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毗婆沙论。问。佛为何等。所化有情。说蕴处界。广略三法。答。为钝根者。说十八界。为中根者说。十二处。为利根者。说五蕴。(廉字函第一卷)。
众生菩萨皆心作 地狱天堂亦彼招
宗镜云。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心异则千差竞起。心平则法界坦然。心凡则三毒萦缠。心圣则六通自在。心空则一道清净。心有则万境纵横。善因终值善缘。恶行难逃恶境。蹈云霞而饮甘露。非他所授。卧烟焰而啖脓血。皆自能为。非天之所生。非地之所出。只在最初一念。(策字函第五卷)。
三际求心不可得 随缘应物岂非无
宗镜举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以因现在立过去。因过去立未来。现在既不住。过去亦无生。互检互无。彻底空寂。但有微毫起处。皆从识生。今推既无。分别自灭。分别既灭。境界无依。如依水生波。依镜现像。无水则波不起。无镜则像不生。故知非关法有法无。但是识生识灭。如金刚三昧经偈云。
法从分别生。还从分别灭。灭是诸分别。是法非生灭。如是洞达。根境豁然。自觉既明。又能利他。普照。
故经偈云。
究竟离虚妄。无染如虚空。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
(轻字函第六卷)。
略起有心而作解 还同在梦似非真
宗镜。问。无心者。为当离心是无心。即心得无心。答。即心得无心。问。即心是有心。云何得无心。答。不坏心相而无分别。问。岂不辩知也。答。即辩知无能所。是无心也。岂浑无用。始是无心。譬如明镜照物。岂有心耶。当知一切众生。恒自无心。心体本来常寂。寂而常用。用而常寂。随境鉴辩。皆是实性自尔。非是有心方始用也。只谓众生不了自心常寂。妄计有心。心便成境。以即心无心故。心恒是理。即理无理故。理恒是心。理恒是心故。不动心相。心恒是理故。不得心相。不得心相故。即是众生不生。不动心相故。即是佛亦不生。以生佛俱不生故。即凡圣常自平等。法界性也。纯一道清净。更无异法。当知但有心分别作解之处。俱是虚妄。犹如梦中。若未全觉。所见纤毫。亦犹是梦中事。但得无心即同觉。后绝诸境界。但有一微尘。可作修证。不思议解处。俱不离三界梦中所见。经云。无有少法可得。佛即授记。(驾字函第五卷)。
烦恼品
贪瞋愚痴三不善 报业烦恼三障因
般若经云。恶不善者。谓贪瞋痴。贪复有三。谓上中下。上品贪者。闻欲境名。举心踊跃。深心欢喜不观欲过。非理追求。心心相续。曾无暂舍。唯见妙好。不知过患。此类命终。当堕恶趣。中品贪者。离欲境时。欲心不起。下品贪者。但共笑言。欲情便歇。瞋亦有三。上品瞋者。愤恚若发。心惛目乱。或造无间。或谤正法。或复造余诸重罪业。中品瞋者。以瞋恚故。虽造诸恶。寻即生悔。下品瞋者。心无嫌恨。但口诃毁。即便追悔。痴亦三品。如理应知。虽作是观。而知诸法。皆如幻梦。虚妄不实。颠倒故见。灭外境界。内心寂静。不见能行及所行法。无二无别。自性离故。(果字函第六卷)。
阿毗昙心论云。有三种障。所谓业障。烦恼障报障。障碍圣道。及圣道方便。故名为障。业障者五无间业。所谓杀母。杀父。杀阿罗汉。破僧。恶心出佛身血。作此业已。必定次生无间地狱。杀母杀父。弃背恩义故。其余三种。坏福田故。烦恼障者。谓勤烦恼。及利烦恼。勤烦恼者。数行烦恼。利烦恼者。增上烦恼现行烦恼。名之为障。报障者。随所住报。非圣道器。报过恶故。(都字函第二卷)。
三毒三漏至七漏 五盖五欲并七慢
毗婆沙论云。三毒者三不善根。起十恶业。堕十恶处。答曰。杀生有三种。或从贪生。或从瞋生。或从痴生。乃至邪见。亦复如是。(箴字函第六卷)。
