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友信《巴縣誌》:洪武初貢太學,召見,剴切敷陳,太祖奇其才,擢北平布政使,清剛,不名一錢。劉 信舊《通志》:郡人,洪武初由賢良方正任陝西參政,左遷東流巡檢,從征都勻、散毛有功,升忠州千戶。陳 志《明史》本傳:巴人。洪武中,為燕山中護衛指揮僉事。從起兵,累遷都指揮同知,封遂安伯。素以恭謹受知,
戮力戎行,始終不懈。《明統志》:志資性謹實,有謀勇。洪武末,從靖難,戳力戰陣,始終不懈,永樂初封遂安伯。陳 獻《一統志》:銅梁人,洪武中知監利縣,有司造官批,民病之,獻奏減大半。《湖南通志》:陳憲字忠獻,銅梁人,
洪武間知華容縣,奏免浮稅三萬余石。《通志》案:獻,憲字
,當為一人。郭 璲《明統志》:巴縣人,洪武中,由太學生歷任仕途,有能聲,累遷湖廣布政司叅議。石 溫《明統志》:江津人,洪武中,領鄉薦擢陝西鳳翔府同知,才能彌著,尋升交趾布政司叅議。王 鐸《明統志》:榮昌人,洪武中,由太學生擢嘉定縣丞,政績著聞,累官交趾布政司右叅政。莫仲昭《明統志》:銅梁人,洪武中,以國子生入仕,才能超異,升浙江布政司,所至有惠政。黃 德《雲南通志》:江津人,洪武間,任嶍峨知縣,草創之初,一以寬大馭之。劉 元《蜀人物志》:長壽人,洪武中,任吏部員外,奉使過河南,見饑殍盈道,發倉賑之,活人萬數。胡 謙《蜀人物志》:南川人,洪武間,以鄉薦拜禦史,風裁凜然。《南川縣誌》:謙以忤權貴左遷,因告歸家,居二十
餘年而卒。康 健《蜀人物志》:合州人,初名子榮,洪武間,由太學生授給事中,太祖為改今名。敷奏詳明,曆官二十餘年,氷霜之操,始終不渝。柳 申舊《通志》:長壽人,洪武間,任大名府同知。尋升知府,得民心,童謠曰:“兒童竹馬街前唱,還是舊官今
日來。”陳 常舊《通志》:長壽人,洪武中,任常德府同知,獄無冤滯,卒於官,囊篋蕭然。李 琳《明統志》:定遠人,洪武末,由鄉舉擢監察禦史,持憲得體,升福建按察司副使。江 英《王直文稿》:字順中,江津人,舉於鄉,授遂寧教諭,循循善誘,俗為之變。奏疏言時政得失,召為寶雞丞,百
務備舉。永樂初,應求賢,舉知滄州。州當南北衛兵革後凋敝未蘇,供給力役,量緩急、度輕重,各適其宜,郡以治聞。太宗
初,設貴州布政史司,命為左參議。時苗人普亮聚眾叛,鎮遠侯剿之,久不克。因上方略,上命以民兵偕行,英嚴偵伺,得其
情實,率敢死士入其巢,擒斬普亮、楊貿二等。傳首京師,一境以甯,丁外艱服。除調浙江,群僚皆以軍擊獄,英獨理,無不治。藩省吏有大奸,元僚莫能制,英臨之以法,乃斂避。念群僚以糧入不實,逮系而已,倖免請從坐上,亦察其無他,皆宥之,人服其義,調雲南。疾作請假歸,舊例年未七十者,皆罷官。時年五十五,以貴州平寇功,獨以官歸,士大夫榮之。《陝西通志》:英,江津監生,洪武末任寶雞丞,導民引水灌田,民永賴焉,祀名宦祠。
