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力坚莫能摧 真实智明无不瞩
(力度智度)。
华严经云。具深心力。无有杂染故。具深信力。无能摧伏故。具大悲力。不生疲厌故。具大慈力。所行平等故。具总持力。能以方便持一切义故。具辩才力。令一切众生欢喜满足故。具波罗蜜力。庄严大乘故。具大愿力。永不断绝故。具神通力。出生无量故。具加持力。令信解领受故。是则能尽力波罗蜜。
○复次知贪欲行者。知瞋恚行者。知愚痴行者。知等分行者。知修学地行者。一念中知无边众生行。知无边众生心。知一切法真实。知一切如来力。普悟法界门。是则能净智波罗蜜。(平字函第八卷)。
○复论四度之施设 ○对治十地以熏修
摄大乘论下云。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于前六地。所修六者。如先已说。后四地中。所修四者。一方便波罗蜜。谓以前六波罗蜜。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故。二愿波罗蜜。谓发种种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殊胜众缘故。三力波罗蜜。谓由思择修习二力。令前六波罗蜜无间现行故。四智波罗蜜。谓由前六波罗蜜。成立妙智。受用法乐。成熟有情故。(严字函)。
休随十度生差异 但于一念打圆成
华严经云。菩萨为求佛智。施与众生。是名檀波罗蜜。灭诸烦恼。是名尸罗波罗蜜。慈悲为首。不损众生。是名羼提波罗蜜。求胜善法。无有厌足。是名毗梨耶波罗蜜。一切智道。常现在前。未尝散乱。是名禅波罗蜜。能忍诸法无生无灭。是名般若波罗蜜。能出生无量智。是名方便波罗蜜。能求上上胜智。是名愿波罗蜜。一切异论。及诸魔众。无能沮坏。是名力波罗蜜。如实了知一切法。是名智波罗蜜。此十波罗蜜。菩萨于念念中。皆得具足。(爱字函第七卷)。
随喜善根功最胜 回向菩提果更深
诸经要集偈云。
若有贫穷人。无财可布施。见他修施时。而生随喜心。随喜之福报。与施等无异。
(对字函第十一卷)。
智度论云。有人行施。菩萨但以随喜心过于求二乘人上。何况自行。问曰。菩萨云何以随喜心。过二乘人以财施上。答曰。二乘行是布施。菩萨见之一心随喜。赞言善哉。以此随喜福德回向菩提。为度一切众生故。得无量佛法故。以二种功德过求二乘人所行布施上。
复次。二乘勤作功德疲劳。菩萨默然随喜。以智福力。过于其上。譬如工匠。但以智心指授而去。执斤斧者。疲苦终日。计工受赏。匠者三倍。又如征伐。斗者致死。主将受功。问曰。若随喜心胜于布施持戒者。何以但说菩萨随喜胜。答曰。凡夫人烦恼覆心。吾我未断着世间乐。云何能胜二乘。(建字函第八卷)。
般若经云。弥勒问善现言。菩萨若念诸佛。及弟子众。所有功德。并人天等。所种善根。如是合集。现前发起随喜之心。比余善根为最为胜。复以如是随喜善根。与诸有情。同共回向菩提。是菩萨不堕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善现答言。若菩萨于所念佛。及弟子众。所有功德。不起佛及弟子功德之想。于人天等。所种善根。不起人天等想。于所发起随喜回向菩提之心。亦复不起回向之想。是菩萨所起随喜无想等颠倒。若以如是随喜心。念一切佛等功德。正知此心尽灭离变。非能随喜。正知彼法。其性亦然。非所随喜。又正了达能回向心。法性亦尔。非能回向。及正了达所回向法。其性亦尔。非所回向。若有能依如是随喜回向。是正非邪。何以故。一切法自性皆空。空中都无能所随喜回向法故。复次若于其中。起有所得。取相分别随喜回向。譬如美食。而杂毒药。虽初适意。而后受苦。应作是念。如诸如来以无上智达诸功德。如是体如是相。如是法而可随喜。我亦如是随喜回向。不杂众毒。终至甘露菩提。(寒字函第十卷)。
