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白描景物,富有情韵。作者写景不刻意地用浓墨重彩去铺陈,而是淡笔勾画,自然朴实。“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一句,是对渔船靠岸后的情景描写:桥头渔市已结束,卖鱼人各自回到家中,他们居住的环境是“落花水香茅舍”;因为是晚上,家家亮起了灯光,灯光映照在水里,加之花、水、茅舍相映相衬,足以表现环境的优美。曲子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双调〕寿阳曲
平沙落雁
南传信,北寄书[1]。半栖近岸花汀树[2]。似鸳鸯失群迷伴侣,两三行海门[3]斜去。
【注释】
[1]南传信,北寄书:这两句写鸿雁南来北往传递书信。
[2]汀:水边平地。
[3]海门:即海口。
【鉴赏】《平沙落雁》是“潇湘八景”之三。作者来到洞庭湖畔,见到潇湘鸿雁,感慨万千,于是抒写鸿雁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开头两句,概述了鸿雁南北传书的习性,暗喻自己盼望得到家人音信的心情。第三句进一层描写眼见“半栖近岸花汀树”的景象。鸿雁停靠在有花有草的浅滩边,不但点明了“平沙落雁”之题,又以一“半”字展示出沙滩上群雁有起有落的画面。“似鸳鸯失群迷伴侣,两三行海门斜去”,一句写孤雁,一句写群雁。两相对比,充分表现了孤雁那似鸳鸯离群的孤独与凄凉,更是将诗人自己离开亲人、漂泊天涯的失意处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互相帮助、互相提携、直上云霄的群雁则又表达了作者内心美好的希望,他希望自己也能得到亲朋好友的帮助。
曲中,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画出了一幅生动传神、境界凄凉的“平沙落雁图”。虽然全曲未见一个“雁”字,但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雁”的感情,诗人借写鸿雁传书、孤雁迷群,表达了自己在漂泊生涯中的思乡之情。
〔双调〕寿阳曲
潇湘夜雨
渔灯暗,客梦[1]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注释】
[1]客梦:作客他乡的梦境。客,此处是作者自指。
【鉴赏】这是组曲第四首,曲作直抒胸臆,写尽了其万里漂泊、秋雨添愁的羁旅情怀。第一句“渔灯暗”,写瓢泼大雨笼罩着江面,远处渔船上的灯光显得格外幽暗。接着“客梦回”一句,一方面写诗人自己听到雨声,从睡梦中醒来,另一方面突出了雨之骤,声之大。简单的六个字,由雨而及船,由船而及人,由人而及梦,简洁而又曲折地勾画出作者在雨中船上过夜的情景。接着,由景入情,“一声声滴人心碎”,这一声声打在船舱上的雨滴,就像一下下打在心坎上的重锤,令诗人“心碎”。“心碎”二字,与“灯暗”、“梦回”的暗淡惆怅之景紧密相扣,点出了漂泊失意者触景生情的伤感,极力夸张其夜雨添愁的心境,成全曲之眼。接下来的“孤舟五更家万里”则点出了“心碎”的原因:远离家乡的游子在孤舟之中被雨声惊醒,知道自己已离家千里,陪伴自己的只有那盏昏暗的灯。想到自己坎坷的命运,故乡的亲人,作者不禁“心碎”。结语“是离人几行情泪”则用比喻的手法,把大自然的声声雨滴,比作离人眼中流出的伤心之泪。夜雨无边,人泪如斯,离人“心碎”之深,可以想见。
这首曲子,作者紧扣题目中的“夜雨”来写,词中虽无一“夜”字,但“渔灯暗”是夜,“客梦回”是夜,“五更”更点明是夜,读者能明白地感受到有夜。同样词中也没有一“雨”字,但读者也能分明感受得到有雨。作者以夜为背景,以雨为媒介,写的是传统的羁旅题材,却又不落前人的旧套,将雨、泪、情、景融为一体,形象地写出了离人的破碎之心,沉重悲切,感人肺腑。
〔双调〕寿阳曲
烟寺晚钟
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1]人静。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2]教[3]老僧禅定[4]?
