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夫一名,在臨江寺接遞。陽安驛在簡州治內,東至資陽縣南津驛九十里,西至本屬龍泉驛七十里。康熙初年奉設站馬一十二匹,馬夫六名。至四十一年抽調馬六匹,馬夫三名,安設南路驛站。雍正六年又調馬二匹,馬夫一名,添設滬定橋腰站,實在馬四匹。龍泉驛在簡州西,東至本州陽安驛七十里,西至成都縣錦官驛四十里。康熙初年奉設站馬一十二匹,馬夫六名。至
四十一年抽調馬六匹,馬夫三名,安設南路驛站。雍正六年又調馬二匹,馬夫一名,添設沈村驛站,實在馬四匹。錦官驛在成都治左,站馬三十匹。以上西路分水驛在長壽縣,東北至墊江縣九十里,西至巴縣朝天驛二百一十五里。康熙十九年設長壽、分水二驛站,馬二十
匹,馬夫十名,至二十一年裁汰。雍正八年調撥溫湯驛馬三匹,馬夫一名半安設,現在馬三匹。墊江縣南至長壽縣分水驛九十里,北至梁山縣一百里,雍正八年奉設站馬三匹。梁山縣東至萬縣一百六十里,西至墊江縣一百里,原設白洋、太平、沙河、袁壩四驛。康熙二十一年奉裁。雍正八年
奉設站馬三匹。萬縣東至雲陽縣一百四十里,西至梁山縣一百六十里,原設集賢水馬驛、瀼途水驛、分水馬驛,久經裁汰。雍正八年複設站馬三匹。雲陽縣東至奉節縣一百四十里,西至萬縣一百六十里,原設有五峰水馬驛、巴陽水驛,久裁。康熙初年設站船三隻,每只橈夫六名。雍正八年,議以川江水急,逆流上行,撓船遲誤,奉文裁汰,改設馬三匹。奉節縣東至巫山縣一百六十里,西至雲陽縣一百四十里,原設永甯水馬驛、南淪水驛、安平馬驛,久裁。雍正八年自小橋驛撥設站馬三匹。小橋驛在巫山縣治,東至湖廣巴東縣一百里,西至奉節縣一百六十里,原設站馬八匹,馬夫四名。康熙五十一年抽調馬二匹,馬夫一名,添設旌陽驛。雍正八年又調馬三匹,馬夫一名半,安設奉節縣,實在馬三匹。
裁汰廢驛
巴縣溫湯驛,在縣西北一百里。白節驛,在縣南八十里。鐵山驛,即土淪驛,在縣東北一百里,設驛丞一員。冷水驛,在縣東南六十里。在城水驛,康熙十九年設四橈船四隻,六橈船四隻。銅罐水驛,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魚洞水驛,在縣西南六十里。木洞水驛,在縣東九十里。以上均經裁汰。
江津驛白渡馬驛,在縣東一百三十里。僰溪水驛,在縣北迎思門內。石羊水驛,在縣西六十里。石門水驛,在縣西一百二十里。漢東水驛,在縣西一百六十里,均裁。綦江舊設東溪、扶歡二驛,今裁。合州什邡驛,在州南。劉宋場驛,在州西北一百八十里。溫湯驛,在州北。合陽水驛,在州東。均久裁。涪州涪陵驛,在州治東。青水驛,在州東六十里。及藺市驛,均裁。張希召改置士沱、黔南、白渡三驛碑記隆慶上章,敦牂之歲。二月余,以北戶部郎中,移守重慶郡。甫旬日
