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十年燕月歌声:十年,指多年。燕月,这里“燕”指元大都。歌声,指朝朝暮暮的宴歌生活。
[2]几点吴霜鬓影:吴霜,吴地的风霜。鬓影,鬃发身影。
[3]荣枯枕上三更:人的福贵衰败犹如一场梦。荣枯,指宦海浮沉。枕上三更,指深夜做梦,或指半夜思想。
[4]傀儡场头四并:傀儡,指以线操纵演戏的木偶人。场头,卖艺演出的地方。
[5]一曲琵琶暗许:一曲琵琶,指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所弹之曲,曲中反映了那位琵琶女一生不幸的遭遇。暗许,私下应许,指作者自己认为,自己一生的经历也像琵琶女一样,充满着不幸和痛苦。
[6]湓浦:水名,现在称龙开河,在江西九江市西。
【鉴赏】〔醉高歌〕一共四首,第一首曲子抒发了作者身在官场的感慨,表达了厌官思归之情。“十年燕月歌声,几点吴霜鬓影”,写作者在京为官时常以歌舞取乐,渲染出了苍凉的气氛:自己在六十多岁时出任江东廉访使,几经宦海沉浮,两鬓多了许多白发,像染上了吴地的风霜一样。“西风吹起鲈鱼兴,已在桑榆暮景”,写自己如今已老,已厌倦了这种生活,见到秋风起,想起张翰的故事,于是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张翰尚能辞官返乡,而自己虽已暮年,但还是身不由己。这首曲子语言凝练,感情真挚。第二首曲子也抒发了作者对宦海浮沉的感慨。“荣枯枕上三更,傀儡场头四并”,写人生变幻无常,无论是富贵荣华还是贫贱失意,都是幻梦一场。人生就像演戏一样,自己就像一个被线操纵演戏的木偶人,从来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人生很难十全十美。这里包含着无限的感慨。“人生幻化如泡影,那个临危自省”,写人生如梦,世事荣华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但如今,人们还是执迷不悟,苦苦争名逐利,充当统治者的傀儡。这首曲子,是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希望自己可以远离是非官场,过自由平静的生活。第三首曲子是送别之作。“岸边柳烟苍苍,江上寒波漾漾”,点明送别的地点、环境。写景由近及远,岸边杨柳依依,仿佛也不舍友人离去;江上微波荡漾,很快就要带我的朋友远去,虽然春天已经来临,但还是有乍暖还寒之意。“寒”字与人物凄凉的心境相契合,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也为全曲奠定了感伤的基调。“阳关旧曲低低唱,只恐行人断肠”,点明了送别时的情绪。与朋友依依惜别之时,作者为朋友轻轻吟唱起了《阳关曲》,之所以唱得轻一点儿,是怕自己的哀愁感染了朋友。这一细节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与关切。第四首曲子化用典故,结合自己的经历,抒写自己平生的失意和苦闷。“十年书剑长吁”,言自己一生经历过很多的痛苦和失意,叹息自己的不得志。“一曲琵琶暗许”,借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一生不幸的遭遇,暗示自己平生的失意和苦闷。“月明……夜雨”,交代引发自己感慨的缘由:月明之夜,在湓浦江头,作者要离别友人,内心充满无限的怅惘。心中充满离愁别绪,再回顾自己不得志的一生,更是雪上加霜!
姚燧的《感怀》四首,从不同的角度,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感慨。
〔中吕〕阳春曲
笔头风月[1]时时过,眼底儿曹[2]渐渐多。有人问我事如何?人海阔[3],无日不风波[4]!
