷雍容之为安;触冒乎风尘,不如逸神静志逍遥之为乐。且巡幸一事,所关甚大。盖居中可以制外,事势机权尽由之我也。处外必假付托,事势机权半由之人也。况劳人动众之际,加之以苦急无聊之状,变生仓卒,患起不虞,又理势之或然者乎?伏愿皇上少加察焉。臣请当事者自行,必 办事,所供赏赐银两,留为修建显陵之用。不惟免皇上远行之劳,而且大事易襄,无意外之变,一举而三得矣。」
疏入,时,上以孝思深笃,南行之议已决,虽知其忠,不及用也,第以有旨答之。
授先贤曾子之后质粹为五经博士。质粹,曾子六十四代孙, (「质粹曾子六十四代孙」,明实录世宗实录卷二二一嘉靖十八年二月丁未条及明史卷七三职官志作「六十代孙」。又明史卷二八四曾质粹传作「五十九代孙」。)居永丰县。其远祖据者,曾子四十代孙, (「曾子四十代孙」,原作「十四代孙」,据明实录世宗实录卷二二一嘉靖十八年二月丁未条改。)当新莽时,不受伪命。而质粹,其裔孙云。大学士顾鼎臣以为言, (「大学士顾鼎臣以为言」,「士」原作「臣」,据明实录世宗实录卷二二一嘉靖十八年二月丁未条改。)故有是命。
甲寅, (「甲寅」,原无,据明实录世宗实录卷二二一嘉靖十八年二月甲寅条补。)命皇太子监国,以宣城伯卫錞等为留守使, (「以宣城伯卫錞等为留守使」,原脱「为留守使」,据明实录世宗实录卷二二一嘉靖十八年二月甲寅条补。)大学士顾鼎臣等协守。
乙卯, (「乙卯」,原无,据明实录世宗实录卷二二一嘉靖十八年二月乙卯条补。)驾发京师。
丁卯,夜四更,行宫火。是时,驾以严办,侍卫仓卒不知上所在。独锦衣卫指挥陆炳负上出御乘舆。后宫及内侍有殒于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