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菩提忍辱波罗蜜(至)是名忍辱波罗蜜。
忍辱者。六度之一也。安受曰忍。毁害曰辱。前云舍身命之福报。是生死苦因。不及持说之福。此之行忍亦舍身命。不成苦因者何也。佛恐尊者有此疑意。故佛示断疑文曰。须菩提。由忍行心。方到彼岸。佛示忍辱即非忍辱行耳。所以非忍辱者。了内外心境不可得故。由不可得。故云忍辱。即非忍行心。夫忍辱者。有二义。一生忍。内有能忍之心。外有所忍之境。未除。二法忍者。不见有少法可生。少法可灭。生灭心相廓彻清净。故证离相行耳。
△二举行释成。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至)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宗泐师云。如是忍行佛昔曾行。故引歌利王。割截苦行之事。以证明之。梵语歌利。华言极恶。佛累宿世作仙人时。山中修道。王因畋猎。忽睡片时。宫妃女等。游玩深山。忽睹仙人。端坐入定。而回绕之。仙人即生慈念。而开导之。王睡忽省。见侍从不在。即生恼怖而寻访之。见自侍从回绕仙人。王即生恼。怒而问之曰。尔可所作已办否。答曰。未办。又问。可生贪爱不。仙人答曰。不生贪爱。王言不信。又问。尔道修行以何为本。答曰。以持戒忍辱为本。王曰。尔既忍辱。吾当割截耳鼻。仙人凝然不动。侍从即止王曰。此圣人也。王曰。他既圣人。更再割截。去其手足看其动否。仙人又凝然不动。而仙人护法神众。即生恼怒。空中大石。如雨而下。王即忏悔。求救曰。愿求大士。莫生嗔恨。答曰。我无嗔恨。尔无果报。王曰。实难信也。答曰。我有嗔恨无慈愍尔者。我身割截不得如故。我若决无嗔恨。反有慈忍尔者。我身还复如故。仙人立誓。大石即止身体如故。由我昔得无生智力。能除我人等四相。了五蕴相本来空故。
佛又引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我于尔时亦离我人等四相。凡有一切来毁我者。我亦无生智力而破除之。反以悲心而拔济之。是故恒习悲智二心双运之力。证非一生妙行。况一世乎。故弥勒偈云。离我及恚相。实无于苦恼。共乐有慈悲。如是苦行果。又云。为忍波罗蜜。习彼能学心。能学心者。即悲智双运。随顺无住法性。以不住生死及涅槃故。乃习如是妙行心耳。
△二劝初心离相以运悲智。分三。初正劝示离相。二劝双运悲智。三示离诸相。今初。正劝示离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至)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宗泐师云。佛累世行忍。以无我故。得成菩提。故劝示初心大士。应离诸相。离相者。即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心也。所以不住六尘心者。以了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是故菩提不住六尘不离六尘。应生无所住心。设有一法。胜过一法。亦不取之。所谓魔佛并遣。青天也须吃棒。故经云。若心有住则为非住佛道矣。
△二劝双运悲智。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至)应如是布施。
是故者。承前契后之辞。前示佛行忍行。皆以悲智双运忘我离相之力。今佛劝示离相之后。亦劝示以悲智双运之力。而成就菩提。
分二义。一先示菩萨不应住色布施者。运智也。宗泐师云。夫色为六尘之首。施为六度之初。今举其初即摄其后。不住色等六尘而行施等行者。菩萨以无生般若妙智。了施无施相。达五蕴内外三轮空寂。即不住生死际也。
次佛又示尊者。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者。运悲也。谓菩萨虽以般若照空离相。但恐若无悲心。则堕无为坑见。懒修万行不度生耳。故菩萨为利生脱苦忘己。念念而行财施法施无畏施等。利诸生也。则菩萨不堕涅槃见也。
问。既已离诸相。奚得又运悲心耶。答虽以离相。则证素法身也。今运其悲。方得万德庄严而成菩提。故古德云。众生度尽恒沙佛。诸佛何曾度一生。是故以悲心不堕涅槃。以智力不堕生死。故下文复示离相寂灭。方得平等。
△三示离相证真。
如来说一切诸相(至)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前示悲智双运。又恐菩萨仍堕偏爱之见。故重示文曰。夫诸相寂灭本是清净。何假修为。何假造作。况一切众生。即涅槃相无生可度。故示相即非相生即非生耳。是故总彰离相。始得证真断惑云尔。
△九断能证无体非因疑(此疑从上文为利生行施而来)。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至)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宗泐师云。如来所得菩提妙果。如理而证。离于言说。何故累称持说功德。胜余布施等福耶。然佛无所证而证。无所说而说。即所证所说。无不当理。佛恐善现未达此意。故又告云。是真实等语。真语者。说佛菩提也。实语者。说小乘法也。如语者。说大乘法也。不异语者。说授记事也。不诳语者。不诳众生也。古谓无此一句。今本有之。如来所证之法。本离言说。故曰无实。对机有说。故曰无虚。夫无实者。因内证真如。了无一性。故所言无实也。虽本无实。对机示无虚者。谓如来海印定中流出名句文身。示三乘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法。能令众生得声闻乘。得缘觉乘。得菩萨乘。决无差耳。故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而有差别。又云若持句法藏。即超佛妙地。
