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
何处不相逢。烟岚苦雾中。看花忘见果。迷叶背幽丛。洗艹清明雨。敲松白露风。此心明达后。谁复谓穷通。
第八
问我有何能。独称僧更僧。抬头山两岛。伴手一枝藤。野鹤窥禅榻。闲云抱石棱。幽嵓多冷淡。随分过炎蒸。
第九
尽道我居山。居山事亦难。未能明所问。何话太多端。月色连云白。风声带雨寒。修心未到此。嵓谷路盘桓。
第十
山路分明在。迷途人未知。眼遥青黯色。心浪白头儿。秋晚风霜甚。暮天猿狖悲。古今粗不尽。来往更何之。
第十一
芳艹竞萋萋。花开百鸟啼。往年共招隐。故友在嵓西。举步潜疑远。端居转更迷。默然嵓下坐。流水满长溪。
第十二
深居莫可论。僻静亦长存。云外从天晓。山中犹闭门。水声分洞口。树影扫嵓根。此意无人会。闲眠日又昏。
第十三
栖心在何处。风骚瀑布间。欲行终不到。无住始居山。古木生修叶。浮云闭巨关。寂然何处见。嵓下鬓长班。
第十四
那堪话世情。干利及求名。未断红霞路。先愁白发生。寒风添旅思。晚照促蝉声。谁伴山居者。水云深处行。
第十五
廓尔无所示。如来话本来。路分三径艹。门掩百花开。鹤鬓垂如雪。素眉横似瑰。幽栖迭嶂下。长忆在天台。
第十六
欲往前嵓去。幽深薜荔中。瓶添数掬水。锡振一枝风。石径迷云迹。溪澄色照空。回看旧林下。端坐白头翁。
第十七
住在匡峰省万端。遥空光彩转前山。猿啼自爱寒嵓上。儿戏从教竹屋间。流俗未尝怜水石。殊途何处得心闲。如今已是成衰飒。烂煮黄菁养病颜。
第十八
住在匡峰似着蓬。柴门凉枕虎溪东。五湖梦断池塘月。三峡猿啼松桧风。不把文章干肺腑。曾无名利到山翁。安禅独坐深深处。苔绕悬崖石半红。
第十九
住在匡峰事若为。盘桓泉石贵延时。人间名利从他爱。少室心闲更是谁。药圃养苗防雨雪。秋厨添膳即楂藜。柴门不欲教重振。从听苍苔满路岐。
第二十
住在匡峰近十年。新栽松竹韵笙全。山鸡报晓啼残月。童子烹茶汲练泉。落叶背嵓惊宿鸟。釰云归窦露安禅。寻常不欲临流望。影泻澄潭鬓皓然。
第二十一
住在匡峰论祖行。白檀灰尽未闻香。僧瑶不得神踪妙。秦镜翻遭怨恨长。事到郢门须与夺。碁逢敌手定雌黄。如今此语徒搔首。且向林间卧夕阳。
第二十二
住在匡峰却闭关。生涯劳役谩循环。百年魂梦能几日。一寸寒灰宜近山。滤水煮茶醒睡眼。听泉留客话身闲。思量更有冥心事。松竹森森不可攀。
傅大士四相颂
生
识托浮泡起。生从爱欲来。昔时曾长大。今日复婴孩。星眼随人转。朱唇向乳开。为迷真觉性。还却受轮回。
老
览镜容颜改。登阶气力衰。咄哉今已老。趋拜礼还亏。身似临崖树。心如念水龟。尚犹耽有漏。不肯学无为。
病
忽染沈痾疾。因成卧病身。妻儿愁不语。朋友厌相亲。楚痛抽千脉。呻吟彻四邻。不知前路崄。犹尚恣贪嗔。
死
精魄辞生路。游魂入死关。祇闻千万去。不见一人还。宝马空嘶立。庭花永绝攀。早求无上道。应免四方山。
抚州永安法堂记
无尽居士 撰
