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下顿入佛之知见。不随渐次教相涉历。故云直截也。先德云。祇此个事。若在语言上。三乘十二分教岂不是无言说。因什么道教外别传。唯此一法直下明心。但求其本不徇其末。故云直截根源也。佛所印者。诸佛法门递相印可。一印印定。起毕同时更无前后。故名曰印也。摘叶寻枝我不能者。名相之学犹如摘叶头数法门。无有穷尽。徒自困疲终无所益。故曰我不能也。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
梵语摩尼。此云如意珠也。体性轻软。洁净如法。具诸功德。唯此一宝可喻佛性。人人皆有此宝而不得受用者何。为无明尘垢所覆不能自现。故云人不识也。如来藏里亲收得者。此摩尼珠非世所有。乃於如来秘密藏中亲获此宝。所言如来藏者。有在缠如来藏。有出缠如来藏。众生常为三毒五阴烦恼所覆。虽有宝藏不得受用。谓之在缠如来藏也。若乃诸佛三德精明湛然圆满。包容法界种种功德。谓之出缠如来藏也。藏即且致。阿那个是珠。岂不见僧问南泉。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者。如何是藏。师云王老师与你往来者是藏。僧云如何是珠。师乃召僧云师祖师祖。僧应诺。师云。去。你不会我意去。莫道这僧不荐。设使荐得。我也知你摸索未着在。
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不色。
此摩尼珠。珠有六窍。喻六根也。迷为六贼自劫家宝。所有无量功德法财尽为六贼所盗也。若乃悟之。谓之六般神用也。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口谈说。在足运奔。用无尽也。空不空者。此之妙用非其有无可见。所以道。若言其有。无状无形。若言其无。圣有之灵。故云空不空也。一颗圆光色非色者。此之宝珠从无始来烜(达反起也)赫灵明。照十方界。故知真色无形而森罗大千。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故云一颗圆光色不色也。
净五眼。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
诸经皆云五根五力。今言五眼五力者。今按诸经论唯净名经所出。且依文解之。所谓五眼者。一天眼二肉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也。具足五眼为如来。即得五力现前。一信力二进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故云净五眼得五力也。唯证乃知难可测者。此之心地法门直须亲证乃可得知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则不可以情量测度。经曰。若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纵经尘劫终不能着。故云唯证乃知难可测也。
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
虽镜里之形可见。且水中之月不可取也。良由世人背此觉性。认其影像。流浪生死头出头没。深着前境不能出离。故贤愚经云。譬如晴夜有众猕猴。於树井傍忽见月影。即便递相下井捉月。欲其所得终不可也。良由一切众生随逐外缘。欲其返本亦复如是。故云水中捉月争拈得也。
常独行。常独步。
达法之人不以万法为侣。高超三界独步大方。故曰常独步也。未了之人无量劫来常与诸尘作对。既迷觉性深附尘缘。念念之间不能舍离。故经云。眼根受色。耳分别声。鼻嗅诸香。舌舐於味。所有身根贪受诸触。意根分别一切诸法。岂能绝前后际而独行独步耶。
达者同游涅柈路。
达者达法之人也。涅柈者即不生不灭也。涅而不生。柈而不灭。即无生路也。经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柈门。此之一路。唯明心达本具大乘种性者。方能步步蹈佛阶梯而仝游也。须知三果浩浩。六道茫茫。尽是失路头人。是以千圣出兴为一大事因缘。劝汝等诸人同行此路。自是诸人不肯。古德云。天堂路上生荆棘。地狱门前滑似苔。可谓少人蹈着也。
调古神清风自高。貌悴骨刚人不顾。
未了之人深着世缘。趣味浮艳精神昏乱。内失所守则非道人动静也。有道之士不染世缘调格古淡。精神清爽道风高貌。故云调古神清风自高也。貌悴骨刚人不顾者。大修行人虽形状枯悴。且心无贪欲。内有所主。刚如金石人罕识之。阎浮提人深着色相。流转生死无有出期而不省悟。是以圣人状同贫士隐在世间。则不可测。故知本分道人内蕴般若不事华饰。风貌清古人罕识之。故云貌悴骨刚人不顾也。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