輒下諮合屬,前所疾苦及利民之大者,急為之,所而未遑,更置驛傳也。越明年春,餘八覲竣事,旋奉銓曹訪冊謀之,郡父老舉有憂容顰蹙,跪而泣曰:“渝郡俗好淳簡,自乙丑兵燹之後,土瘠民貧,閭閻生計日絀,且賓旅宦僚借關應付,接望於舟車,日計月酬,其靡敝有田也。加以郡守弗克,師帥坐視驛遞凋廢,迎送稽玩,漫不經心,計將奈何?”余聞之,鰓鰓大懼,乃縱觀二十年提封縣驛,沖僻道里遠近,悉繪為圖畫,朝夕翻閱,籌度其間,民情地勢了然,視睹諸斯矣。迄辛未秋,將巴縣土沱邑移置鐵山,黔江縣黔南驛移置沙鎮,綦江縣白渡驛移置東溪,院司僉謂事體穩便,軫恤瘡痍,蓋不為一時之利,而貽川東地方以萬世無疆之福,正餘所以仰慰聖天子愛養元元之至意也。三驛夫馬支應並未一毫加編,以免紛更之擾,各驛官吏印記,俱不變動,省題請也,庶幾乎勞者以息,溺者以援,小民鮮偏累之歎,餘或可逭瘝官之誚也。於是郡父老欣欣然色喜,願紀石以垂不朽,遂選匠摹勒用紀歲月,姑俟後來君子嗣而考之,尚亦思所以休吾民哉。
塘鋪巴縣附郭底塘鋪在縣治內,接遞五路公文。東路觀音塘在縣東十五里。尖山鋪東二十五里。沙坪鋪東四十五里。土沱鋪東七十五里。大彎鋪東一百零五里。梅溪鋪東一百三十五里。張關鋪東一百五十五里。
茶店鋪東一百六十五里。沙溪鋪東一百八十五里,交長壽界。南路黃葛鋪在縣南五里。曹壩鋪南一十五里。青崖鋪南三十五里。苦竹鋪南四十五里。冬青鋪南五十五里。大窩鋪南六十五里。雞公鋪南七十五里。白節鋪南八十五里,交綦江界。西路佛圖鋪在縣西十五里。石橋鋪西三十里。二郎鋪西四十五里。白市鋪西六十里。鳳山鋪西七十二里。走馬鋪西八十七里,交璧山縣界。西北路龍坎鋪西北二十里。白崖鋪西北三十里。石道鋪西北四十里。金剛鋪西北五十里。高灘鋪西北六十里。八廟鋪西北七十里。青木鋪西北八十里。打鐵鋪西北九十里。溫湯鋪西北一百里。伏虎鋪西北一百一十里。七塘鋪西北一百二十里。蠻子鋪西北一百三十二里。八塘鋪西北一百四十二里。新市鋪西北一百五十四里。九塘鋪西北一百六十七里,交合州界。東南路背峰鋪東南十五里。倒座鋪東南三十里。梅埡鋪東南四十五里。冷水鋪東南六十里。木洞鋪東南七十五里。長延坪鋪東南九十五里。峰門鋪東南一百八十里,交長壽縣界。
天賜鋪額設思兵八十四名,每兵工食銀六兩。大江水塘四吊餌嘴、甕壩沱、海壩磧、木洞鎮。小江水塘二七孔子、白崖鎮。
江津縣
底塘鋪在縣城內。白崖鋪東十里。九龍鋪東二十里。石橋鋪東三十里。歧路鋪東五十里。頭塘鋪南十里。高牙鋪南二十里。大屋鋪南三十里。枝子鋪南四十里。尹村鋪南五十里。大塘鋪南六十里。長沙鋪南七十里。林岡鋪南八十里。杜市鋪南九十里。高歇鋪南一百里。里牛鋪南一百一十里。
額設司兵五十一名。
長壽縣
底塘鋪在縣城南門五里。龍溪鋪東南十里。九盤鋪東二十里。牛心鋪西十五里。土橋鋪西二十里。寒坡鋪西三十里。分水鋪北十五里。八顆鋪北二十里。沙鎮鋪北三十里。新橋鋪北四十里。葛蘭鋪北六十里。石堰鋪北七十里。毛市鋪北八十里。楊柏鋪北九十里。雲台鋪北一百里。海棠鋪北一百一十里。