【注释】
[1]笔头风月:代指写作生涯。风月,即光阴。
[2]眼底儿曹:指眼前的儿女们。儿曹,即儿辈。
[3]人海阔:指人生如浮游在广阔的大海里。
[4]风波:即波折,挫折。
【鉴赏】此首〔阳春曲〕慨叹时光荏苒,人事复杂艰险。姚燧一生,做过秦王府文学,后又做过奉议大夫、翰林学士、太子宾客、太子少傅等官,主要与文学和仕宦联系在一起。“笔头风月时时过,眼底儿曹渐渐多”,是说自己手中的笔写过世间百态,而自己美好的年华就在自己的笔下不知不觉地流逝了,转眼已到暮年,眼前的儿女渐多。对仗工整,构思巧妙。上句说时光流逝,略带感伤,下句说儿女成群,转向欣慰。“有人问我事如何”,以一个设问过渡,有人问作者是否称心如意。结尾“人海阔,无日不风波”,是作者对上句的回答,也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人世复杂艰险,自己仿佛天天都在惊涛骇浪中颠簸,时刻担心自己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短短八个字,将作者的感叹和辛酸表现得淋漓尽致,含蓄而蕴藉。
这首曲虽然写的是“笔头风月”,但并非是仅指“写作生活”,而是反映了当时官场上的“风波”,文坛上的斗争。作者身为高官,一生仕途通畅,但是面对元朝社会的黑暗,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他也不得不感叹处世不易和生活的艰辛。
庾天锡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
韩侯[1]一将坛,诸葛[2]三分汉。功名纸半张,富贵十年限。
行路古来难[3],古道近长安[4]。紧把心猿系,牢将意马拴[5]。尘寰,倒大无忧患。狼山,白云相伴闲。
【注释】
[1]韩侯:指汉代的开国功臣韩信。
[2]诸葛:指诸葛亮。
[3]行路古来难:指自古以来就是仕途险恶。
[4]古道近长安:越靠近长安(指朝廷),这种险恶的斗争就越明显、越激烈。
[5]紧把心猿系,牢将意马拴:“心猿意马”为一成语,形容心思不专一,好动、不能控制,此处拆开来用。系、拴,即控制之意。
【鉴赏】曲子开头两句“韩侯一将坛,诸葛三分汉”,对仗工整,写韩信和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然而后面两句“功名纸半张,富贵十年限”,是说功名是一张空纸,一文不值,富贵也不过是十年期限,过眼烟云。这两句将韩信和诸葛亮的丰功伟绩一笔抹掉,流露出历史虚无主义的感慨。这是〔雁儿落〕一曲的内容。“行路古来难”以下为〔得胜令〕,“行路古来难,古道近长安”两句,紧承前一曲,形象地道出人世的艰险和功名的诱惑。七、八两句“紧把心猿系,牢将意马拴”,是作者对世人、也是对自己的劝告,表明自己隐居山林的坚定态度和对自由现实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全曲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否定,表达了对历史虚无的反思,在及时行乐的闲情当中蕴含着对意志消磨的忧愤,虽然曲子的风格表面上显得闲适淡泊,但作者内心却充满了抑郁悲凉的情感。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
荒荒[1]时务艰,急急光阴换。一局棋未终,腰斧柯[2]先烂。
百岁霎光[3]间,莫惜此时闲。三两知心友,鲸杯[4]且吸干。休弹,玉人齐声叹。狼山,兴亡一笑间。
【注释】
[1]荒荒:形容“时世”黯淡,无边无际。
[2]柯:指斧头柄。
[3]霎光:即霎时间。
[4]鲸杯:即大杯。
【鉴赏】此曲为庾天锡〔雁儿落过得胜令〕叹世归隐组曲五首中的第四首,作者在这里告诉我们:光阴易逝,人生苦短,所以要及时行乐,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寂寞情怀。曲子开头两句“荒荒时务艰,急急光阴换”,感叹光阴易逝,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三、四两句“一局棋未终,腰斧柯先烂”,紧承第二句,一局棋还未下完,斧头柄已烂掉了,具体说明了“急急光阴换”。这是〔雁儿落〕一曲的内容。“百岁霎光间”以下为〔得胜令〕,“百岁霎光间”一句,将〔雁儿落〕一曲的内容一笔概括,由“莫惜此时闲”一句过渡到对及时行乐的描写:“三两知心友,鲸杯且吸干”,表明时光一去不复返,自己无能为力,只有及时行乐。“休弹,玉人齐声叹”,“玉人”的哀叹造成了情感上的跌宕,最后以“狼山,兴亡一笑间”作结,抒发了纵情山水,笑傲人世的豪情。
全曲结构严谨,气韵酣畅,通过夸张的描写将及时行乐的放诞之情宣泄无遗,叠字的使用又酝酿出了一种豪情和气势。
马致远
〔仙吕〕青哥儿
十二月
二月
前村梅花开尽,看东风[1]桃李争春。宝马香车[2]陌[3]上尘,两两三三见游人,清明近。
【注释】
[1]东风:即春风。
[2]“宝马”、“香车”:在这里均指马车。
[3]陌:原指田间的小路,此处引申为路。
【鉴赏】马致远,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任工部主事。晚年因不满时政而隐居田园,过着自娱自乐的生活,死后葬于祖茔。
这首曲子描写的是(农历)二月的景色和游人,表现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前村梅花开尽,看东风桃李争春。”这两句写景:前村的腊梅已经全部凋谢了,和煦的春风吹开了桃花和李花,它们相继开放,好似在争着迎接春天的到来。一个“争”字,不仅写出桃李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且写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宝马香车陌上尘,两两三三见游人,清明近。”这三句,前两句写游人,最后一句再次点明时令: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桃李盛开之时,正是踏春的最好时机。青年男女乘着马车在大道上奔驰,三三两两,结伴而行的游人在观赏迷人的春景。最后的“清明近”,点明了时令,二月一过,清明节就到了,紧扣曲题《二月》。这首曲子,表面上写“二月”,实则通过二月美好的景象写人,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寓意深刻。
十二月
八月
铜壶[1]半分更漏[2],散秋香桂娥[3]将就[4]。天远云归月满楼,这清兴[5]谁教庾江州[6],能消受?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