临川陈宗愈。於永安常老会中得大法喜。捐其家资为建丈室。作修廊方。且鸠财以新法堂。而宗愈死。其二子号诉於常曰。吾先子之未奉佛也。安且强。既奉佛也。病且亡。佛之因果可信耶。其不可信耶。常曰。吾野叟也。不足以譬。子子弟成父之志而毕吾堂。吾先师有得法上首无尽居士。深入不二。辨才无碍。随顺根性。善演音法。堂成当为子持书求诲。决子之疑。绍兴元年春。常遣明鉴至山阳以书来言。会予方以谏官召还。未暇明年鉴又至京。待报於智海禅剎。尔时居士默处一室。照了幻境。铁轮旋顶。身心泰定。明鉴雨泪悲泣。殷懃再三。请大悲居士。佛法外护。付与王臣。今此众生流浪苦海。贪怖死生迷惑因果。惟愿居士作大医王。施与法药。居士曰。善哉善哉。汝乃能不远千里为陈氏子谘请如来无上秘密甚深法要。谛听吾说。持以告之。善男子。大空寂间。妄生四相。积气为风。积形为地。积阳为火。积阴为水。建为三才。散为万品。一切有情。水火相摩。形气相结。以小四相。具四大界。因生须养。因养须财。因财须聚。因聚成贪。因贪成竞。因竞成嗔。因嗔成狠。因狠成愚。因愚成痴。此贪嗔痴。诸佛说为三大阿僧祇劫。人於百年劫中。或十岁。或二十岁。或三十四十岁。或五六十岁。或七八十岁。各於寿量。自为小劫。於此劫中。人欲起越不可数劫。譬如蚯蚓欲升烟云。无有是处。诸佛悲愍。开示檀波罗蜜大方便门。劝汝舍财。汝财能舍即能舍爱。汝爱能舍即能舍法。汝法能舍即能舍意。汝意能舍即能舍身。汝身能舍即能舍心。汝心能舍即能契道。昔迦叶尊者行化。有老媪以破器中潘汁施之。尊者饮讫。踊身虚空。现十八变。老媪瞻仰。心大欢喜。尊者谓曰。汝之所施。福德无量。若人若天。轮王帝释。四果圣人。及佛菩提。随汝所愿。无不获者。媪答曰。只求生天。尊者曰。如汝所欲。过七日命终。生忉利天。受胜妙乐。又罽宾国王在佛会听法。出众言曰。大圣出世。千劫难逢。今欲发心造立精舍。愿佛听许。佛云随汝所作。罽宾国王持一枝竹。插於佛前。曰建精舍竟。佛云如是如是。以是精蓝。含融法界。以是供养。福越河沙。鉴来为吾持此二说。归语檀越。善自择之。汝父所建堂室廊庑。比一器潘汁得福甚多。生天受乐决定无疑。若比罽宾国王插一枝竹。乃能含融无量法界。汝欲进此。听吾偈曰。
一竿修竹建精蓝 风卷蟭螟入海南 恶水泼来成第二 钝根蹉过问前三
华藏无尽灯记
长芦真歇了禅师作
东平打破镜。已三百余年。龙潭吹灭灯。复四百余载。后代子孙迷於正眼。以谓镜破灯灭。而不知行住坐卧放大光明。灯未尝灭也。见闻觉知虚临万象。镜未尝破也。灯虽无影。能照生死长夜。镜虽无台。能辨生死魔惑。镜与灯光光常寂。明与鉴幻幻皆如。照之无穷则曰无尽灯。鉴之无穷则曰无尽鉴。日用不昧。昭昭於心目之间。但众生迷而不知。故有修多罗教开如幻方便。设如幻道场。度如幻众生。作如幻佛事。譬东南西北上下四维。中点一灯。外安十镜。以十镜喻十法界。将一灯况一真心。一真心则理不可分。十法界则事有万状。然则理外无事。镜外无灯。虽镜镜中有无穷灯。惟一灯也。事事中有无尽理。惟一理也。以一理能成差别事故。则事事无碍。由一灯全照差别镜故。则镜镜交参。一镜不动而能变能容能摄能入。一事不坏而即彼即此即一即多。主伴融通。事事无尽。悲夫众生居一切尘中。而不知皆毗卢遮那无尽剎海。普贤示一毛孔。而不知一一毛孔中含众生三昧色身。然一切众生日用在普贤毛孔中。毗卢光明内。慈氏楼阁中出没。文殊剑刃上往来。念念中与诸佛同出世。证菩提。转法轮。入灭度。如镜与镜。如灯与灯。方一切一时溥融无碍。诚谓不可思议解脱法门。非大心众生无以臻干此镜。或曰即今日用见闻觉知。毕竟是灯耶非灯耶。是镜耶非镜耶。偈曰。
镜灯灯镜本无差 大地山河眼里花 黄叶飘飘满庭际 一声砧杵落谁家
禅门诸祖师偈颂下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