登溪鋪北一百二十里。額設司兵一百二十九名。
永川縣
底塘鋪在縣東。石佛鋪東十里。鐵山坪鋪東二十里。新橋鋪東三十里。界碑鋪東四十里。土硃鋪西十里。耗子鋪西三十里。石盤鋪西七十五里。單溪鋪西北四十五里。跳石河鋪西北二十里。善鋪西北三十里。
額設司兵二十八名。
榮昌縣
底塘鋪在縣城東街。梧桐鋪東十五里。峰高鋪東三十里。石盤鋪東四十五里。高池鋪西十五里。磁磘鋪西二十五里。安富鋪西三十五里。蔣家鋪西四十五里。
額設司兵二十七名。
綦江縣
底塘鋪在縣北門外。白渡鋪北二十里。土橋鋪南二十里。黃金坪鋪南四十里。金土地鋪南六十里。絲櫟灣鋪南七十里。東溪鋪南八十里。尚書坪鋪南九十里。趕水坪鋪南一百一十里。黃泥坳鋪南一百三十里。安穩鋪南一百五十里,又四十里,交貴州桐梓縣界。
額設司兵十四名。
南川縣
隆化底塘鋪在縣城南。船溪鋪西十里。尖峰鋪西二十里。玉崖鋪西三十里。白土鋪西四十里。福祿鋪西五十里。桫樹鋪西六十里。白沙井鋪西七十里。
額設司兵十六名。
銅梁縣
底塘鋪在縣東門外。桐梓鋪東南十五里。石魚鋪東南三十里。虎峰鋪東南五十五里。大廟鋪東南八十里。太平鋪東南一百零五里。尹家鋪東南一百三十五里。板橋鋪東南一百六十里。高硐鋪東南一百九十里。萬壽鋪東二百三十里。鏡灘鋪東三十里。牆光鋪東五十里。大路崖鋪東七十里。接龍鋪東九十里。青木關鋪東一百二十里。
額設司兵二十名。鏡灘以下五鋪,接遞府城司兵十一名,系乾隆五十四年捐設。
合州
岡石鋪在州南十五里。瀼溪鋪南三十里。觀音鋪南四十五里。南峰鋪南五十五里。大石鋪北五十里。迥龍鋪北七十五里。古樓鋪北一百里。香爐鋪北一百二十里。
額設司兵二十七名。
涪州
底塘鋪在州城內。
青龍鎮鋪東三十里。白崖鋪東七十里。綠竹鋪東一百一十里。燈盞鋪東一百五十里。木銀鋪東一百九十里。聞天鋪東二百三十里。白果鋪東二百七十里。火爐鋪東三百一十里。沙台鋪東三百五十里。木棕鋪東三百九十里。沙溪鋪西四十里。雙廟鋪西八十里。大柏樹鋪西一百二十里。
額設司兵二十八名。
大足縣
底塘鋪在縣東。水車鋪東二十五里。龍水鎮鋪東四十里。雙路鋪東六十里。郵亭鋪東八十里。
額設司兵十二名。
璧山縣
底塘鋪在縣城。畫眉鋪東十里。虎峰鋪東二十里。響水鋪東三十里。三溪鋪東四十里。拖木鋪東六十里。來鳳鋪南五十里。帽子鋪南六十里。石梯鋪南七十里。高古鋪南八十里。界碑鋪南九十里。打鐵鋪北二十里。溫湯鋪北三十里。伏虎鋪北四十五里。楊家廟鋪北六十里。蠻墳鋪北七十里。
新市鋪北九十里。額設司兵五十一名。
定遠縣
底塘鋪在縣城。舊縣鋪北十里。石橋鋪北二十里。太平鋪北三十里。沿口鋪北四十里。梧桐鋪北五十里。三溪鋪北六十里。新場鋪北七十里。界牌鋪北八十里。坐虎鋪西南十里。唐家鋪西南二十里。興學鋪西南三十里。倒石鋪西南四十里。香爐鋪西南五十里。
額設司兵三十九名。
江北廳
