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卷第九
第(3/4)页

阿含经。云何此岸。云何彼岸。谓此岸者身邪是。彼岸者身邪灭是。(斯字函第六卷)。

又云。佛告婆罗门。邪见者非彼岸。正见者是彼岸。(川字函第八卷)。

当知实性非空有  未偶斯文堕断常

宗镜云。真实之性。非一非异。非有非空。此宗镜奥旨自在圆融。谓欲一则一。欲异则异。欲存即存。欲泯便泯。异不碍一。泯不碍存。方为自在。常一常异。常存常泯。名为圆融。又如弄珠铃之者。其珠不住空中。不落地上。不在手里。既不在三处。亦不住一处。然不住空中。即喻不住空观。不落地上。即喻不住假观。不在手里。即喻不住中观。既不住三。亦不成一。则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斯为妙矣。未偶斯旨。所有见闻。皆堕断常(车字函第八卷)。

若是真心无滞碍  宛同水性善炎凉

宗镜云。皆同一性。所谓无性。良以心境同一性故。是以真心不守自性。举体随缘。成诸万法。性即体也。以诸法唯心所现各无自体。虚假相依无决定性。以无性故。能随异缘成立一切。若有定性。犹如金石。各有坚性。不可令易。今此无性犹如于水。遇冷成冰。逢火便暖。故中论偈云。

集若有定性。先来所不断。于今云何断。道若有定性。先来所不修。于今云何修。

故知若有定性。一切诸法皆悉不成。若无定性。一切皆成。若众生各各有性。自体不移。则永作众生。无因成佛(侈字函第四卷)。

性空无而且不无  缘会有而终非有

又云。万法从缘。无自体耳。体而无自。故名性空。性之既空。虽缘会而非有。缘之既会。虽性空而不无。是以缘会之有。有而非有。性空之无。无而不无。何者。会则性空。故言非有。空则缘会。故曰非无。今言不有不无者。非是离有别有一无也。亦非离无别有一有也。如是则明法非有无故。以非有非无名耳。不是非有非无。既非有无。又非非有。非非无也。如是则何独言语道断。亦乃心行处灭也。如是则名体既空。言思自绝。可谓万机泯迹。独朗真心矣。真谛性空之理。空而不空。俗谛幻有之事。有而不有。不有之有。有不碍空。不空之空。空不绝有。彼此无寄。递互相成。若心内定一法是有。即堕常。若心外执一法是无。即沉断。俱成见网。不入圆宗。(侈字函第二卷)。

心灭诸法以皆灭  心生万境以从生

又云。问。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言灭。答。实然。今言灭者。但心相灭。非心体灭。如水因风而有动相。以风灭故。动相即灭。非水体灭。既水体不灭。所以动相相续。释曰。种种心境。皆由无明薰习力起。然依因依缘。因是不觉。缘是妄境者。只谓不觉自心。妄生外境。故知境无自性。从心而生。和合而起。故云。心生即法生。因灭则缘灭矣。以水体不灭。动相相续者。此况真心自体。非动非止。因无明风起。生死动摇。若妄风息时。心之动相即灭。非心体灭。以心体是所依。万法是能依。若无所依。能依非有。故知一心之体。为群有之依。犹如太虚。作万象之体。(车字函第三卷)。

又举。昔东国。元晓义相。二法师。同来唐国寻师。遇夜宿荒。止于冢内。元晓法师因渴思浆。见一泓水。掬饮甚美。及至天明。观是死尸之汁。心恶吐之。豁然大悟。乃曰。我闻。佛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故知美恶在我。实非水乎。(侈字函第一卷)。

凡一切法皆佛法  总万行门一心门

问。如何是一切法皆是佛法。答。一切法唯心。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如学人问忠国师。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杀害还是佛法不。答。一切施为。皆是佛智之用。如人用火香臭不嫌。亦如其水净秽非污。以表佛智也。是知火无分别。兰艾俱焚。水同上德。方圆任器。所以文殊执剑于瞿昙。鸯掘持刀于释氏。岂非佛事乎。若心外见法。而生分别。直饶广作胜妙之事。亦非究竟。(侈字函第三卷)。