有道人不假外饰故曰贫也。古德云。学道俨身三常不足。则斯谓之欤。释子者。从佛受称。具足应云释迦氏。即五姓之一也。我佛因中为太子时。王有四子俱为王贬。此四太子以德皈人。即为强国。父王悔忆遣使往诏。四子辞过不皈。父王叹曰我子释迦。即华言能仁也。今不言迦而言释者。从其简也。子者男子之通称。故曰释子也。口称贫者。口虽称贫。内蕴圣法。实非贫也。实是者乃谛实之言也。身贫者。为阙世财七宝等也。道不贫者。若论其道则河沙功德无量法财用无穷尽。虽无卓锥之地。实是价直娑婆。故曰实是身贫道不贫也。下文明出也。
贫则身常被缕褐。道即心藏无价珍。
贫则身乏严饰。谓之身贫也。其道可尊可贵。实非贫也。古德云。袈裟破后重重补。粮食无时旋旋营。是以迦叶着粪扫衣。佛赞为上行之衣。节食俭衣为知足故也。道则心藏无价珍者。世间七珍金银瑠璃珊瑚车渠真珠码碯等宝。皆有价直。唯有心宝故无价也。达磨云。於诸法中心法为上。於诸宝中心宝为上。此宝无形。非具道眼卒难可见。故曰藏无价珍也。
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缘终不吝。
再言无价珍者。明此宝实非世间之宝也。用无尽者。世间之宝皆有限量。用皆有尽。设使寿同彭祖(保八百年人也)。富似石崇(富无双贵人也)。乃一世之荣也。唯此心宝用无尽也。上至十方诸佛。经无量劫。受用不尽。西天二十八祖用不尽。唐土六祖用不尽。天下老和尚用不尽。即今山僧用不尽也。利物应缘终不吝者。十字街头堂堂分付。何曾吝惜。自是时人不肯承当。古德云。骊珠不是骊龙惜。自是时人不解求。
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
三身四智八解六通者。乃觉性功用得名也。地以能生为义。印以号令为义也。所言三身者。法身.报身.化身也。四智者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也。八解者。一内观色解脱。二外观色解脱。三净处解脱。四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处解脱。八究竟灭处解脱。此八处解脱即八识解脱。所言八识者。即眼耳鼻舌身意为六识。七传送识。八阿赖耶即含藏识也。所以转八识为四智。束四智为三身也。今言转八识为四智者。转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为妙观察智。转七传送识末那含为平等性智。转八含藏识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束四智为三身者。以成所作智妙观察智为化身。平等性智为报身。大圆镜智为法身。此之三身祇一身也。要识一身么。头圆象天。足方似地。古貌棱层。丈夫意气。
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
无上妙法。唯上人所闻即能谛了。故云上士一决一切了也。是以上士相见目击道存。中下之人祇益多闻。所以云言多则去道转远。故曰中下多闻多不信也。然则三教所有言诠则皆然也。大乘菩萨一闻千悟得大总持。诸小乘人不任此法也。老子云。上士闻道懃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而大笑之。不笑不足为道也。传云。可与言而与言。不可与言而不与言。可与言而不与言谓之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谓之失言也。故寒山诗云。上人心猛利。一闻便知妙。中流心清净。审思云甚要。下士钝暗痴。顽皮最难裂。直待血淋头。始知自摧灭。看取开眼贼。闹市集人决。死尸弃如尘。此时向谁说。男儿大丈夫。一刀两断截。人面禽兽心。造作何时歇。先圣激励如此。其有善根者闻之必有感焉。
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垢衣者即无明烦恼也。衣者以盖覆为义。垢者即尘垢也。尘以染污为义。此之无明能盖覆清净法体。能染污微妙觉性。故喻垢衣也。但自怀中解垢衣者。况此己事非他人可为故也。从等觉已还皆是垢衣大士也。见性之人潜藏密用。不为尘劳无明盖覆。故云解垢衣也。古德云。卸却腻脂帽子。脱却骨臭布衫。摆手出荆棘林。得大自在也。小乘之人专求事相。虽身围法座。心绕法尘。是外夸精进也。宝公人定亥。勇猛精进成懈怠。即其谓也。
从佗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
以言毁辱谓之谤。以是为不是谓之非也。见性之人十二时中所遇顺逆之境心则安然。不为万境所转也。一任毁谤於我。我既不受。恶言谤渎返自皈己。所谓自作自受也。譬若有人手执火燧拟欲烧天。徒自困疲终不可得。故云把火烧天徒自疲也。
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我闻毁谤之言。恰似饮甘露。心自清凉不生热恼。未了之人闻毁谤是非之言。心生烦恼。所谓蓦然一处拨着。三处一时火起。不可止也。古德云。觉华有种无人种。心火无烟日日烧。唯见性之人所闻逆顺之言。心得自在。即入不思议解脱妙门。故云销融顿入不思议也。
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
