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一句“砧杵千家捣月明”,化用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乍起的秋风,引发各家为远在外乡的游子赶制寒衣,勾起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作者构思奇妙,将秋、月、故乡、游子等意象用砧杵声串起,引起它们之间的连锁反应,唤起了人们内心对乡情的一些隐含的内容。
紧接着“关山万里增归兴”一句直接表达情感,点明关山难越,天涯游子也只是陡增归兴。中间两句“隔嵯峨白帝城,捱长宵何处销凝”,点明蜀道难非指此白帝城,于是卧后清宵,绵长无限,此愁无法消除。
最后三句“寒灯一檠,孤雁数声,断梦三更”,作者连用了三个名词词组将自己彻夜难眠的情景形象的刻画出来了。这一“寒”字和“孤”字,正是作者此时的心境,作者长年在外漂泊,而今又值此客乡秋夜,梦醒后只见的一盏孤灯,闻得几声雁鸣,难怪会“断梦三更”了。全篇结构紧密,至此,将一个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深刻地表达出来了。
马谦斋
〔越调〕柳营曲
楚汉遗事
楚霸王,汉高皇,龙争虎斗几战场[1]。争弱争强,天丧天亡[2],成败岂寻常。一个福相催先到咸阳[3],一个命将衰自刎乌江[4]。江山空寂寞,宫殿久荒凉[5]。君试详[6],都一枕梦黄粱。
【注释】
[1]龙争虎斗几战场:指楚汉长达四年的交战。
[2]天丧天亡:公元前202年,刘邦将项羽围困在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乌江亭长将船靠岸等他过渡,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3]一个福相催先到咸阳:指灭秦战争中刘邦先于项羽进咸阳。
[4]一个命将衰自刎乌江:指项羽命该衰亡,最后在乌江之畔自刎而死。
[5]宫殿久荒凉:指当时建造的长乐宫、未央宫等,后来也随着朝代的更替而荒凉。
[6]详:这里是细细评论的意思。
【鉴赏】这是一首咏史元曲,全曲以叙事为主,并对楚汉之争发表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开头三句“楚霸王,汉高皇,龙争虎斗几战场”,作者就直接介绍了楚汉之争双方的领袖,并将视角的重点放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之上。将“楚霸王”和“汉高祖”分别比作龙和虎,表明作者对二人的评价都是其极高的,是把两人都当作英雄。“争”、“斗”二字,积极突出了两人关系的极端对立。
紧接着,“争弱争强,天丧天亡,成败岂寻常”三句,继续对当时楚汉战争的形势“龙争虎斗几战场”进行了高度概括。成皋之战前,项羽处于优势,刘邦处于劣势,项羽曾战胜刘邦,占领成皋。成皋之战后一阶段,刘邦大破楚军,又重新占领成皋。在这次战役中,双方情势的强弱对比发生了转变,最后垓下之围项羽战败。作者并未表明自己对此的看法。作者只是单纯地叙述了战争经过,并将这场战争概括为“争弱争强”。
接下来“一个福相催先到咸阳,一个命将衰自刎乌江”两句,将刘邦和项羽进行比较,“成败岂寻常”,写其一个胜利一个灭亡。通过刘邦“福相催”和项羽“命将衰”的强烈对比,作者对这次的楚汉战争的结局做出了宿命论的解释,作者认为刘邦胜是天命所归,是胜在了运气,天命难违。
“江山空寂寞,宫殿久荒凉”两句,此曲作者先扬后抑,刻画了刘邦虽然夺取了江山,但死后依然什么都没有留下,终究逃不过寂寞和孤独的下场,当年盛极一时的宫殿也随着一个朝代的灭亡而走向荒凉。“君试详,都一枕梦黄粱”,作者将项羽和刘邦的成败归结为是一场黄粱梦。这种宿命论虽代表了元代文人的普遍看法,但是思想略显平庸。
〔双调〕沉醉东风
自悟[1](二首之二)
取富贵青蝇竞血,进功名白蚁争穴。虎狼丛甚日休,是非海何时彻[2]?人我场[3]慢争优劣,免使傍人[4]做话说,咫尺韶华[5]去也。