蹇 義《明史》本傳:字宜之,巴人,初名瑢,洪武十八年進士,授中書舍人,奏事稱旨。帝嘉其誠篤,為更名義。滿三載當遷,特命滿九載,曰:“朕且用義。”由是朝夕侍左右,小心敬慎。惠帝即位,超擢吏部右侍郎。燕師入,迎附,遷左侍郎。數月,進尚書。時方務反建文之政,義從容言曰:“損益貴適時宜,前改者固不當,今複者亦未悉當。”因舉數事陳說,帝稱善。永樂二年兼太子詹事,帝有所傳諭太子,輒遣義,能委曲導意,帝與太子俱愛重之。七年,帝巡北京,命輔皇太子監國。義熟典故,達治體,軍國事皆倚辦。時舊臣見親用者,戶部尚書夏原吉與義齊名。滿三考,帝親宴便殿,褒揚甚至。數奉命監理他部事,處之裕如。十七年,以父喪歸,帝及太子皆遣官賜祭。十九年,三殿災,敕廷臣巡行天下。義分巡應天諸府,問軍民疾苦,黜文武長吏擾民者數人,條興革數十事奏行之。明年,帝北征還,以太子曲宥張鵬,罪義不匡正,逮系錦衣衛獄。又明年春得釋。
仁宗即位,義、原吉皆以元老為中外所信,帝又念義監國時舊勞,尤厚倚之。首進義少保,賜冠服、象笏、玉帶,兼食二祿。曆進少師,賜銀章一,文曰 “繩愆糾繆”。複賜璽書,創制 ‘蹇忠貞印’,俾藏於家。時惟楊士奇亦得賜貞一印及敕。尋命與英國公輔及原吉同監修《太宗實錄》。義視原吉尤重厚,然過於周慎。士奇嘗於帝前謂義曰:“何過慮?”義曰:“恐鹵莽為後憂耳。”帝兩是之。楊榮嘗毀義,帝不直榮,義頓首言:“榮無他。即左右有讒榮者,願陛下慎察。”帝笑曰:“吾固弗信也。”宣宗即位,委寄益重。時方修獻陵,帝欲遵遺詔從儉約,以問義、原吉。二人力贊曰:“聖見高遠,出於至孝,萬世之利也。”帝親為規畫,三月而陵成,其後諸帝因以為制。帝征樂安,義、原吉從預軍中機務,賜鞍馬、甲胄、弓劍。及還,賚予甚厚。三年從巡邊還,帝以義、原吉、士奇、榮四人者皆已老,賜璽書曰:“卿等皆祖宗遺老,俾輔朕躬。不宜複典冗劇,可輟所務,朝夕在朕左右討論至理,共寧邦家。官祿悉如舊。”明年,郭璡代為尚書。尋以胡濙言,命義等四人議天下官吏軍民建言章奏。複賜銀章,文曰 “忠厚寬宏”。七年詔有司為義營新第于文明門內。英宗即位,齋宿得疾。遣醫往視,問所欲言。對曰:“陛下初嗣大寶,望敬守祖宗成憲,始終不渝耳。”遂卒,年七十三。贈太師,諡忠定。義為人質直孝友,善處僚友間,未嘗一語傷物。士奇常言:“張詠之不飾玩好,傅堯俞之遇人以誠,范景仁之不設城府,義兼有之。”
李 鑒舊《通志》:江津人,以鄉舉教諭蒲圻,得士子心。曆常德知府,遇荒,設賑多所,全活。《通志》按:鑒,永樂時人。
王 原《一統志》:銅梁人,永樂中知咸甯縣,勞心撫字,不事表暴。
徐 璋《貴州通志》:重慶人,鎮遠府同知,政有遺愛。
蔣 勉《明統志》:涪州人,永樂中進士,擢刑部主事,練達刑名。曆本部右侍郎,才能著聞。《蜀人物志》:白勉有匡濟才,曆官刑部侍郎,卒賜諭祭,有剛方清介之褒。《通志》案:白勉永樂乙末進士,榜姓蔣。
蹇 賢《明統志》:巴縣人,永樂中由鄉舉擢監察禦史。持憲公平,累官湖廣右布政使。
周 榮《蜀人物志》:合州人。永樂間拜禦史,有直聲。
夏 銘《蜀人物志》:涪州人,宣德庚戌進士,任禦史,持憲公平。母死,廬墓三年,著《四書啟蒙》,以惠後學。
沈 連舊《通志》:重慶衛指揮。充叅將,守威茂,蠻叛殺人,運密置兵門內,呼蠻至,犒以酒食,因並其黨殲之。
劉 澶《江津縣誌》:宣德中貢生,任安慶府推官,蒞事慈明,獄無冤抑,牘無留滯。
蹇 霆《蜀人物志》:義之孫,曆僉事,剛方清儉。處事從容,吏畏民懷不愧祖武雲。
