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七)
二种行蕴————是结不相应顺结、结不相应不顺结。
三种行蕴————是内、外、内外。
……乃至……如是为……
(廿八)
二种行蕴————是系、非系。
三种行蕴————是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
……乃至……如是为十种行蕴。
以上两增上
七种行蕴————是善、不善、无记、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如是为七种行蕴。
又其他之七种行蕴者————是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如是为七种行蕴。
二十四种行蕴————是以眼触为缘,于行蕴有善、不善、无记;以耳触为缘……乃至……以鼻触为缘……乃至……以舌触为缘……乃至……以身触为缘……乃至……以意触为缘,于行蕴有善、不善、无记;眼触所生之思……乃至……意触所生之思————如是为二十四种行蕴。
又其他之二十四种行蕴者————是以眼触为缘,于行蕴有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以耳触为缘……乃至……以鼻触为缘……乃至……以舌触为缘……乃至……以身触为缘……乃至……以意触所缘,于行蕴有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眼触所生之思……乃至……意触所生之思————如是为二十四种行蕴。
三十种行蕴————是以眼触为缘,于行蕴有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以耳触为缘……乃至……以鼻触为缘……乃至……以舌触为缘……乃至……以身触为缘……乃至……以意触为缘,于行蕴有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眼触所生之思……乃至……意触所生之思————如是为三十种行蕴。
多种行蕴————是以眼触为缘,于行蕴有善、不善、无记、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以耳触为缘……乃至……以鼻触为缘……乃至……以舌触为缘……乃至……以身触为缘……乃至……以意触为缘,于行蕴有善、不善、无记、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眼触所生之思……乃至……意触所生之思————如是为多种行蕴。
又其他之多种行蕴者————是以眼触为缘,于行蕴有乐受相应、苦受相应、不苦不乐受相应……乃至……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以耳触为缘……乃至……以鼻触为缘……乃至……以舌触为缘……乃至……以身触为缘……乃至……以意触为缘,于行蕴有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眼触所生之思……乃至……意触所生之思————如是为多种行蕴。是言行蕴。
[识蕴]
此中,如何为识蕴耶?
(一)
一种识蕴————是触相应。
二种识蕴————是有因、无因。
三种识蕴————是善、不善、无记。
四种识蕴————是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
五种识蕴————是乐根相应、苦根相应、喜根相应、忧根相应、舍根相应。
六种识蕴————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如是为六种识蕴。
七种识蕴————是眼识……乃至……身识、意界意识界————如是为七种识蕴。
八种识蕴————是眼识……乃至……于身识有乐俱行、苦俱行,意界、意识界————如是为八种识蕴。
九种识蕴————是眼识……乃至……于身识、意界、意识界有善、不善、无记————如是为九种识蕴。
十种识蕴————即眼识……乃至……于身识有乐俱行、苦俱行;于意界、意识界有善、不善、无记。如是为十种识蕴。
([同于色蕴之分别,以下唯二种与三种之分别不同而已,其他者同(一)。故唯将异者列出,其他从略。(原本出版者记)])
(二)
二种识蕴————是有因、无因。
三种识蕴————是乐受相应、苦受相应、不苦不乐相应。异熟、异熟法法、非异熟非异熟法法。……乃至……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
……乃至……如是为十种识蕴。
(三)
二种识蕴————是因相应、因不相应。非因有因、非因无因。世间、出世间。少分可识、少分不可识。有漏、无漏。漏相应、漏不相应。漏不相应有漏、漏不相应无漏。顺结、不顺结。结相应、结不相应。结不相应顺结、结不相应不顺结。顺系……顺暴流……顺轭……。顺盖……。已异取、不已异取。异取相应、异取不相应。异取不相应已异取、异取不相应不已异取。已取、不已取、取相应、取不相应。取不相应顺取、取不相应不顺取。杂染、不杂染。有杂染、不有杂染。染相应、染不相应。染不相应杂染、染不相应不杂染。见所断、非见所断。修所断……。见所断因……。修所断因……。有寻、无寻。有伺……。有喜……。喜俱行,非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欲缠、非欲缠。色缠……。无色缠。所属、无所属。出离……。不决定……。有上……。有诤……。
三种识蕴————是善、不善、无记。
……乃至……如是为……
(四)
二种识蕴————是有诤、无诤。
三种识蕴————是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
……乃至……如是为……
以上二根本
(五)
二种识蕴————是有因、无因。
三种识蕴————是善、不善、无记。
……乃至……如是为……
(六)
二种识蕴————是有诤、无诤。
三种识蕴————是善、不善、无记。
……乃至……如是为……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