罄将我己一毫利 普及冤亲一切人
华严经云。菩萨行六波罗蜜时。愿普饶益一切众生。皆使清净。至于究竟永离苦趣。如是回向。于非亲友与亲友等。何以故。菩萨入一切法平等性故。设有众生。于菩萨所。起怨害心。慈眼视之。终无恚怒。譬如大海。一切众毒。不能变坏。菩萨不但为一众生。一佛一法故。起愿回向。普为救护一切众生。供养一切诸佛。解了一切佛法故。发起大愿。修诸善根。回向菩提。(章字函第三卷)。
虽则善根元一体 良由回向有千差
譬喻王经上。佛告舍利弗。譬如劫波娑缕。同一树生。于中一人。善作细衣。价直百千。一人欲作仆使粗衣。织师报言。劫波娑缕价直百千。何作粗衣。彼人不纳织师善语。但作仆衣。舍利弗。虽同一善。或有攀缘声闻。或有回向菩提。亦复如是。(发字函)。
造像品
佛升忉利安居久 王慕尊颜刻像初
造像功德经上。帝释请佛。升忉利天。度夏三月。为母摩耶说法。不言而去。尔时优填王。常怀渴仰。而不得见。敕彼国内巧匠之人。造佛形像。礼拜供养。毗首羯磨天。化为匠者。即白王言。但我工巧世中为上。王即选择香木。肩自荷负。持与天匠。操斧斫木。其声上彻三十三天。至佛会所。以佛神力。声所及处。众生闻者。罪垢烦恼皆得消除。尔时如来种种叹王功德。遥授菩提之记。帝释白佛。今在人间。有人曾曩生作佛像不。佛言。诸有曾经作佛像者。皆于过去已得解脱。在天众中。尚复无有。况于余处。(悲字函)。
入法华偈云。
或以七宝成 鋀鉐赤白铜 白镴及铅锡
铁木及与泥 或胶漆严饰 彩画作佛像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戏
若草木及笔 或以指爪甲 而画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 渐渐积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竹字函第一卷)。
观佛三昧经云。佛升忉利天上既久。时优填王不胜恋慕。铸金为像。闻佛当下。以象载之。仰候世尊。犹如生佛。乃遥见佛。足步虚空蹈双莲华。放大光明。佛语像言。汝于来世。大作佛事。吾灭度后我诸弟子。付嘱于汝。若有众生。造立形像。种种供养。是人后世。必得念佛清净三昧。佛告阿难。持我语遍告弟子。我灭度后。造佛形像。及画佛迹。令人见之。心生欢喜。能灭恒河沙劫生死之罪。(灵字函第七卷)。
若造若修之妙利 乃天乃佛之良因
造像功德经上。有人能于我法未灭尽。来。造佛像者。于弥勒初会。皆得解脱。当知此为三十二相之因。能令成佛。(悲字函)。
优填王经云。王白佛言。作佛形像。当得何福。佛告王言。此人世世生生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受福快乐。身体金色。面貌端正。人所爱敬。若生人中。常生帝王大臣长者。贤善家子。豪尊富贵。若作帝王。王中特尊。若作天主。天中最胜。过无数劫。当得成佛。(对字函第八卷)。
华严经云。普救众生妙德夜神。于因地时。为妙眼女。普贤劝修故坏佛像。而复彩画。以宝庄严。发菩提心。由普贤善知识故。从是以来。不堕恶趣。常生天人王种族中。众相圆满。常见诸佛。亲近普贤。开悟成熟。(首字函第十卷)。