江 淵《明史》本傳:字世用,江津人。宣德五年庶吉士,授編修。正統十二年詔與杜甯、裴綸、劉儼、商輅、陳文、楊鼎、呂原、劉俊、王玉肄業東閣,曹鼐等為之師。郕王監國,徐有貞倡議南遷,淵極陳固守之策,見知于王,由侍講超擢刑部右侍郎。也先薄京師,命淵參都督孫鏜軍事。景泰元年出視紫荊、倒馬、白羊諸關隘,與都指揮同知翁信督修雁門關。其秋以本官兼翰林學士,入閣預機務。尋改戶部侍郎,兼職如故。明年以天變條上三事:一,厚結朶顏、赤斤諸衛,為東西籓籬;一,免京軍余丁,以資生業;一,禁訐告王振餘黨,以免枉濫。詔悉從之。又明年二月改吏部,仍兼學士。京師久雨雪。淵上言: “占法謂人君刑法暴濫之象,陛下恩威溥洽,未嘗不赦過宥罪,竊恐有司奉行無狀,冤抑或有未伸。且向者下明詔,免景泰二年田租之三。今複移檄追征,則是朝廷自失大信於民。怨氣鬱結,良由此也。”帝乃令法司申冤濫,免稅如詔。東宮既易,加太子少師。四川巡撫僉都禦史李匡不職,以淵言罷之。五年春,山東、河南、江北饑,命同平江侯陳預往撫。淵前後條上軍
民便宜十數事,並築淮安月城以護常盈倉,廣徐州東城以護廣運倉,悉議行。時江北洊饑,淮安糧運在塗者,淵悉追還備賑,漕卒乘機侵耗。事聞被劾。當削籍。以守便宜,宥之。會兵部尚書于謙以病在告,詔推一人協理部事。調工部尚書石璞于兵部,而以淵代璞。英宗複位,謫戍遼東,未幾卒。初,黃
之奏易儲也,或疑淵主之。鄴濬曰:“此易辨也,廣西紙與京師紙異。”索奏視之,其誣乃白。成化初,複官。
張 清《巴縣誌》:邑人,宣德庚戌進士,曆官浙江布政使。儉素,非客至不設酒肉,人號為 “菜張”。浙俗侈靡,化以節儉,後以疾罷。
陳 價《一統志》:合州人,官都禦史,以邊事謫居赤水,謙謹和易,士論高之。其詩文流麗典雅,一時推重。《一統志》又雲:陳價,銅梁人,正統中知臨湘縣,興學勸農,政績茂著。在官六年,歲歉,上疏乞寬租章數,上詔蠲之。有舟丁六百,戍江淮,役重,率多逃亡,介又奏免百人,政績稱最。舊《通志》:陳價,銅梁人,累官至都禦史,歷任三十餘年,名實懋著,有詩文藏于家,弟僑子揆相繼登第。《通志》按:選舉志載,宣德乙卯科舉人陳價,銅梁人。無陳介,價,“介”字
。明時銅梁縣屬重慶府合州,則一雲銅梁人,一雲合州人,實即一人也。
楊 慶《一統志》:長壽人。正統間知通城縣九載,奏績,民請留於朝,複任九載,秩滿又請,前後凡二十三年。《舊通志》:去之日有群燕飛繞其車,人以為仁愛所感。
李 實《明史 ·楊善傳》:實,字孟誠,合州人,正統七年進士,為人有口辯。景泰初,為禮科給事中也。先令完者脫歡議和,實請行,擢禮部右侍郎以往。上皇還,進右都禦史,巡撫湖廣。五年召還,掌院事。初,實使謁上皇請還京,引咎自責,失上皇意,後斥為民。《蜀人物志》:實號虛庵,當英宗北狩,舉朝無敢往者,實獨單騎往,得見天顏,帝喜曰:“在此逾年,始見卿至矣。”時實賦有重整衣冠,拜上皇,備聞天語重悽涼之句。自實有此行後,漸議迎駕,皆實所啟也。論者謂回鑾之功,不在楊善下雲。
李永甯《楊祜文集》:字世安,別號正庵,定遠縣人。正統乙丑進士,授南京戶部江西司主事,升本司員外郎,以建言與尚書忤,改刑部。廣東獠寇猖獗,朝議推永寧出守,單車赴潮,興學校,練戎兵,繕城池,嚴守備,理冤獄,蘇民瘼。歲餘,寇來款服,與監司臨東山撫慰之,巡撫葉盛薦於朝,補廣西桂林府知府,卻所屬金。永福、陽和兩邑雕敝甚,調停諸屬,以靈川賦役補給。會兩廣總督韓公語:“時事不合,不少屈。”遂乞致仕,旋察其賢差官衛導以歸循良清苦,人呼為 “清菜李”。所著有《正庵詩稿》及《瓊琚集》。