阿毗达磨论云。三漏者。欲漏。有漏。无明漏。令心连注流散不绝。故名为漏。(宝字函第七卷)。
涅槃经云。欲漏者。一切内恶觉观。因于外缘。名之为欲。是名欲漏。有漏者。色无色界。内诸恶法。外诸因缘。是名有漏。无明漏者。不能了知我及我所。不别内外。名无明漏。(率字函第七卷)。
华严论。七漏者。谓一见。二诸根。三忘。四恶。五亲近。六爱。七念。(六十卷)。
杂阿含经云。五盖者。谓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盛字函第八卷)。
中阿含经云。五欲者。谓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兴字函第五卷)。
华严论云。七慢者。谓憍慢。慢慢。过慢。卑慢。我慢。增上慢。邪慢。(五十七卷)。
三结五结仍九结 十使十缠并五见
显扬圣教论云。三结者。谓萨迦耶见。戒禁取。及疑。(壁字函第六卷)。
杂阿含经云。五下分结者。谓身见。禁取。疑。贪欲。瞋恚。(盛字函第八卷)。
长阿含经云。五上分结者。谓色爱。无色爱。无明。掉。慢。(深字函第二卷)。
毗婆沙论云。九结者。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见结。取结。疑结。嫉结。悭结。(规字函第四卷)。
华严论中云。十使者。一贪。二瞋。三痴。四慢。五疑。六身见。七边见。八见取。九戒禁取。十邪见。(六十一卷)。
楞严经注云。萨迦耶见者。此云有身见。执身有我故。边见者。执我断常。堕二边故。戒禁取者。执持狗牛等戒。为生天因故。见取者。执前诸见。为胜为能。或执一切有漏等法。妄谓乐净。即是涅槃故。执见者。即取名为见取故。邪见者。拨无因果。断灭善种。名为邪见故(第八卷)。
毗婆沙论云。十缠者。忿缠。覆缠。睡缠。掉缠。眠缠。悔缠。嫉缠。悭缠。无惭缠。无愧缠。(箴字函第六卷)。
毗婆沙论云。六十二见者。五蕴中。各起四见。四五二十。三世各二十。通为六十。通身即是神。身异神二见。总为六十二见。且于色蕴中。即色是我。离色非我。我中有色。色中有我。五蕴中具有此四。经云。无身亦无见。
烦恼障与所知障 增上缘并次第缘
成唯识论云。随眠者。谓能取。所取性故。二取习气。名彼随眠。随逐有情。眠伏藏识。即是所知烦恼障种。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则字函第九卷)。
摄大乘论云。几缘能生六识。有三缘。谓增上缘。缘缘。次第缘。释曰。从根生故。是增上缘。缘尘故是缘缘。前识灭。后识生故。是次第缘。前识能与。后识生时。间中无隔。故名次第。(言字函第五卷)。
瑜珈论云。烦恼差别者多种。谓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暴流。扼。取。系。盖。株杌。垢。常害。箭。所有。根。恶行。漏。匮。烧。恼。有诤。火。炽然。稠林。拘碍。当知此中。能和合苦。故名为结。令于善行不随所欲。故名为缚。一切世间。增上种子之所随逐。故名随眠。倒染心故名随烦恼。数起现行。故名为缠。深难渡故顺流漂。故名暴流。邪行方便。故名为扼。能取自身。相续不绝。故名为取。难可解脱。故名为系。覆真实义。故名为盖。坏善稼田。故名株杌。自性染污。故名为垢。常能为害。故名为常害。不静相故。远所随。故名为箭。能摄依事。故名所有。不善所依。故名为根。邪行自性。故名恶行。流动其心。故名为漏。能令受用。无有厌足。故名为匮。能令所欲。常有匮乏。故名为烧。能引衰损。故名为恼。能为斗讼诤竞之因。故名有诤。烧所积集诸善根薪。故名为火。如大热病。故名炽然。种种自身。大树聚集。故名稠林。能令众生乐着种种妙欲尘故。能障证得出世法故。名为拘碍。(习字函第八卷)。