△十断真如遍有得无得疑。(此疑从前不住相而来)分二。初喻断疑。二赞经功德。今初喻断疑。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至)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宗泐师云。圣人以无为法真如得名。然真如之体遍一切时。遍一切处。何故众生有得者。有不得者。盖心有住法。不住法之异耳。
住者。着也。谓总然凡情已断圣见未脱。皆为系着。设圣见已除。倘真如现量体中。有丝毫能所未断。种子未净。皆为有住。直至金刚道后。异熟果空。如净满月。独无伴侣。名无住也。故大士施行法中。有毫生灭心相。未曾舍尽。名为有住。不成檀度波罗蜜也。如入暗中。则无所见。暗者。即无明也。谓初地进二地三地四地五六地等不明。俱属无明暗也。故云如人入暗。无净眼见也。
设如菩萨行檀度施行时。永舍内外二财。了无取相。假如真如一法。更又胜过真如法者。亦不取之。所谓舍到无可舍处。证到无可证处。能证所证。一切俱忍。方为菩萨不住心法而行布施。永断无明。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见种种色者。即喻亲见如来宝所。不求自得。成就如来大檀波罗密也。
问既云。无法可见可住。云何又见宝所成檀度耶。答夫宝所者。即大圆觉寂光性也。以无得为得。无见为见。无成就中而成就耳。
△二赞经功德分七。初与佛智分齐。二校舍命不及。三余乘不测。四在处如塔胜。五离障得果胜。六超事多佛胜。七具说惊人胜。今初与佛智分齐。
须菩提当来之世(至)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言未来世中。若有受持读诵者。佛眼佛智。悉知悉见。既行胜因。必成妙果。胜因者。入通达位也。妙果者。超十地得妙圆觉海之果也。故曰。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二校舍命不及。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初日分者。寅卯辰时也。中日分者。巳午未时也。后日分者。申酉戌时也。如是一日三时。舍身无量。身历无量劫而行布施。然世间固无此事。今佛说此喻。以示权教菩萨。乃累劫住相行施。终无利益。若人得闻此经。刹那生信。即得顿超累劫。随顺自性不逆果证。故曰其福超胜。何况书写受持诵说耶。信力曰受。念力曰持。对文曰读。背文曰诵。所谓书写受持读诵者。自行也。为人解说者。化他也。
△三余乘不测。
须菩提以要言之(至)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宗泐师云。此般若之体。本绝言思。其功德广大。不可得而称量也。非乐小乘者所可得闻。故曰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发大乘者。指资粮加行二位之人。令入通达。得见道分也。最上乘者。指修习位。及究竟位人说也。若约机宜。总指终顿圆三机之人。余者权教。取相菩萨及小乘之机。皆不能摄也。如是大根之人。修此法者。则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故能荷担无上大菩提。故彼小乘者。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为着四见故也。
△四在处如塔胜。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至)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宗泐师云。塔为藏佛舍利之处。若天人修罗。固当敬事。此般若经卷。所在之处。是真法身舍利宝塔。可不敬乎。
△五离障得果胜。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至)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宗泐师云。持诵此经。人当恭敬。而反被人轻贱者。何也。以宿罪业。合招恶报。由经力故。转重报而成轻报。但被轻贱。被轻贱故。其罪消灭。当得无上菩提。所谓烦恼所知二障。无不断也。持经功德。可为大矣。
△六超事多佛胜。
须菩提我念过去(至)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宗泐师云。阿僧祇。翻无数时。那由他者。十亿为洛叉。十洛叉为俱胝。十俱胝为那由他。如来于过去然灯佛前。供养无数诸佛。其功德。可谓深且大矣。乃言不及末世持经功德者。盖持经能生妙解。得证菩提。供佛虽感福报。但是事相。故持经功德。千百万亿分中。不及一分也。又言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者。盖事相之福。是可思议之法。而般若妙智。忘能所。绝对待。不可得而思议者也。
△七具说惊人胜。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至)果报亦不可思议。
疏。此经非大乘根器。不能持诵。而持诵所感功德。岂常人可闻。闻必狐疑不信。故不具说。盖此经之义趣。与其果报。皆不可思议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