底塘鋪在廳城東。頭塘鋪東五里。尖山鋪東十八里。二塘鋪東三十里。一碗水鋪東四十三里。沙坪鋪東五十里。勾溪鋪東六十五里。土沱鋪東七十五里。相見鋪東八十五里。分水鋪東九十五里。大灣鋪東一百五里。鷯鵼鋪東一百一十五里。石船鋪東一百二十五里。梅溪鋪東一百三十五里。欄埡鋪東一百五十里。張關鋪東一百六十五里。三角鋪東一百七十五里。石崖鋪東一百八十五里。沙溪鋪東二百里。
額設司兵五十七名。
團練附
嘉慶元年,達州教匪徐添德等滋事,四川總督宜綿通飭各州縣,仿照南充知縣曾自柏辦理團練章程。按:據南充縣曾令秉稱邪匪滋事以來,該縣陸路隘口九處,水路大小渡口十九處,會同文武員弁,選拔幹練書役,分住各要隘,督同地方約保人等,嚴密防堵。仍不時親詣各隘,督率巡查,不敢稍事大意。鄉勇一項不惟需費浩繁,鹽糧不繼,抑且有業者不願充當,其無業遊民應者,無事則圖支鹽糧,有事則退縮畏避,徒滋糜費,不足以資捍衛。不若就糧戶居民,聚集鄉團,守望相助,彼各有田園廬舍父子家室,眉睫之災,誰不共切保護。見在巡查卡隘,親詣各鄉,面諭拎約,激以大義,令其各保各甲,選出丁壯,自備器械、口糧,互相聯絡,協力防堵。妥議章程,嚴立賞罰,集成條約,抄單傳示。複圖繪山川形勢,指明要隘,先事預防,旋據各鄉團衿約,稟齊團勇花名,計三十餘處,每處有二三百名至七八百名不等。民情頗為踴躍,均願自備器械口糧,在於城鄉分頭堵禦。近日賊匪擾至蓬州許家場、南部新鎮壩及圍攻營山縣城,警報頻傳,城鄉人民尚屬安堵,並無遷避轉徙之狀等情。本督部堂據此查賊匪並非別有伎倆,不過恃眾亡命,以期乘虛而入。凡各處團集鄉勇守禦稍嚴,輒即紛紛退避,如營山、梁縣、大竹等縣皆於賊匪逼近城池之時,帶領鄉勇奮力擊敗,其明驗也。然與其賊逼近城池,始行設法抵禦,恐地方已受蹂躪之慘,莫若先為準備,大張聲威,杜其窺伺之意,所以保全生靈者更大。本部堂與隨營司道講求守城、守卡之策,本之古人成法,參以時下機宜。其為地方官指示開導者,不啻唇焦舌敝。乃庸懦之員,以為事有難行。逞才之輩,又複言過其實。一聞警報,惟以清兵請餉為事,而於守土二字,竟不顧名思義,良可慨也。據該縣所稟,親詣各鄉,面諭衿約,激以大義,令其各保各甲選出丁壯,自備器械口糧,互相聯絡、協力防堵等語,與前此合川龔牧所稟,親赴各鄉,勸渝紳耆約保、立團、設卡情形均系民情之所樂,為一經官為經理,自然倍加踴躍,正古人所謂因其勢而利導之也。一鄉如此,附近各鄉仿而行之,則各鄉足資保障。一邑如此,附近各邑仿而行之,則各邑足資保障。推而至於各州各府無不然,豈非在在銅牆鐵壁,無懈可擊。夫賊匪起自邪教,邪本不能勝正,而自官兵痛加屠戮之後,即在入教者亦未必無悔心之萌,特以勢同騎虎,不得不挺而走險,能竄一處即走一處,能延一日即活一日,若各鄉各邑以至各州各府自為保障,賊匪無丁男之可裹,無米糧之可擄,將不翦自除。官兵四面兜圍,籠禽檻獸,何難一鼓蕩平。倘計不出此,一任賊匪衝突過境,使賊匪日裹日多,蔓延為害,何所底止。