【注释】
[1]自悟:自我觉悟。
[2]是非海何时彻:是说作者早已看透世事。彻,看透。
[3]人我场: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4]傍人:即旁人。
[5]咫尺韶华:指人生短促,光阴易逝。韶华,指美好的时光。咫,周制八寸。
【鉴赏】《自悟》是一首自省之曲。作者对自己以前的官场生涯作了深刻的反思。
开头两句“取富贵青蝇竞血,进功名白蚁争穴。”开头两句用犀利笔锋,揭露当时官场丑态,真是入骨三分。作者用比喻来形容那一群贪婪、卑劣的官僚,有讽刺的意味而又形象生动,可谓是深恶痛绝。作者采用了比喻手法,把富贵比作血,把追求富贵的人比作苍蝇竞血,极言其渺小和腥臭,也就是所谓成语“蝇头微利”;作者又把功名比作蚁穴,把追求功名的人比作白蚁,也极言其渺小和没有价值,也就是成语“蜗角功名”。
接下来“虎狼丛甚日休,是非海何时彻”两句,接下来又作进一步描绘,把官场比作“虎狼丛”、“是非海”,再一次表现了对官场的否定,充分说明了官场的复杂凶险和尔虞我诈。作者将官场比作“虎狼丛”和“是非海”,问这种是非颠倒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人我场慢争优劣,免使傍人做话说,咫尺韶华去也”,三句将描写范围由官场延伸到整个社会,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一切竞争的否定。在这个是非颠倒、没有正义感的社会中还争什么长短优劣?还是摆脱名利和是非纠葛,摆脱人与人之间的一切优劣之争了,做一个洁身自好、与世无争的人吧!后三句抒写自己的处世态度:摆脱名利羁绊,不与人争长论短,洁身自好,免得旁人非议。
最后一句“咫尺韶华去也”,人生苦短,韶华易逝,作者要幡然悔悟了。深沉地表现了对时光易逝和晚景时日无多的伤怀惋惜,感慨无限,发人深省。
〔双调〕水仙子
燕山[1]话别
满斟芳醑别长亭[2],相送王孙出上京[3]。玉骢且莫敲金镫[4],听阳关[5]第四声。临歧[6]执手论情,千古思前训[7],一心怀志诚[8],休担阁半纸功名[9]。
【注释】
[1]燕山:位于今河北省东北部。
[2]满斟芳醑别长亭:芳醑,美酒。长亭,古时设在路旁的亭舍,常用作饯别处。
[3]相送王孙出上京:王孙,贵族子弟的通称。上京,原指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境内),这里指大都,即北京。
[4]玉骢且莫敲金镫:暂且不要骑马走开。玉骢,青白色的马。
[5]阳关:即《阳关三叠》,送别的歌曲。
[6]歧:歧路,岔路,此指离别之地。
[7]千古思前训:记住千古以来前人的教训。
[8]志诚:同“至诚”。
[9]担阁半纸功名:担阁,即担搁。半纸功名,指微不足道的功名。
【鉴赏】这首元曲描写的是作者送别友人的情景。全曲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为前四句,对送别的情景进行描写;第二层是后四句,写的是作者临别时对友人的鼓励。
开头两句“满斟芳醑别长亭,相送王孙出上京”,写出了话别的地点和对象。作者在路旁的亭舍斟满了美酒,写出了与友人话别时的依依不舍。“王孙”二字点明了友人非富即贵的身份。
接下来“玉骢且莫敲金镫,听阳关第四声”两句,对饯别时唱的送别之曲进行了描绘。不要骑马走开,表现了作者的不舍和留恋。“玉骢”和“金镫”,照应了友人的身份。前四句中的“芳”、“玉”、“金”等字,提升了整个曲子的风情格调,显得华贵精致。
已经到了不得不分别的时候,“临歧执手论情”,作者在岔路口诉说着惜别之情。最后三句“千古思前训,一心怀志诚,休担阁半纸功名”,就是作者与友人“执手”所提到的内容。作者要友人记住千古以来前贤的教训,诚恳地对待仕进;“休担阁”一词,劝友人要以功名前途为重。然而“半纸”一词,表现了作者自己对功名并不重视,反映了作者对待功名的矛盾心理。不过在友情和功名之间,作者的态度明显倾向于对友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