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卷第七
第(6/6)页

无尽意经。云何信力。如是信向。魔不能坏故。进力。精进坚固。天人不能坏故。念力。住诸善法。烦恼不能坏故。定力。远离愦闹。虽有所说。不碍诸禅。不舍于定。亦不随定。而能自在。慧力。知世间法。出世间法。无有一法。能坏是智。世间外道。苦行难行。是菩萨为教化故。亦悉现受。同其所行。是出世法能过世者。(周字函第一卷)。

婆沙论云。问曰。何缘此五名根名力。答。能生善法。故名根。能破恶法。故名力。有说。不可倾动名根。能摧服他。名力。(静字函第一卷)。

般若经云。七觉支者。谓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依离依无染。依灭回向舍。(岗字函第六卷)。

无尽意经云。念觉分。观一切法。自性皆空。择法觉分。能分别了义不了义。进觉分。勤修不退。喜觉分。所修法喜故。除觉分。除诸烦恼故。定觉分。如所入定。觉了诸法。舍觉分。不为世法所牵。无著无碍故。(周字函第一卷)。

般若经云。八圣道支者。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岗字函第六卷)。

无尽意经云。正见。不起断常见。正思惟。若思起于贪等。是名不正思惟。若思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是正思惟。正语。凡所演说。不令烦恼故。正业。修顺理业故。正命。威仪不动。无诸奸谄故。正进。入正谛圣道故。正念。进向涅槃。系心不忘故。正定。决定不乱故。(周字函第一卷)。

婆沙论。问。何故此七。名觉支耶。答。觉为究竟觉。即尽无生智。或如实觉。即无漏慧。七为彼分。故名为支。择法亦觉亦支。余六是支非觉。

○何故此八。名为道支。答。所履通达。故名为道。八是彼分。故名为支。正见亦道亦支。余七是支非道。(静字函第一卷)。

○次第五位以圆修  ○由历三祗之数劫

楞严云。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纯是智慧。干有其慧。名干慧地。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即以此心。流入圆妙。妄想灭尽。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十信)一信心。真信明了。二念心。夙念无忘。三精进心。精明进趣。四慧心。智慧现前。五定心。寂妙常凝。六不退心。明性深入。七护法心。保持不失。八回向心。回光向佛。九戒心。安住无为。十愿心。所往随愿。

○(十住)一发心住。心精发辉。二治地住。履心如地。三修行住。游履无碍。四生贵住。入如来种。五方便具足住。觉胤不缺。六正心住。心相如佛。七不退住。身心增长。八童真住。灵相具足。九法王子住。出为佛子。十灌顶住。灌顶受职。

○(十行)一欢喜行。具佛妙德。二饶益行。利益众生。三无瞋恨行。利物无拒。四无尽行。通达十方。五离痴乱行。得无差误。六善现行。异中现同。七无著行。尘刹不碍。八尊重行。皆第一义。九善法行。圆佛轨则。十真实行。一真无伪。

○(十回向)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度无所度。二不坏回向。坏其可坏。三等一切佛回向。觉齐佛觉。四至一切处回向。发明如地。五无尽功德藏回向。身土涉入。六平等善根回向。同于佛因。七等观一切众生回向。性同众生。八真如相回向。不即不离。九无缚解脱回向。十方无碍。十等法界无量回向。性得圆成。如是四十一心。次加四种妙行。谓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

○(十地)一欢喜地。达佛境界。二离垢地。同异性灭。三发光地。净极明生。四焰慧地。明极觉满。五难胜地。同异不至。六现前地。性净明露。七远行地。尽真如际。八不动地。一真如心。九善慧地。发真如用。十法云地。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交入。名为等觉。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染字函第八卷)。

(长庆注。复训重也。五位中各具十。又等妙二觉为二。或单举一位亦名十二。或举大数乃名重重。此表无尽也)。

唯识论。五位者。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谓住无上菩提。(则字函第九卷)。

大乘释论。三阿僧秪者。于中信行人。初僧祗满。已净心地通达真如。六地已还。证有相行。七地无相。有功用行得。第二僧祗满。若入八地。得无功用行。然未成就彼无功用行。九地十地。满无功用行。是第三僧祗劫。(敬字函第六卷)。