夫一心者。万事之总也。分而为戒定慧。开而为六度。散而为万行。万行未尝非一心。一心未尝违万行。(车字函第七卷)。

问。法门无量。何故偏赞一心。答。此是起惑之初。发真之始。故经云。心作天堂。心作地狱。但了一心。万法皆寂。如解脱长者告善财言。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我若欲见栴檀世界金刚光明如来。乃至十方如来。悉皆即见。然彼如来不来至此。我身亦不往诣于彼。知一切佛及与我心悉皆如梦。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响。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当知菩萨。修诸佛法。乃至成佛。悉由自心。(驾字函第二卷)。

了知法法皆平等  自然物物非短长

又云。以齐而齐不齐者。未齐矣。以齐而齐于齐者。未齐焉。余闻。善齐天下者。以不齐而齐天下者也。何须夷岳实渊。然后方平。续凫截鹤。于焉始等。故知但了法法皆如。自然平等。则青松绿蕙。不见短长。鹏翥蜎飞。自忘大小。如肇论举经云。诸法不异者。岂曰续凫截鹤。夷岳盈壑。然后无异哉。诚以不异于异。故虽异而不异耳。乃至经云。般若与诸法。亦不一相。亦不异相。信矣。庄子南华经云。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以明境智虽异而同。不待同而后同也。若能如上了达同异二门。或诸佛出世不出世。众生可度。不可度。乃至有无高下。皆绝疑矣。(富字函第三卷)。

无量劫时弹指顷  十方世界一毛中

问。悟此心宗。修行之人。得圆满普贤行不。答。一切理智。无边行愿。皆不出普贤一毛孔。若实入华严境界。乃至凡圣之身。一一毛孔。皆能圆满普贤之行。如海幢比丘入于三昧。从其身分。出十法界身云。又如善见比丘。一念之中。一切世界皆悉现前。又如喜目观察众生。夜神。一一毛孔出无量种变化身云。又如普贤一一身分。一一毛孔。悉有三千大千世界风轮。地水火轮。江海山林。村落城邑。地狱鬼畜。色欲等界。昼夜年劫。诸佛出世。菩萨众会。如是等事。悉皆明见。如见此界。十方世界悉如是见。如见现见十方世界。前际后际。十方世界亦如是见。各各差别不相杂乱。如说海幢身分之上。善见一念之中。普贤毛孔之内。尽十方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凡圣境界。净秽国土。靡所不现。无法不含。如卷大海之波澜。收归一滴。撮十方之刹土。指在一尘。(车字函第十卷)。

又云。须弥纳芥子。而无增减亦不迫迮。此义难解。有师言。神力能尔。有师言。小无小相。大无大相。故得入也。今谓小是小。大是大。是自性大小。不得相入也。如华严云。一微尘中。大千经卷。今观众生一念无明心。即是如来心。若见此心。则能以须弥入芥子。无相妨也。

玄珠有意定难求  罔象无心而乃得

又云。法无动念。不可以有念求。又非无念。不可以无心得。应可玄会耳。如赤水求于玄珠。罔象而得之。故云。藏于身。不藏于川。在于心。不在乎水。故庄子云。黄帝游于赤水之北。登昆仑之丘。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智索之而不得。使离娄索之。而不得。乃因罔象得之。夫真不可以定求。故无心以得之。如弄珠吟云。罔象无心却得珠。能见能闻是虚伪。然虽不落于见闻。又且非无觉与知。(车字函第七卷)。

又问。无心者。为当离心是无心。即心得无心。答。即心得无心。问。即心是有心。云何得无心。答。不坏心相而无分别。问。岂不辨知也。答。即辨知无能所。是无心也。岂浑无用始是无心。譬如明镜照物。岂有心耶。当知一切众生。恒自无心。心体本来常寂。寂而常用。用而常寂。随境鉴辨。皆是实性自尔。非是有心。方始用也。(驾字函第五卷)。

又举宝藏论云。离者无身。微者无心。无身故大身。无心故大心。大心故则智周万物。大身故则应备无穷。是以执身为身者。则失其大应。执心为心者。则失其大智。故千经万论。莫不说离身心。破彼执着。乃入真实。譬如金师销矿取金方为器用。若执有身者。则有身碍。有身碍故。则法身隐于形 之中。若有心者。则有心碍。有心碍故。则真智隐于念虑之中。故大道不通。妙理沉隐。六神内乱。六境外缘。昼夜惶惶。无有止息矣(同上卷)。