耳闻恶言不起嗔心。即能成就定慧之力也。不为六贼盗窃家宝。功德法财从此增长。则知彼毁谤之人返乃为我善知识也。不言闻恶言而言观者。即六根互用也。我佛世尊成道之日。群魔竞作。如来哀愍此辈。即入慈心三昧。是时魔众终不能害。此乃成就万德庄严定慧功德也。
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若不因上来讪毒毁谤之言加及於我。我即了善恶之声皆不可得。譬若风过树头。祇闻其声不生分别善恶之音。即起怨亲平等之心。以能成就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即於时中所遇逆顺之境。以平等心坦然自在无有挂碍。若不如此。则何以表我无生慈忍道力耶。
宗亦通。说亦通。
宗通者即法通也。法非言说。言说非法。云门云。东海鲤鱼打一棒。雨似盆倾。天衣云。山僧倒骑佛殿。诸人返着草鞋。乃至青平般土。皈宗拽石。德山入门便棒。临济入门便喝。如上垂慈。若无悟心如何明得耶。直须洞明宗旨。深达本源。直下明宗。不同圆渐。故曰宗通也。说通者即义通也。善能讲说十二部经。明法相数一一了知。无有疑误。故曰说通也。今言宗亦通说亦通者。则是法义双通。能具此者极难得其人。法门后进不晓其旨。互相是非。传曰。西天则分河饮水。此土乃禅律相非。皆不明法义二门也。圭峰云。经如绳墨。揩定邪正。绳墨非巧。巧者必以绳墨为凭。经论非禅。参禅者必以经论为准。古德云。今人看古教。未免心中闹。欲免心中闹。应须看古教。传云。经是佛语。禅是佛心。诸佛心口必不相违也。大师始者听习天台智者教观。后有发明知见。往曹溪六祖印可。故深明此旨。故曰宗亦通说亦通也。
定慧圆明不滞空。
因中谓之止观。果上谓之定慧。定慧不二谓之圆明。此圆明之性非小乘断定。故曰不滞空也。良由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为无明烦恼所醉。不能出离生死者。唯无明昏散所病也。是以圣人立止观二法治之。即以止止散。即散而寂。以观观昏。即昏而朗。则转成定慧二法。定慧不二谓之圆明。圆明一法也。此之一法。诸佛功德无量法财妙用无尽。皆在圆明华藏海中受用也。
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
真觉自云。非独我今达了如上圆明法性。乃至恒沙诸佛圆明觉体尽皆同也。故经云。不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所言恒沙者。从喻得名也。西竺有河名曰恒河。此河方四十里。其中有沙。沙细如面。世尊说法多以此河中沙比其数量。今永嘉依经而言也。
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
师子为兽中之王。若哮吼一声。群狐屏迹。百兽悉皆脑裂恐怖而走。以喻大乘菩萨所说圆顿法音。魔宫振动。诸小乘器不任大法。各生疑惑而不悟解。所以华严会上如聋如痖。不能信受。祇如德山入门便棒。临济入门便喝。能有几个承当。
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香象喻小乘声闻缘觉定性之人不能回心向大。所闻圆顿大乘不能谛信。是以法华五千退席礼佛而去。譬若象王虽有威德。若闻师子吼时即失威奔走。故曰香象奔波失却威也。天龙寂听生欣悦者。诸天龙王闻师子吼时心则欣然而悦也。以喻大乘菩萨之人闻佛所说大法。心生欢喜踊跃无量也。如须菩提在般若会中闻佛所说般若喜极成悲。故金刚经云。尔时须菩提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即其义也。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
所游江海涉历山川。途路疲劳奔驰南北。非为别事。乃为参寻知识决择死生。所谓无常迅速生死事大。古投子云。一切世人向紧急处却闲慢。闲慢处却紧急。若欲出离生死。须遇善知识为增上缘。发明己事。实非小缘也。所谓青山长在知识难逢。故曰寻师访道为参禅也。
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自从往曹溪六祖印证心地法门。了知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去无来。若悟此个法门。则了悟本来生死不相干涉。故云了知生死不相关也。若得如此也。妙用无穷通身应物。行住坐卧语默作做。举动施为折旋俯仰。无非皆在大寂定中明明受用。下文可见也。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祖宗门下头头垂示拍拍齐彰。传曰。念念释迦出世。步步弥勒下生。分别现文殊之心。动用运普贤之行。门门而皆出甘露。味味而尽是醍醐。不出菩提之林。长处华藏之海。晃晃而无尘不透。朝朝而溢目腾辉。岂劳妙辨以宣扬。何假神通而显示。若如此也。行住坐卧触目遇缘。虽应用千差且真如之性湛然不动。故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