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愚勿逞口 汝云如无物
烧汝不得护 独行狂象逢
彼以脚踏汝 犹如踏苇林
如是闻责彼之语,犍驮逻王向上观看,见似金叶之大额,彼深恐被捕,遂逃还自己都城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犍驮逻王是今之逃亡游行者,波罗奈王即是我。”
第九章 革履品
二三一 革履本生谭
(菩萨=象使)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所作之谈话。比丘等于法堂开始谈论:“诸位法友!提婆达多背师与如来对敌,陷大破灭。”适佛来其处问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汝等比丘!提婆达多背师与如来为敌,陷大破灭,非自今日始,前生亦同样陷入。”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象使之家,达成年后,通达象艺之奥义,于是迦尸村有一青年前来菩萨之前学艺。菩萨之为人,为使习得学艺,不吝师教,尽己所知,悉皆教授,是故此青年对菩萨所知之艺,皆尽习得,向菩萨云:“师尊!予欲向王效劳。”菩萨云:“甚善。”于是向王申述:“大王!予之弟子欲供王使役。”“其善,可仕于予。”“请决定其俸给。”“彼为汝弟子,不能与汝同给。汝取百两,彼取五十两;汝取二百两,彼取百两。”彼返宅语其事与弟子,弟子云:“师尊!予与师心得同艺,若与师俸银相同,则予就职,否则不就。”菩萨以其事告王,王云:“若其人与汝所行事同,能与汝表现同艺,则支付与同俸之银。”菩萨语其事于彼,彼言:“甚善,予将展现所学。”菩萨向王复命。王曰:“明日献艺。”二人齐谓:“谨遵王命,使王观艺,请击鼓回传。”王云:“明日师弟二人献象使之艺,欲观览者,明白于王宫庭前集合。”于是击鼓回传。师尊自思:“我之弟子尚不知巧妙之术。”彼捕一头象,一夜之间,施行反向之逆训练。彼令象向前进,而象反后退,令后退,而象反前进;谓取反置,谓置反取。翌日骑象去至宫廷。弟子亦骑一头称心如意之象。多数群众前来集合,二人同时表演相同之艺。然后菩萨更使自己之象作逆表演:彼云前进则后退,彼云彼退则前进;云立则卧,云卧则立;云取则弃,云弃则取。于是多数人云:“汝奇怪之弟子!不可与师尊比赛竞技,不辨身份之分际,思欲与师尊具同等之心得。”于是诸人以土块,木杖及其他之物掷打,弟子当场气绝身亡。
菩萨由象身跃下,去至王所:“大王!所谓艺者,乃为自身之乐而习。然某人所习之艺,如着坏履,反陷身于没落。”于是唱次之二偈:
一
为乐而除苦 如人购足履
耗底受热烧 如同咬其足
二
家世不贵者 借闻师之学
为闻欲丧身 不贵喻恶履
王甚满足,授菩萨以大名誉。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弟子是提婆达多,师尊即是我。”
二三二 琵琶竿本生谭
(菩萨=长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幼女所作之谈话。据传彼女为舍卫城一长者之女,彼于自己之家见对牛王付以敬意,问其乳母:“乳母!彼受诸人如此尊敬者究为何物?”“姑娘!彼为牛王。”
后一日彼女居高楼之上,下望街路之中,见一伛偻之人,自思:“牛中之长牛,背上有瘤,人中之长者,亦当有瘤,我须为此人之妻。”彼女遣使女告彼曰:“长者之女愿与汝同去,汝至某处等待。”于是彼女携带重要之物,变装下楼,与彼男一同逃走。其后此事,传遍都中,比丘众之间皆知。比丘大众于法堂之中,开始谈论:“诸位法友!如是如是长者之女与伛偻一同逃走。”适佛现此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言:“如是如是。”佛云:“汝等比丘!彼女仰慕伛偻,非自今日始,前生即已仰慕。”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一市场村之长者家,达成年娶妻,养育子女。为自己之子女,更领受波罗奈长者之女,决定婚礼之日往取。长者之女见自己之家恭敬尊重牛王,问其乳母:“彼为何物?”乳母云:“彼为牛王。”彼女闻之,又目击街路之中行一伛偻,[思:]“此概为人中之长。”于是携重要之物,与彼同逃去。菩萨欲伴长者之女来家,由多人陪伴往波罗奈,通过同一之道路。彼二人终夜步行,伛偻终夜为寒气所侵,日出之时,身起疝气,感觉剧痛,彼脱离路旁;痛弱结果,首如琵琶,歪曲而卧,长者之女亦卧于其足端。菩萨见长者之女卧于伛偻之足端,已知其事,近前欲与女谈话唱第一之偈:
一
此事乃汝所思考 彼为愚者非长者
公主!汝与背曲伛偻人 不能共同向前行
长者之女闻彼之言唱第二之偈:
二
我思人中之牛王 我慕此一伛偻者
彼今弯曲卧路旁 恰似断丝之琵琶
菩萨知彼女变相而出,用水洗浴,为彼化妆,乘车还家。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长者之女是今长者之女,波罗奈之长者即是我。”
二三三 鐖箭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厌出家之一比丘所作之谈话。彼被伴入法堂,佛问:“据云汝厌出家,此为真实耶?”“确为真实。”“何故汝厌出家?”“为有五种之欲。”于是佛云:“五种之欲,宛如附鐖之箭,一旦立于胸中,正如鳄为鐖箭所中,立即殒命。”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菩萨于波罗奈国正当治世,一日游于王苑,来至莲池之边,一时舞踊,音乐及其他技巧之物,各各演奏,莲池中之鱼龟,魅于乐音,群集一处,与王共动。王见鱼类之群如多罗树干之多,问大臣曰:“此鱼群何以与予共同而动?”大臣等曰:“彼等在侍王之愉悦。”王喜:“此等物类善侍予之愉悦。”不断向鱼群投掷饵食。每日每日炊安摩纳量之米,至饵食之时,因鱼来或不来,以致食饵腐坏。臣属奏明此事,王曰:“自今以后,于饵食之时,叩击大鼓,俟鱼来集合,再行投饵。”于是司饵之人,叩击大鼓,集来鱼类,然后投饵,于是鱼又依大鼓之号令集合食饵。当鱼群集合食饵之时,即有一鳄前来食鱼。司饵者向王报告,王曰:“俟鳄食鱼时,鐖箭射而捕之。”“谨遵王命。”司饵者立于船头,以鐖箭对来食鱼之鳄射之。箭中鳄背,鳄受伤力弱,负痛逃去。司饵者知已刺中,连呼彼鳄唱第一之偈:
一
欲望何处随意行 鐖箭突中汝要害
汝以欲心追杀鱼 终为饵与乐所灭
鳄鱼抵达自己之栖家而结束了生命。
结分
佛示此理由,现等正觉者唱第二之偈:
二
贪世间之乐 任心受其害
亲朋遇害事 如追鱼之鳄
如是佛为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厌出家之比丘得预流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波罗奈王即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