求佛不可无念成  证道安可以功得

又举。永嘉云。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若以息念归无念。如同寒木死灰。与木人何别。岂有成佛之期。然无念者。即念而无念。以念无自性。缘起即空。又缘起者。皆是真性中缘起。岂属有无。乃至即生无生。即灭无灭。亦复如是。故宝藏论云。若言其生。无状无形。若言其灭。今古常灵。又云。是以斩首灰形。其无以损生。金丹玉液。其无以养生。故真生不灭。真灭不生。可谓常灭。可谓常生。其有爱生恶灭者。斯不悟常灭。爱灭恶生者。斯不悟常生。华严疏云。生之无生。真性湛然。无生之生。业果宛然。是知若即念存有念。即是常见。离生求无生。即是断见。皆不达实相无生无灭之理。若正了无生。则无生无不生。岂定执有生无生二见乎。

○又云。玄道者。不可以设功得。圣智者。不可以有心知。真谛者。不可以存我会。至功者。不可以营事为。忘言者可以道合。虚怀者。可以理通。冥心者。可以真一。遗智者。可以圣同。虽云道合。无心于合。合者合焉。虽云圣同。不求于同。同者同焉。无心于合。则无合无散。不求于同。则无异无同。超非于百非之外。非所不能非焉。忘是于万是之前。是所不能是焉。是所不能是则无是矣。非所不能非。则无非矣。无异无同。则怨亲不二。无非无是。则毁赞常一。是以忘言者。舍筌蹄也。虚怀者。离取着也。冥心者。不己见也。遗智者。泯能证也。若运心合道。则背道。若起念求同则失同。若为是所。是则没是。若为非所。非则沉非。但得直下无心。则同异俱空。是非咸泯。斯泯亦泯。兹空亦空。此犹寄言。因迹对待。若得绝待。顿悟一心。唯契相应。不俟更说(车字函第七卷)。

虽然迷悟之本同  争柰时节之有异

又云。究之于心。尘劳为菩提之妙用。失之于旨。常乐作生灭之苦轮。故知染净非他。得丧在我。似手反覆。如人醉醒。何者。反亦是手。覆亦是手。要且反时非覆时。覆时非反时。然俱不离手。醉亦是人。醒亦是人。要且醉时非醒时。醒时非醉时。然不离醉有醒。亦不即醉是醒。如迷亦是心。悟亦是心。要且迷时非悟时。悟时非迷时。然迷悟非别。即时节有异。唯在般若转变临时。一体匪移。千差自别。迷之枉遭沉没。念念成凡。悟之本自圆明。心心证圣。(肥字函第五卷)。

先修后悟功生灭  已悟方修用不虚

又云。学人问本净和尚云。师还修行也无。对云。我修行与汝别。汝先修而后悟。我先悟而后修。是以若先修而后悟。斯则有功之功。功归生灭。若先悟而后修。此乃无功之功。功不虚弃。若具智眼之人。岂得妄生叨滥。况似明目之者。终不堕于沟坑。古人云。一生可办。岂虚言哉。(侈字函第三卷)。

持诵品

为何言教戒休看  秪恐牛皮遭觑破

宗镜。问。若欲明宗。只合纯提祖意。何用兼引诸佛菩萨言教。以为指南。故宗门中云。借虾为眼。无自己分。只成文字。圣人。不入祖位。答。从上非是一向不许看教。恐虑不详佛语。随文生解。失于佛意。以护初心。或若因诠得旨。不作心境对治。直了佛心。又有何过。只如药山和尚。一生看涅槃经。手不释卷。时有学人问。和尚寻常不许学人看教。和尚为什么自看。师云。只为遮眼。问。学人还看得不。师云。汝若看。牛皮也须穿。且如西天第一祖师。是释迦牟尼佛。首传摩诃迦叶为初祖。次第相传迄至此土六祖。皆是佛弟子。今引本师之语训示弟子。令因言荐道。见法知宗。不外驰求。亲明佛意。得旨即入祖位。谁论顿渐之门。见性现证圆通。岂标前后之位。若如是者。何有相违。且如西天二十八祖。此土六祖。乃至马大师。忠国师等。并博通经论。圆悟自心。所有示徒。皆引诚证。终不出自胸臆。妄有指陈。是以绵历岁华。真风不坠。以圣言为定量。邪伪难移。用至教为指南。依凭有据。故圭峰云。诸宗始祖。即是释迦。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达磨过来。以楞伽经印众生心。楞伽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心为宗者。即心即佛。无门为法门者。达本性空。性无有相。亦无有门。时有禅客问曰。阿那个是佛心。师曰。墙壁瓦砾。无情之物。并是佛心。禅客曰。与经大相违也。经云。离墙壁瓦砾无情之物。名为佛性。今云一切无情之物。皆是佛心。未审心之与性。为别不别。师曰。迷人即别。悟人不别。禅客曰。又与经相违也。经云。善男子。心非佛性。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今云不别。未审此意如何。师曰。汝自依语不依。义。譬如寒月结水为冰。及至暖时。释冰成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悟时释心成性。汝定执无情之物非心者。经不应言三界唯心。故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今且问汝。无情之物。为在三界内。为在三界外。为复是心。不是心。若非心者。经不应言三界唯心。若是心者。又不应言无情无佛性。汝自违经。我不违也。

