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
对于同辈或优者 二种粗语可得恕
如何劣者语可恕 昆丹尼亚!有关此义汝语我
一七
畏惧之故恕优者 忌争之故恕同辈
能恕劣者之语者 贤者堪忍最第一
由如此诸偈之询问与应答,当知先后之次序。
然、于如此说时,帝释问大士曰:“大德!贵君于先,言:‘可恕一切人之粗恶语,贤者云此堪忍最为第一’,而今又云:‘能恕劣者之语,贤者云此堪忍最为第一’,此二者之言,始终不相一致。”大士对彼云:“帝释天王!后者之言,予乃就恕粗恶语之人而言,因彼知对方为劣者。然人之姿,于一见之下,不能知其为优者或劣者,故如最初所云。”人如不住于一处而观察,只见其姿,则难知其为优者或劣者,大士为说明此事,唱次之偈:
一八
一见姿饰四威仪 优劣同辈如何知
贤者处世扮非姿 应恕一切人之语
帝释天闻此澄清疑念,继又请愿云:“大德!请使予等得闻堪忍之功德。”于是大士向彼唱偈:
一九
国土虽率大军势 应得堪忍之善人
此之利益不可得 堪忍之人怒自消
如是大士说堪忍之德时,国王等自思:“帝释天只顾自己之询问,不与我等询问之机会。”于是帝释知彼等之意念,暂置自己准备最后所遗之四问题,就彼等之质疑而询问唱偈云:
二〇
谢汝之善答 更又问他事
以下诸王事 愿为我作答
丹达吉王事 那利吉拉事
阿诸那王事 迦蓝浮王事
此等极恶者 请语诸行者
彼等恼诸仙 今往生何处
于是大士答此唱次之五偈:
二一
丹达吉王唾行者 断足亡灭民与国
活火地狱被烧炙 热炭落来燃其体
二二
出家自制说正法 无过沙门被王欺
那利吉拉于彼世 众犬聚集撕裂食
二三
鸯耆罗沙乔达摩 久行梵行有忍力
阿诸那王使其苦 彼王落入铁刺狱
二四
出家忍辱说正法 无过沙门遭寸断
迦蓝弗王有大苦 无间地狱被生煮
二五
此等地狱贤者闻 更有可厌诸地狱
行法沙门婆罗门 如是诸人生天处
如是大士说明四人王之生处,三人国王等闻之,疑念一扫。于是帝释天就所遗之四问题质疑,唱次之偈:
二六
谢汝之善答 更又问他事
何为持戒者 何为有智者
如何称善人 不为吉运舍
大士答此唱次之四偈:
二七
善制身语意 不作诸恶事
为己勿虚语 是为持戒者
二八
深问心思考 恶业不可为
不舍适时语 是为有智者
二九
知恩报恩刚毅人 忠诚之人有善友
为愁苦人作善事 如是得称为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