造像功德经上云。憍梵波提。昔为牛身。追求水草。右绕精舍。因见尊容。发欢喜心。乘兹福故。今得解脱。(悲字函)。
相不端严应有罪 盗将供养且无愆
诸经要集云。若像师。造像不具相者。五百万世中。诸根不具。第一用心。为上妙果。(对字函第八卷)。
又云。盗佛像者。并为净心供养。自念云。彼亦弟子。我亦弟子。如是之人。虽不语取供养皆不犯(此谓施主情通者不犯。局者犯重也)。○(▆字函)。
匠者不应逆取直 佛檀安可互他为
佛在金棺敬福经云。像主莫论道。雇经像之匠。莫云客作。造佛布施。二人获福。不可度量。受吾约敕。是佛真子。问。工匠之法作经像得物。合取直不。佛言。不得取价直。如卖父母。取财者。逆过三千。真是天魔。急离吾佛法。非我眷属。饮酒食五辛之徒。不依圣教。虽造经像数如尘沙。其福甚少。劫烧之时。不入龙宫。劳而少功。不敬之罪。死入地狱。主匠无益。诸天不祐。不如不造。直心礼拜。得福无量。
又罪福决疑经云。僧尼白衣。或自舍财。及劝化物。拟佛受用经营。人将此物造作鸟兽。安形像前安佛槃上者。计损满五钱。直犯逆罪。究竟不还。一劫堕阿鼻地狱。赎香油灯供养者无犯。佛不求利。无人堪消。(对字函第八卷)。
曾有造像心既诚 立报使人目所击
法苑云。魏天平中。定州孙敬德。造观音像。常加礼事。后为劫贼所加。不胜考掠。遂妄承罪。将断死刑。梦一沙门。令诵救生观世音经千遍得脱。有司执缚向市。且行且诵。临刑满千。刀斫自折。以为三段。皮肉不损。凡经三换。刀折如初。官吏惊异。具奏免死。敬德放还。见像项上。有三刀痕。通感如此。(稿字函第七卷)。
又隋时。凝观寺僧法庆。开皇三年。造释迦立像一躯。高一丈六尺。工犹未毕。庆身遂卒。其日有僧大智。死经三日而稣。云。阎王前。见法庆。少间像至。王遽下阶作礼。像谓王曰。法庆造我未毕。柰何令死。左右答曰。法庆命未合终。而食料已尽。王曰。可给荷叶。令终其福业也。须臾法庆还活。所说亦同。常食荷叶。以为佳味。余食不下。像成之后数年乃卒。(稿字函第四卷)。
拟盗像珠身渐耸 退求佛愍首还低
西域记云。僧伽罗国精舍。有金像。而肉髻以贵宝饰焉。后有盗者。遂欲取宝。像渐高远。盗既不果。退而叹曰。如来昔修菩萨行。起广大心。发弘誓愿。上自身命。下至国城。悲悯众生。周给一切。今者如何遗像吝宝不明昔行。像乃俯首。而授宝焉。盗者败露。擒以白王。问所从得。盗者曰。佛自与我。我非盗也。王以为不诚。命使观验。像犹俯首。王念圣灵。不罪其人。再赎珠宝置于像顶。俯首至今。(疑字函第一卷)。
真仪在壁人何许 黄蘖呼名渠便知
传灯云。裴相国。名休。入寺烧香。因观壁画。乃问。真仪可观。高僧何在。僧皆无对。裴曰。此间有禅人不。曰。有一运师。后住黄檗。请相见曰。休有一问。请下一语。师曰。请相公问。裴举前话。师震声曰。裴休。裴应诺。师曰。在甚么处。裴当下知旨。(振字函第二卷)。
因烧木佛遭诃责 既无舍利又何妨
又云。丹霞禅师。宿慧林寺。大寒。乃取木佛焚之。院主诃责。师曰。我烧取舍利。主曰。木头何有。师曰。既无舍利。再烧两尊。后院主眉须堕落。
未审魔徒何识见 也云色像不堪崇
楞严经云。有一种阴魔。起我慢者。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叠花。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疑误众生。从其毁碎。入无间狱。(染字函第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