○若欲研究佛乘。披寻宝藏。一一须消归自己。言言使冥合真心。但莫执义上之文。随语生见。直须探诠下之旨。契会本宗。则无师之智现前。天真之道不昧。如华严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故知教有助道之力。初心安可暂忘。细详法利无边。是乃搜扬纂集。(禄字函第一卷)。

详夫看教。应验甚多。山笔海墨。书亦不尽。今且略引金刚华严二典数则。庶使未闻者闻。

虚空写处堪逃雨  屋宇俱焚不坏经

益州新繁县。王李村。隋时有书生荀氏。善工书而不显迹。尝于村东。空中书金刚般若经。乃曰。此经拟诸天读诵。人初不觉。后经雷雨。书经之地。殊无点湿。可有丈许。村人怪之。每雨。樵夫牧儿。皆逃其中。武德中异僧。谓乡人曰。此地空中有金刚经。诸天于上设宝盖覆之。不可轻犯。自尔周回栏楯。以防人畜履践。每至斋日。四远皆来。就设佛供。常闻天乐耳。

○唐吴郡陆怀素。贞观二十年失火。屋宇并灭。经函乃至标轴亦尽。唯金刚经字如故。见闻者莫不加额。其异若此。

○无常大鬼难亲近  ○力士金刚密护持

唐王陀。因病断荤血。发心念金刚经。日日五遍。后染瘴疾。见群鬼来。陀即急念。鬼闻皆退。遥曰。王令追汝。且止念经。陀即为歇。鬼得向前。陀乃昏迷欲绝。又见一鬼来报。念经人。王令权放。既醒。日夜持诵不息。乃闻空中曰。汝以持经功德。寿九十矣。竟如其言。

○梁钟山开善寺沙门智藏。有野姥工相人。为记吉凶。百不失一。谓藏曰。命可三十一矣。时年二十有九。闻斯促报。竭诚修行。探得金刚般若。毕生受持。至所厄暮年。香汤沐浴。净室诵经。以待死至。空中告曰。汝往年三十一者。是报至之期。由般若力。得延倍寿。藏后出山遇前相者。乃大惊曰。沙门诚不可相。后寿六十有五。于是江左道俗。普诵此经。

○唐魏恂。为监门卫大将军。精持金刚。时京师有蔡策者。暴亡复苏。云。初至冥司。怪以追人不得。将挞其使者。使云。将军魏恂。持金刚经。善神拥护。追之不得。即别遣使再追。须臾还报并同。冥官曰。且罢追。恂闻尤加精进。

非特救夫淹巨浪  也能援子脱深蕃

宋衎江淮人。为盐铁院书手。月雇两千。适有押纲者。且不识字。请衎同去。通管簿书。月给八千。衎谓妻曰。我数月不得八千。苟一月而致。极为利也。妻杨氏甚贤。劝不令往。曰。舟路险恶。身或惊危。利亦何救。衎不纳而去。殆至其所。果遇暴风。群船尽没。唯衎入水。扪得粟稿一束。泛之达岸。抱稿谢曰。吾之微命。尔所赐也。存殁不舍。负带而归。行数里宿一孤姥鬻茶之店。明旦解稿略晒。于中得一竹筒。开之金刚经也。姥曰。汝妻自汝来后。诚写是经。蓬头礼念。故能救汝。衎感泣达家。见妻愧谢。惊问何知。详告始末。杨氏怪之。衎曰。经为何记。曰。写时执笔者。误罗汉数字。请禅和尚添入。以老目昏。点划过浓。此十来日。失不知所。开验如说。衎呜咽拜妻。转加精勤礼诵。遂遣人致谢河滨之母。询问此处。何尝有人与店。乃神化也。数岁相国郑公絪。为东都留守。召衎并妻。问于始末。与其男武职事。月给五千。因求其经。至今为郑氏所尊奉敬。