合由六百里加緊通飭各屬、各府、廳、州、縣,遵照辦理具報。倘該地方官竟敢視為尋常通行事件,並不實力奉行,無論賊匪失陷城池,固當按律嚴辦。即潛逸境內無抵禦,亦必從重參究,凜遵毋違。一、每團製造紅邊黃布大旗一杆,旗上大書某團義勇字樣,團內派一強幹有膽力者,執旗隨團總左右。一、團勇務須衣履緊劄,綿帽上須系號帶一根,上亦寫某團義勇字樣。一、團內人家凡有防夜鳥槍素習施放者,即備繩、藥、砂子,團成一隊。無鳥槍者各制鋼利矛刀刃,頭長一尺餘,杆長八尺,要堅硬木料裝制結實。其餘又耙、劍、戟,如有素習熟慣者,各隨武藝所長,備用兵器,團成一隊。一、每團置三眼銃、鐵炮二個,中鼓一面,中鑼一面,備用。一、遇地方有事,團勇視團總旗幟所指為趨向,不得退縮畏避。團總令兩人扛抬鑼鼓,團總執搥,欲進擊鼓,團勇聞鼓聲急催則奮力向前,放槍砍殺。欲退鳴鑼,團勇聞鑼聲則駐足徐退,毋得混追,以防賊有理伏。徐退則步武不亂,以防賊人返追,如有臨事退縮不聽號令者,送官處置。一、每團須設健足探報四名,輪流走探,如報有賊至,先連放號炮二聲,團總團長即率團勇堵禦。一面遣健足飛報本縣,其附近各團聞某團炮聲即遣本團健足飛往探明回報,該團總團長迅率團勇各隨帶器械口糧前往援助,如有觀望遲緩誤事者,即將該團總團長重究。一、本縣令旗信簽傳調某團,該團總團長即率團勇依限飛馳,照信簽註定處所,齊集聽候派遣,敢有延誤,稟明大憲,以軍法從事。一、團內有技勇精強之人,據實,州縣派令傳習教演各團勇,團總優禮以待,或公議月費以酬其勞。一、遇夜安歇,各團勇槍刀器械俱要隨身安放,刻不可離,以防事起,倉猝不能徒手應敵。一、每團務須定一聚集公所,無事則合一團之人或分為兩班、三班議定雙單日期輪赴公所演習武藝,空日亦可以各照家務,公私兩得。有事則齊集隘口,協力堵禦,不得偷安躲避,違者責成團總、團長稽查稟究。一、地方有事,團勇日夜守卡瞭望,協力堵禦,並夜間伏路巡更,尤為聚要,必須流派撥以均勞逸,如有推諉偷安及虛應故事,不認真用心出力者,團總、團長稽查稟究。一、賊匪所到之處,先以放火驚嚇人心,凡有火起即當整頓堵禦,不可驚慌退避,違者稟明大憲,依軍法從事。一、賊匪每于黎明人倦之時,踏營攻寨,無不催敗。每夜至雞鳴以後,即當加緊防堵,不可以天色將明,放心安歇致誤大事。一、紳約團長奉行巡查,派撥傳勻教演及一切堵禦要務,敢有籍端需索通、同舞弊擾累居民團勇者,立行拏究,追給領牌,仍倍罰不貸。一、各團相距在二十里內外者,每議一定期於附近要隘處所開集會哨,或施放槍炮,演試武藝,既足以壯聲勢,使賊匪聞風遠遁,又可以彼此認識,互相聯絡,萬不失守望相助之義。一、各團相距城遠近不一,必須與縣署聲息相通,方可隨事緩急,酌量辦理,每團各擇一明白曉事之人,常住本城平匪局內,凡有團內應行之事,隨著稟明核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