○余乘至佛定三祗  ○圆教初心成正觉

长者论。如三乘中。十住菩萨学生空观。对治阐提不信障。十行菩萨。作法空观。修自利利他行。对治声闻自利障。十回向菩萨。作法空观。成起悲愿力。垂形六道教化众生。对治独觉自度障。此三十心菩萨。谓之三贤。名资粮加行位。对治地前三种障。但除正使。未除习气。十地菩萨。断其余习。初地菩萨。见自身真如佛性。名见道位。从二地至七地。是修道位。犹有功用而修其行。从八地至十地。名究竟位。(三十二卷)。十一地等觉住中普贤行方终。十二地。是妙觉佛果。(四十卷)。如是权教。先行菩萨行学假真如等观。地前伏忍。十地以来。犹有十真如障故为观。当位真如成障。所行之行。并是有为。所发菩提心。并未离生灭。所有能断分别无明。由观折伏。十地之位。方能见性。经三祗劫。方始成佛。(第二卷)。

举胜鬘经云。菩萨成佛定满三祗也。(三十五卷)。如圆教。十住初首便即见性成正等觉。行诸行相。教化众生。即为觉行圆满之佛。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故十信满心。即摄六位。成正等觉。依普贤法界。帝网重重。主伴具足。故名圆教。(第三卷)。举法华经。龙女刹那成佛。又华严经云。善财一生取果。初从文殊发菩提心。次第见德云五十三知识。一一皆云。我已先发阿耨菩提心。云何教我学菩萨道。行菩萨行。(第二卷)。

虽则初心成正觉  宛然似佛始相应

又论。阿罗汉。辟支佛。及净土菩萨。空观菩萨。但忻出世行六波罗蜜。总是折伏现行无明。使令不起不得。名为永断烦恼。得成佛道。一乘佛果。初发心时。便达根本无明。是根本智。成差别智。大用法门。初心之上。圆满诸佛共所乘门。若智悲愿行。毫厘不似佛。信心亦不成。何况住佛所住。为佛真子。若智不异。愿行平等。大悲不异。境界不异。过去未来劫。与一念不异。定慧照之可见。是名依佛菩萨正善知识。依根本智发心。(三十四卷)。

○等觉品

十定超于十地上  等觉邻于妙觉中

华严经云。佛告普贤。为普眼等说十三昧(三者正也。昧者定也)。令得善入满普贤行。

○一普光明三昧。此菩萨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莲花。坐此花上。身中复现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有百亿四天下。一一四天下。现百亿身。一一身。入百亿。百亿三千大千世界。现尔许菩萨。修行。乃至根性圆满。然所现身。非一非多。入定出定。无所错乱(长者论。此明身土重重相入。遍周广大无尽限故)。

○二妙光明三昧。此菩萨。能入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三千大千世界。于一一世界中。复现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身。乃至调伏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众生。种种秽净不同。菩萨悉知悉入。是诸世界。亦悉来入菩萨之身。无有杂乱。亦不坏灭(此明自他境界身心无碍)。

○三次第遍往诸佛国土神通三昧。此菩萨过于东方无数世界。复过尔所世界。微尘数世界。于彼世界中。入此三昧。或刹那入。或一日入。乃至不可说劫入。从三昧起。于一切法。不忘不失。至于究竟(此明以如幻智应物动寂。依根本智恒无来往。复此延促十余三昧至文自明。更不释)。四清净。深心行三昧。此菩萨过阿僧祗世界。诸如来所。一一以种种上妙香华。诸庄严具而作供养。勤求妙法。然于诸佛出世涅槃。终不分别。

○五知过去庄严藏三昧。此菩萨。知过去诸佛出现劫刹次第。乃至调伏众生寿命次第。

○六智光明藏三昧。此菩萨。能知未来一切劫中所有诸佛已未说法皆悉能知。

○七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三昧。此菩萨能遍十方世界。见一切佛。以至教化庄严。悉皆尽见。

○八一切众生。差别身三昧。此菩萨。人身入夜叉身起。夜叉身入龙身起。乃至自身入佛身起。刹那入三世起。

○九法界自在三昧。此菩萨。于自身一一毛孔中入此三昧。自然能知诸世间。及诸世间法。而作佛事。得法界自在故。

○十无碍轮三昧。此菩萨。住无碍身语意业。住无碍佛国土。得无碍成就众生智。转无碍清净法轮。作佛所作。绍诸佛种。(爱字函四十卷至育字函四十三卷)。

何觅普贤身不见  良由普眼位差殊

华严经云。普眼菩萨白佛。普贤菩萨。今何所在。佛言。普贤今现在此。是时普眼求觅不见。佛言。普贤今此众会亲近我住。初无移动。如是普贤。若有得见。若得闻名。思惟忆念。皆获利益。尔时普眼与菩萨众。殷勤三请。于是普贤即为应身。令菩萨众皆见普贤。近如来座。众皆欢喜。莫不顶礼。(爱字函第十卷)。