○唐永泰初。丰州烽子。因陷西蕃。自此有功转近牙帐。赞普子。爱其了事。遂令执纛。因与酪肉。悲泣不食。赞普问之。云。有老母。频夜梦见。赞普颇仁。闻之怅然。召帐中语曰。蕃法严。无放还例。我与汝马力者二匹。于某道纵汝归。无言我也。烽子得马。极骋俱乏死。遂昼潜夜走。为刺伤足。倒于碛中。忽风吹物。窣窣过其前。辄收裹足。觉不复痛。试走如故。到家见母尚存。悲且喜曰。自汝一失我。唯念金刚经以祈相见。今果其誓。因以取经。见断数幅。不晓其由。子言。碛中伤足。母令解看。厥疮已愈。所裹疮纸。正母所失之经。殊圣乃尔。

灭于佛法愆深重  存乎功德福非轻

隋开皇中。太府寺丞赵文昌。死而复活云。有人引至阎罗王所。王问。一生以来作何福业。答云。家贫无力可营功德。唯持金刚般若。王闻合掌赞言。善哉。功德甚大。即放还生。使人引至南门首。见周武帝。在门侧房中。三重钳锁。唤昌云。卿既还家。为吾向隋皇帝说。吾诸罪并欲辩了。唯灭佛法罪重。未可得竟。为营功德得出地狱。及出门外。见大粪坑。有人头发上出。问引人云。此是秦将白起。罪犹未了。昌归得活。遂奏其事。敕天下为周武帝转金刚经。设大供。仍入隋史。

○唐开元中。敕天下佛堂。小者除拆。功德移入大寺。不信之徒。望风除毁。有豫州新息令李虚。贪酒好杀。行事违戾。当时非惜佛屋。偶以醉中限严而怒。故令界内存之。虽存亦不为意。岁余病死复生云。阎王未坐。先见阶前判官。乃新息吏也。吏曰。长官平生。唯以杀害为心。不知罪福。今当受报。将如之何。虚大惧请救之。吏曰。去岁拆佛堂。长官界内独存。此功弥天。少顷引虚见王。王索李明府善恶簿。读曰。虚曾杀羊割肉。王曰。何割他肉。虚答。有敕拆佛堂。毁佛像。独虚界内存之。可折罪不。王曰。是不。吏覆福簿在天堂。检至读之。果有合折一生中罪延年三十。仍生善道。言毕罪簿出火烧之殆尽。令人送还。遂苏(以上九则金刚感应传)。

既诵华严凡冠圣  因遗盥掌蚁生天

永徽年中。太白山有两僧。名道祥。慧悟。祥持涅槃。悟授华严。忽有居士作礼。请一僧斋。僧云。二人。不知请谁。居士云。请华严师。悟乃赴请。于是居士置悟于衣上坐。令其冥目。只闻耳飕飕风声。少顷放地。开目不知到处。唯见屋宇严丽。延悟入堂。礼佛才毕。忽五百僧。翔空而至。悟遂下坐。居士语曰。此日斋意在师一人。虽五百罗汉。临时请耳。师持华严。是佛境界。何得于小圣下坐。引悟坐于圣众之上。斋罢。居士令一童子送还。童子请悟开口。飞入口中。悟即腾身空中。谓祥曰。神仙请斋。遂获神通。今欲暂之金阙。升空而去。

第(3/4)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从混沌到未来兽世万人迷:小雌性靠生崽捕获兽心重生1980:在深山打猎邂逅娇妻被甩后,我一周一首霸榜金曲姐姐被卖!哥开局直接收拾恶后妈娇娇有毒,九皇子宠妻上瘾神霄剑修:哥这苟王手握七剑成最强凭实力得机缘,怎能说我是反派!捞尸人足球技术太强!我,控场球王出狱后,我被老婆背刺了俺不是孬种你都被武校开除了,还能成战神?你出轨我换新郎,喜帖送上悔断肠死神诀被流放后,全国都在求我回都当皇帝风流乡情[三国]我,呼风唤雨重回九三:开局分家,白眼狼们悔哭了被活活烧死后,重生恶女杀疯全京城提离婚你装高冷,我发财了你发疯天道追着喂饭,你说他是宗门弃徒提离婚你装高冷,我发财了你发疯?校园联盟-永不坠落北极星CSGO:带领CNCS问鼎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