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同志,正说到激昂处,老首长忽然开言了:“南方,你先下去,做几个小菜,中午我请振华!”
大张旗鼓乃是发泄的缘故,但此三策却是薛向早早就绸缪好的,既然是绸缪好的,以薛老三的玲珑心,自然会思忖好方方面面。
因为,萧山能有今日,是薛向这位主政官员领导有方,但何尝又不是借了改革的东风。
因为,他此前一直站在一众怒气冲冲大员的角度思考整个事件,可这会儿,他忽然站在老首长的角度看问题,问题立时便清晰起来。
但薛向绝不会认为这赞扬之声,就是主流声音,因为第二天,也就是昨天的中央主流大报,全部诡异的没有任何评论性文章,只是平平淡淡的报道了萧山的实际情况,这简直是太诡异了。
而这方方面面不只是萧山县的长远财政担负问题,自然也包括此三策风传天下后的影响。
“做得好是好,可步子太大了,也容易让人得红眼病,另外,有些不合时宜,同志们意见很大!”
而这位大俗人的三个半嗜好中,他是最欢喜的,最求不得的就是升官,想来也是,既然求不得,自然最欢喜。
既然站在中央大员的角度,薛老三自然不会傻到认为自己这该当名传后世的惠民三策会受到大佬们一致赞扬,他预想的绝对是扑天盖地的申斥之声。
因为说到底,改革是场谁都没有经历过的试验田,成败极为难料。
振华首长如实相答,他意思很明显,薛老三这么搞,虽是利民好事,却是只能给批评和惩罚,因为若是给赞扬,岂不是等于变相在鼓励这么搞,试想想,如果中央真鼓励此举,地方干部岂不视此为政绩,且如此政绩还能得享美名,即便是勒紧裤腰带,都得效仿萧山免除农税。
“怎么,你也觉得小家伙做得不好?”老首长深吸一口,喷出阵烟雾。
“够喽!”
要说薛老三若知道振华首长竟因为这个想法,而称赞自己,估计能欢喜得打跌。
老首长轻轻掐灭烟头,长叹一声,起身道:“这篇文章发稿之前,我看过,薛向是个好同志!”
试想想,若无改革,萧山就是多上十个薛向恐怕也无今日成就!
振华首长霍然变色,不为老首长前半句话,而是后半句话的评价太高,在老首长说出来,和领袖曾经评价诗人老帅何其相近,可薛向够格儿么?
共和国的最难的事儿,从来就是农民的事儿,共和国的事儿,只要有农民支持就没有不成功的,打江山如此,搞发展亦如此。
不过,振华首长何等样人物,转瞬就想透了关键。
改革可以说是老首长一手推动的,初始,真心赞成者少,持中论者少,反对者众,而改革到如今,赞成者已然越来越多,持中论者几无,而反对者依旧不少。
是以,在文中薛老三薛老三详细分析了萧山的基本情况,认为萧山没有重工业,亦不适合发展工业,且萧山港成,萧山未来的资金流势必无比充沛,在这种无法发展工业的情况下,萧山自然得把目光投注在农业上,反哺农民、农业。
而如今,萧山提出了免农税的口号,可谓是给改革注射了一支高浓度的葡萄糖。
因为他薛老三在萧山行免税、免学费、免菜金三策,虽未必真如他在会上利诱萧山县众常委那般——不好死后来人,留名萧山县史,但绝对没有振华首长想得这般,站在全局高度,尤其是站在老首长的角度,为改革助力。
况且,薛老三在他那篇文中,直接言道了,免税是共和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改革开放到一定程度后,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后的自然结果。
要说薛老三生平有三个半嗜好,一曰美食,二曰美景,三曰升官,另外半个便是美色,之所以美色这嗜好,只是半个,无非是薛老三自认心怀正气,乃是谦谦君子,决计不随心猎艳,所以美色在他故意克制下,只能算半个嗜好。
既然没有申斥,薛老三自然认为自己那篇自白文章,就没必要下发了,是以,昨日一早,他便给薛安远去了电话,谁成想薛安远直接说,文章被老首长拿去看了,今天便直接发了出来,一字未更!
不管若干年后,这句话,或者说这个预言会不会兑现,但至少一张画饼已经面对十亿农民摊开,且有萧山这珠玉在前,恐怕眼下,除了站在高处的那群人,十亿百姓谁都不会认为免税有可能只是画饼。
当然,若说私心,也是有的,青史留名的成分未必多大,但发泄的意思绝对是有,毕竟那日许子干的电话已经点明了,他薛老三擅闯吴家,引发振华首长不满,要调他离萧山,好好磨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