劉 綱《李東陽文集》:字宏毅,居家孝友,能吟詠,工楷法,為塾師,多所造就。正統間,郡邑辟為從事,非其好也,試入優等,懼弗逮養,請降級,得台州赤誠驛丞,知府阮令攝縣事,再蒞臨海,恩威並著,致事去,贈禮部尚書。
伍 秉《蜀人物志》:合州人。正統中進士,拜監察禦史,性剛介,不阿權貴,權貴劾中官李寶並總兵石亨擅權,左遷卒。
趙 忠《湖南通志》:大足人。正統間知常寧縣,重士恤民,修築古城一邑,賴以保障。
樂 睿《湖南通志》:定遠人。正統間,掌九溪衛事,威惠兼至,修城創署,整飭關梁,令行邊陲。
陳文友《雲南通志》:字希賢,長壽人。正統間由呈貢知縣調昆明,處心樂易,政舉大綱,有循良之稱。
王 驥《雲南通志》:字博德,榮昌人。正統間任石屏州學正,立教整肅,身無忒儀,士習為之丕變,召為監察禦史。《通志》按:王驥,正統中舉人。
王 敬《湖南通志》:字士吉,涪州監生,知祁陽縣。始祁民買田宅者私易,遠年契書增改經界,釀為訟端。敬立法,買賣田宅,各報實赴官印,契自此訟簡,祀名宦祠。
高應舉《陝西通志》:大足人。正統中以監生知富平,愷悌慈祥,刑省政修,扶弱鋤強,奸豪莫不屏跡。
魯 玉《陝西通志》:字士潔,涪州人。正統末知涇陽,廉謹,深得民心,保留再任,前後二十年。
江朝宗《蔣雲漢文稿》:字東之,別號樂軒,巴縣人,性英異。景泰二年,捷南宮廷試高第選庶常,授檢討,預修《大明一統志》,書成,授翰林編修。升侍讀入預經筵,簡修《英廟實錄》。遷洗馬,擢侍讀學士。兩典會試,所拔多名雋才。己亥,因他事謫廣東市舶提舉,外國貢使聞名,請見所贄方物,秋毫無取。在廣數年,未嘗有書。抵當道而數請休致,及命下得溫旨,複學士銜,致仕。值歲凶,散廩粟,濟宗族及鄉人遠客之無告者。越七歲,以疾終。所著有《紫軒集》《重慶郡志》《蜀中人物志記》。
陳 瑛《明史 ·陳志傳》:志孫瑛,屢從出塞,鎮永平、山海、薊州城、雲州,獨石爽闓,有將才。
牟 俸《明史》本傳:巴人。景泰初進士。授禦史,巡按雲南。南寧伯毛勝鎮金齒,俸列其違縱罪,將吏皆聳。天順元年,出為福建僉事。成化初,進秩副使。久之,遷江西按察使,入為太僕卿。八年,以左僉都禦史巡撫山東。歲祲,請發濟南倉儲減價以糶,令臨清關稅收米麥濟賑,皆從之。時大饑,民轉徙益多,請敕鄰境隨所在安輯,秋成資遣複業。又乞開中淮、浙鹽百萬引,盡蠲州縣逋課。詔如所請,七月,又言公私困竭,乞開納粟例,令胥吏得就選,富民授散官,且截留漕糧備賑。十月複言:“今救荒者止救其饑,不謀其寒,縱得食,終不免僵死,乞貸貧民布棉。”帝皆嘉納。又檄發東昌、濟寧倉粟十萬余石為軍士月糧,以德州、臨清寄庫銀易米賑濟奏請,伏專擅罪,帝特宥之。複奏免柴夫折價銀,移河南輸邊粟濟山東,而別給銀為餉,山東輸京租二十萬石給本地用。十年又饑,請發倉儲出貸。撫山東五年,盡心荒政,活饑民不可勝數。以右副都禦史改撫蘇、松。以所部多巨室,禁索私租,勸富家出穀備賑,動千計,怨謗紛然。中官汪直有事南京,或譖俸。直歸,未發。俸初在山東,與布政陳鉞不相下。後鉞從容言俸短,直信之。十四年,議事至京,直請執俸下獄,半歲,謫戌湖,逾年卒。