复次论云。随烦恼者。谓贪瞋痴不善根。若瞋恚缠。面貌奋裂。故名为忿。内怀怨结。故名为恨。隐藏众恶。故名为覆。染污惊惶。故名热恼。不喜他荣。故名为嫉。于资生具。深怀鄙吝。故名为悭。为欺罔彼。内怀异谋。外现别相。故名为诳。心不正直。解行邪曲。故名为谄。于所作罪。望己不羞。故名为惭。于所作罪。望他不耻。故名为愧。于他下劣。谓己为胜。令心高举。故名为慢。未得谓得。名增上慢。实无其德。谓己有德。故名邪慢。心怀染污。随恃荣誉。形相疏诞。故名为憍。于诸善品。不乐勤修。于诸恶法。心无防护。故名放逸。于诸尊重。及以福田。心不谦敬。故名为傲。心怀染污。为显己德。假现威仪。故名为矫。(善字函第一卷)。
宝积经云。三事俱得微薄。若施财时。心无贪着。是名贪薄。于乞者所。生于慈心。是名瞋薄。若布施已回向无上正真之道。是名痴薄。(始字函第二卷)。
无明法性非一异 生死真如岂两般
宗镜。问。万境无明。与一心法性为是一。为是二。若是一。不分染净二名。若是二。云何教中说无明即法性。答。体一是真。名二是假。名因情立。真以智明。情智自分。真原不动。不可定同。不坏世谛故。不可定异。不失真谛故。涅槃经云。明与无明。愚人为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真性。古德约十法界。释云。愚人者。九界之愚也。愚人取相。见一切法。法性随其取相心。悉无明也。如寒谷千年坚冰。未曾作水也。智者。佛界之智也。圆观行人开佛眼者。见同古佛也。圆眼所见无明根本。元是清净法性。如太阳常照海水。未曾作冰也。冰水性一。随缘成二。一不守性。恒自随缘。虽复随缘。不坏自性。况法性无明。亦何定一。亦何定异。则不随事而失体。非共非分。不守性。而任缘。亦同亦别。(策字函第七卷)。
若断身见业不起 既知无我欲何贪
大庄严经云。若如汝言。生死受身。相续不断。设有身见。有何过咎。答曰。以身见故。造作诸业。受诸苦恼。若断身见。不起诸业。业不起故。则不受身。不受身故。众患永息。则得涅槃。又亲友婆罗门。语憍尸迦言。佛说一切法中。悉无有我。时憍尸迦答言。我见佛法。生死无际。一切无我故。若人计我。终不能得解脱之道。若知无我。则无贪欲。便得解脱。于时亲友。语憍尸迦。有缚则有解。汝说无我。则无有缚。若无有缚。谁得解脱。憍尸迦言。虽无有我。而有解缚。何以故。烦恼覆故。则为所缚。若断烦恼。则得解脱。诸婆罗门。复作是言。若无我者。谁至后世。憍尸迦语诸人言。从于过去烦恼诸业。得现在身。从今现在复造诸业。得未来身。譬如谷子。众缘和合。故得生芽。然此种子。实是生芽。种子灭故。芽便增长。子灭故不常。芽生故不断。佛说受身。亦复如是。虽复无我。业报不失。诸婆罗门言。我闻汝说无我之法。洗我心垢。犹有少疑。若无我者。先所作事。云何故忆而不忘失。答曰。以有念觉。与心相应。便能忆念三世之事。而不忘失。又问。若无我者。过去已灭见在心生。生灭既异。云何而得忆念不忘。答曰。一切受生。识为种子。入母胎田。爱水润渍。身树得生。如胡桃子。随类而生。此阴造业。能感后阴。然此前阴。不生后阴。以业因缘故便受后阴。生灭虽异。相续不断。如婴儿病。与乳母药。儿患得愈。母虽非儿。药之力势能及其儿。阴亦如是。以有业力。便受后阴。忆念不忘。憍尸迦。即说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灭。故。忧悲苦恼灭。以从众缘无有主宰。便于其中。悟解无我。(君字函第一卷)。
无人无我何生死 空死空生非我人
宗镜。问曰。既无我人。云何有生有死。答曰。但生是空生。死是空死。毕竟无有。我人可得。
大藏一览一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