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次佛子。譬如深山岩石之间。因对有声。世假如是。记是方俗。言而无有。身亦无有。见则因呼。对而有声矣。一切音声。言语所由。皆缘对耳。诚谛计之。永无想念。如是仁者。如来音声。无有言教。亦无所处。众生之类。心怀念道。因缘出意。究理音声。亦无有响。亦不可得。是为佛子。第二缘事。为诸菩萨。而得顺从如来之音。于是颂曰。
犹如深山中 因缘而有响
从众人所呼 寻报一切音
佛劝化群萌 以音令开达
虽有言辞说 未曾有疑想
十力之音响 法界无著念
分别开导人 制化诸根原
诸微细众生 令其可意悦
有诸十力者 不怀忘想求
复次佛子。如大雷震出音声时。名曰诸天诚谛之法。假使诸天。游行放逸。应时虚空。畅法雷震。一切爱欲。皆归无常。苦恼诳惑。须臾间耳。愚騃所习。觉无放逸。勿务驰骋。若自放恣。当归恶趣。无得迷谬。放逸诸天。闻斯言教。寻则愁戚。各各弃舍爱欲之乐。诣天王宫。乐于天王无尽之典。遵奉法行。且观其法雷震之音。而可自然。亦无别异。为诸天人众。而兴因缘。欲建立众生之故。而有此音。如来音声。亦复如此。则不可得。随人所行。而加演畅大法之音。亦无贪爱无业之音。无放逸音。无常苦空非身之音。皆告法界。悉逮无余。普周众生。随其所乐。而劝化之。便得悦可。导以三乘。各令得所。已无有量自在之慧。菩萨所行。令咸游入不可思议。又如来者。慧无财业。亦无处所。而以诱引。宣告一切。闻此声已。不可计会。众生品类。精进奉行。于是德本。或求声闻缘觉之乘。或志无上无极大乘。又佛道音。普于一切。无所猗著。亦无言说。是为第三为诸菩萨而得顺从如来之音。于是颂曰。
假使天放逸 自然有雷震
发明于诸法 令乐于道义
则于虚空中 宣扬说法音
诸天闻此声 便改不驰骋
十力亦如是 雷震演法雨
流溢于十方 导利诸众生
具足胜言说 以开化他人
闻此音响已 黎庶成佛道
复次佛子。喻有天子。名曰自在。又名善门。所向瞻望。则诸玉女。有百千品。而来集会。鼓作琴瑟。歌颂应弦。节奏若干。且观伎乐。调发妙曲。如来若此。则以一音。随群生心。依本志性情所慕乐。无量之行因其所信。各各现教。令得开解。是为第四为诸菩萨。而得顺从如来之音。于是颂曰。
犹如魔自恣 兴造天伎乐
玉女之姿颜 节奏互相和
一心而歌颂 齐音发妙曲
具足亿百千 种种之新声
诸十力若兹 常演一声诏
则以权方便 音气畅群萌
黎庶随信乐 若得闻言教
这听尘劳断 其音无想念
复次佛子。犹如大梵处于天宫。发意之顷。敕诫之音。扬溢于外。众会之表。令诸梵天梵身天子。敬奉音诏。如是仁者。如来正觉演出无上微妙佛音。普告一切众会。仪默于内。声达十方。开度群萌。使至道场。如来等哀。无吝众生。众生诸根。不纯不寂。见闻法化而不爱者。一切悉得。普集道场。各心念言。今者如来。而独为我。演法音声。又如来音声。亦无所御。而造成立所当教化。是为第五为诸菩萨而得顺从如来之音。于是颂曰。
假使逮尊处 梵天之床座
则以一言诏 悦可梵天心
其梵天之响 不超逸于外
悉知一切心 及来众会意
谓十力之德 净处于佛坐
则畅一音响 普遍于法界
不佹戾众会 亦不怀贪吝
其不笃信者 不闻佛音响
复次佛子。犹计如水一切同等。以为一味。若随器中。为若干变。又分别知。诸味各异。法教若斯。如来道教。为一味者。谓解脱味。众生之心。志性各异。谓为正觉。所说不同。如来音声。无有想念。是为第六为诸菩萨而得顺从如来之音。于是颂曰。
犹如计诸水 一切雨自然
味等均清净 无秽八种甘
诸佛子如是 晓了众生音
若志念一味 得佛自然道
遭遇因缘故 随地各差别
其器各各异 令水永不同
一切诸群类 众生行各异
随心闻佛音 所听故不同
复次佛子。如阿耨达大龙王者。若欲雨时。阴云普遍于阎浮提。然后降雨。长育百谷众药树木。竹芦丛林。皆得茂盛。华实充满。诸河源流。悉从无焚龙王身出。令无数物难计众类。致得滋益。如是仁者。如来普于一切世界。周遍无余。大哀优渥。而澍甘露大法之雨。悦可众生。长茂功德。具足备悉十方诸乘。如来之音不从内出。亦不从外。如是无量不可计人。群萌品类。而荷戴仰。是为第七为诸菩萨而得顺从如来之音。于是颂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