賈 奭《蜀人物志》:巴縣人,景泰中進士。曆都禦史,剛介廉直,始終如一。
劉 岌《蜀人物志》:涪州人,清慎謙和。曆仕兩朝,以禮部尚書致仕,居家恂恂,鄉人稱之。《通志》按:劉岌,景泰甲戌進士。
徐 琮《榮昌縣誌》:邑人,景泰甲戌進士。任禦史,曆升貴州按察使僉事,執法明允,祀鄉賢。
蹇 英《明史 ·蹇義傳》:義子英,有詩名,以蔭為尚寶丞,曆官太常少卿。
明 輔《陝西通志》:巴縣舉人,天順初蒲城教諭,有師範,善教能詩,升國子學錄。
李 翔《明史 ·王徽傳》:憲宗即位數月,與同官王淵、朱寬、李翔、李銁疏陳四事。末言:“自古宦官賢良者少,奸邪者多。願法高皇帝舊制,毋令預政典兵,置產立業。惟厚其賞賚,使得豐足,無複他望。”其冬,帝入萬妃譖,廢吳後,罪中官牛玉擅易中宮,謫之南京,徽複與淵等劾之,詔謂 “妄言邀譽”,欲加罪。諸給事、禦史交章論救,乃並謫州判官。徽得貴州普安,淵茂州,寬潼川,翔寧州,銁綏德。侍郎葉盛、編修陳音相繼請留,不納。最後禦史楊琅言尤切,幾得罪。翔,大足人,天順元年進士,以判官終。
費 廣《蜀人物志》:合州人。以進士官禦史,天順初上疏劾石亨擅權,謫知永寧,改貴池,卒於官。廣為人秀偉嚴重,工詩文,著《約齋集》。
李人儀舊《通志》:榮昌人。天順中任禦史,疏劾總兵石亨,出知襄陽縣,後改荊州府,卒於官。《湖北通志》:知襄陽縣,以幹濟稱,擢荊州知府。
楊 芳《董光宏鄞令楊公傳》:字以德,巴縣人。天順丁醜進士,補宜黃令,朞年大治調鄞,鄞故越钜封編氓百萬東並海直走甄粵,群夷取道海門,餘皇鱗集居,民逐魚鹽利,因闌出海上為奸,又多巨宗大姓,聲勢相依倚,亡命無賴假名號以豪于市,白書摽市人金,莫敢誰何。俗又善訴,所競鎦銖氣相軋,則走訟私奉金蘄必勝。訟師隨而窟穴之聯綰糾結,使兩不可解或兩樹所援居間之牘與訟牒等。芳以至誠臨之,亡織巨難易壹稟於道,又出以鎮靜不為喜事態,鄞民望如父母焉。
蔣雲漢《一統志》:成化間,授大理知府,操守廉約,聽訟以善言,感動至泣,下引罪,然後剖決民,相語曰:“不畏公棰,但畏公唾。”去之日,行李蕭然。《雲南通志》:字天章,官至福建布政使。《蜀人物志》:巴縣人,天順丁醜進士。
郭 綸《江南通志》:字理之,長壽人。成化中知華亭縣,明查嚴整,未明視事,逮暮始休,盛暑不去衣冠,諸吏行文書外無敢出一語。時中貴至縣,僕從多橫索,綸按驛券無名者,叱左右,收縛之,自是豪強屏跡。
劉 規《楊廷和文集》:字應幹,巴縣人,舉成化五年進士。授余姚知縣,改麻城縣,十七年擢雲南道監察禦史,
湖廣貴州軍餉,以祖喪承重去,改山西道,出按山東,劾參政之不法者,反為所中,謫郁林州判官。明年遷新淦知縣,在余姚興利除害,勸學養士,不遺餘力。邑北濱海,舊有石堤捍潮,歲久圮,規增築之,逐無患。里甲苦供役,為省費數倍,每賑饑戶,與一票,親歷鄉落驗給之。聽訟,即時決遣,不輕械系。勢家請托,延坐公廳,令群吏侍,皆莫敢出口以去,在麻城亦然。為禦史摘發奸慝,而存心平恕慮,囚多所平反。以子春貴累封侍講學士,贈《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