【注释】
[1]礼佛:拜佛行礼。
[2]怎生:怎么样。
[3]教:使,使得。
[4]禅定:佛家语,静坐敛心,专注一境,止息一切杂念,是佛家修行的一种方法。
【鉴赏】组曲第五首《烟寺晚钟》这首曲子通过描写古寺的清幽、古寺老僧的孤寂,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凄苦和寂寞情怀。“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人静”,这三句通过一“细”、一“清”、一“静”写出了寒烟的缥缈、古寺的清幽和冷静。黄昏将近,拜佛的人也是一片寂静。寥寥几字,却将古寺的清幽渲染得淋漓尽致,冷清之境清晰可感。后两句“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禅定”,由古寺转写寺中老僧。西风袭来,已是晚秋,风声中传来了三四声钟声,这钟声能让老僧“禅定”吗?这突如其来的反问,表现了作者面对古寺、晚钟的孤寂和面对黄昏、西风的凄苦,对自己能否面对现实、达到“禅定”的怀疑,这一反问,使曲子韵味无穷。
这首曲子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通过描写古寺的清幽、老僧的孤寂,表现了现实的沉闷,透露出作者的愤懑情绪。
〔双调〕寿阳曲
渔村夕照
鸣榔[1]罢[2],闪暮光[3]。绿杨堤数声渔唱。挂柴门几家闲晒网,都撮[4]在捕鱼图[5]上。
【注释】
[1]鸣榔:指捕鱼时用木条敲击船舷,发出声音,驱使鱼受惊入网。
[2]罢:完了,终了。
[3]暮光:傍晚时的阳光。
[4]撮:聚合,集合。
[5]捕鱼图:指以上所写渔家捕鱼的整个景象,即“渔村夕照”图。
【鉴赏】这是组曲第六首,曲子描写渔家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淳朴欢快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向往闲适、情系江湖的理想。开头两句“鸣榔罢,闪暮光”,写渔人黄昏捕鱼完毕的景象。捕完鱼,已经夕阳西下了。第三句“绿杨堤数声渔唱”,写渔人上岸之后,把船系在绿杨树下欢唱渔歌的情景。“数声渔唱”,将渔人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心态描写出来了。这一句,从结构上来看,时间在向前推移,空间上也由船上走上了堤岸。第四句“挂柴门几家闲晒网”,更进一步写“渔村”的景象。几家渔家的柴门上,挂着渔网晾晒。一个“挂”字,使画面具有动态美;一个“闲”字,表现了渔人悠然自得的情态;“几家”则把渔村家家如是的状况作了全面的点染和高度的概括。第五句“都撮在捕鱼图上”,总收全曲,将上面所写的“鸣榔罢”、夕阳残照、绿杨系舟、堤上渔唱、柴门晒网等景致,都合起来,构成了一幅捕鱼全景图。这捕鱼图,就是“渔村夕照”图。诗人借这幅图,表露他陶醉其中之情、向往闲适之意。
这首曲子中,作者赋予画面以动感,巧妙地运用时间和空间的转移,将一幅活生生的渔村生活图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双调〕寿阳曲
洞庭秋月
芦花谢,客[1]乍[2]别,泛蟾光[3]小舟一叶。豫章城[4]故人[5]来也,结[6]末了[7]洞庭秋月。
【注释】
[1]客:这里是作者自指是,作客他乡的人。
[2]乍:暂时,刚刚。
[3]蟾光:即月光。
[4]豫章城:即今江西省南昌市,是古豫章郡治所。
[5]故人:即老朋友。
[6]结:即缔结。
[7]末了:没完没了。
【鉴赏】这首曲子是马致远“潇湘八景”中的最后一首,描写的是他由江西至湖南行役之际游洞庭湖的亲身感受,抒发其漂泊生涯的离愁别绪。“芦花谢,客乍别,泛蟾光小舟一叶”,表现的是芦花飘逸,已是深秋月夜,刚离乡的游子,泛着一叶扁舟,飘摇而去。“芦花谢”点明季节,并紧扣题目之“秋”字,渲染出苍凉的气氛。“客乍别”表面上写作者暂别芦苇花絮已经零落之事,实际上是表明其作客他乡的离愁别绪。紧接着“泛蟾光小舟一叶”便自然涌出。泛舟月下的空明画面,与前面秋风萧瑟的离愁相对,使作者陶醉在洞庭美景之中。“豫章城故人来也,结末了洞庭秋月”两句,直抒胸臆,豪放至极。“故人”是相对于拟人化的“洞庭”的称呼,老朋友再次游至于此,感于此景,进而发出要“结末了洞庭秋月”的感叹。作者不但重游洞庭,还要和它结下没完没了的感情。作者将其漂泊的愁绪,一下子转化为对“洞庭秋月”的神往和赞美,表达了其笑傲风月、情寄江湖之志。
这首曲子运用白描的手法,将自己的感情蕴藏在清丽疏淡的美景之中,情调淡雅,境界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