长者论。何故普眼不见普贤者。为明普眼。十地菩萨。皆是出世智慈。普贤是十一地行门。常在世间。出世心亡。寂用自在。以出世三昧。不相应故。以是不见。佛云现此众会亲近我住。初无移动者。为明。总别同异。普光明智。与十方佛。大用体同。名为众会故。以差别智。不移根本智体。名为亲近我住。初无移动故。普眼殷勤三请。普贤如应现身者。为明智体无所住故。若有想念。即现应身。犹如谷响。但有应物之音。若求处所。了不可得(合论六十七卷)。

犹迷相数二般愚  未尽无明一分障

长者论。一佛相随好无尽。二僧祗数量广大。佛乃自说。菩萨智所不及。谓之二愚。(七十六卷)。

宗镜云。等觉未尽一分无明。犹如微烟。或云。如隔罗縠。(二十三卷)。

○前虽微障尚为碍  ○此有金刚可破除

庄严论偈云。

修位二僧祗。最后得受职。入彼金刚定。破诸分别尽。

释曰。修位二僧祗。最后得受职者。二僧祗谓第二。第三僧祗最后谓究竟。于此修位方得受职。问。受职已。更何所作。答。入彼金刚定。破诸分别尽。问。因何义故名金刚(定。答)。分别随眠。此能破故。以金刚喻。(事字函第七卷)。

○普贤何故不名佛  ○老婆安得便休心

华严云。普眼白普贤言。此摩诃萨。得如是法。同诸如来。何故不名佛。不名十力。不名一切智。乃至何故修普贤行。犹未休息。普贤答言。此摩诃萨。已能修习去来今世一切菩萨种种行愿。入智境界。则名为佛。于如来所修菩萨行无有休息。说名菩萨。如来诸力。皆悉已入。则名十力。虽成十力。行普贤行。而无休息。说名菩萨。知一切法而能演说。名一切智。虽能演说一切诸法。于一一法善巧思惟。未尝止息。说名菩萨。乃至此等分别。皆悉永息。是则说名休息愿者。广大修习。圆满未退。则名未息普贤愿者。(育字函第三卷)。

智度论云。何故名摩诃萨。于必定众中为上首。故名摩诃萨。何等为必定众者。性地人八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初发心菩萨。乃至阿鞞跋致地菩萨。是为必定众。又摩诃萨。秦言大。(立字函第五卷)。

又萨埵。秦言众生。是众生为无上道。故发心修行。名为大心。以求菩提未得。故名为菩提萨埵。(形字函第三卷)。○(此方好略即名菩萨)。

○稽首文殊七佛师  ○为我众生不取道

普超三昧经云。佛言。我今得佛。皆文殊之恩。本是我师。过去无央数佛。皆其弟子。当来者。亦是恩力所致。文殊乃佛道中父母也。尔时众念。文殊既在佛前。何不成佛耶。佛言。文殊深入善权广化众生。故未。取道。(惟字函第四卷)。

宝积云。文殊愿我成佛之时。以恒沙诸佛世界为一佛刹。名为普见。诸菩萨言。文殊所得佛刹。与弥陀佛刹等不。世尊告言。譬如有人析一毛为百分。以一分于大海中取一滴水。喻弥陀佛刹庄严。彼大海水喻普见佛刹庄严。复过于是。(官字函第十卷)。

菩萨受记经云。德藏菩萨。白佛言。观世音得大势二大士。于何国土成等正觉。佛答。阿弥陀佛。正法灭后。观世音成等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彼佛国土。号曰众宝善集庄严。般涅槃后。得大势。即于其国。成等正觉。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改字函第十卷)。

大藏一览卷第七(终)

第(6/6)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都在看:大明:进攻型御史,朱棣崩溃了觉醒系统:拒绝洞房就获奖励开局活死人,我浪一点怎么了后宫深谋出狱即无敌,前妻跪求我复婚家族快被败光!太奶奶引全家回正轨带女儿骨灰跳楼后,我重生了开局侯府嫡子,我要娶女帝从土匪窝杀回后,全家都给我跪下了灵魂互换,我在朝堂替他厮杀八零弃女重生后,全家跪求原谅无情挽留芙蓉翻香穿越:这战力十足的女人是我夫人?穿越后,他在尸群百无禁忌逆天改命,凡人成仙记穿越:我靠系统化身迷人大佬偏执京少又狠又野重生60:深山狩猎宠翻三个小姨子选白月光的是你,我另娶你哭什么夫人带崽离婚后,霍总悔疯了我的宗门给弟子发钱,门槛要被踏破作精相亲捣乱,腹黑军官将计就计老爸让我从十个女神中选一个结婚封林徐若影知道我是大帝才后悔,早干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