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而证实相般若。
钞云。由前修道分中。解行成就。方得分断无明。分证真如。不取性相。忘缘等照。任放天心。以无功用行。得入萨婆若耳。若约位次。证十地位。乃至究竟断尽生相无明。进超等.妙二觉诸地位故。是谓得证道分。若约六即佛中。得分证即佛。及究竟即佛也。
△三因妙证般若。故得一心所以。
故得了六度而即一心。悟万行而即一体。所以一切色无非佛色。一切相无非佛相。
钞云。三施该六度。六度该万行。由前以证实相般若。穷彻圆明。大觉诸位。故能于菩提果上。见昔因位中。所修六度万行。皆摄一心常住本体。所以于妙果菩提之中。证一切色。无非佛色。证一切相。无非佛相。又佛者。觉也。觉一切色.一切相。无非妙果之色。妙果之相故。即以般若波罗密多之法。而为其本也。
△四引偈证成。妙体常住。
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本圆明。
钞云。此偈证成上来一心常住所以。如来色者。即真如妙色也。随缘应用。不变不异。根根尘尘。周遍法界。故尔全体解脱。具摄无边广大智慧。遍照诸法。本自圆明。本自常住。故华严云。如来成正觉时。入一相三昧。得一切众生量等身。得一切刹量等身。得一切三世量等身。得一切法量等身。得如是无量无数清净三轮等身。皆同一相。所谓无相等。故云一切法常住。是故本圆明。
以上诸位修三般若。而得妙证一心已竟。
△三释通妨难。令生正见。分三。初由遍计执。故有根尘。
应知根尘器界。全是遍计所执。
钞云。由难云。既法本常住。本自圆明。众生日用何故而不觉知。何故而不见耶。故今释曰。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真以根尘器界。全是妙明真性中所现之物。宛似空华。凡情不了。用遍计性。周遍计度。妄执以为实有。尽成虚妄者耳。如暗室之绳。踏之以为蛇者。即斯类故。
△二若破遍计。见圆成故。
若除遍计。依他无性即圆成故。
钞云。唯识论云。此性是唯识实性。略有二种。一虚妄性。谓遍计所执。二真实际。谓圆成实性。为简虚妄。说实性言。复有二性。一世俗。谓依他起。二胜义。为圆成性。为简世俗。故说为实。又遍计性。情有理无。依他性。相有性无。圆成实性。理有情无。此约法相宗义。若约法性宗义。其实依他无性。即圆成故。由却除遍计。故能转物。即同如来。
△三依正如如本法界故。
故说生界不减。佛界不增。山河大地。全露真常。
钞云。由上依他无性。即圆成故。此圆成实性。遍流六道而未曾减。往成圣道而未曾增。唯一法界常住妙理。头头本是真如。法法无非般若。故古德云。闻声见色。盖是寻常。这边那边。应用不缺。所以山河大地。全露真常。绿水长天。彰法身故。
以上妨难释通已竟。
△四依信解行证得成妙果。
固能依此信而信之。依此解而解之。依此修而修之。依此证而证之。入法界之玄门。成诸佛之妙果。
钞云。依此信而信之者。大品云。一切法不信。唯信般若。名为真信。即开佛知见故。依此解而解之。依此修而修之者。依解起行。即示佛知见故。依此证而证之者。行起解绝。断十障。证十如。即悟佛知见故。入法界之玄门。成诸佛之妙果者。断尽生相无明。五住究竟。即入佛之知见故。
又六句中。前一句是信成就发心。次二句是解行成就发心。后三句是证成就发心。起信论云。三发心也。问。前者已明信解修证断惑之意。今者何又重明。答。前是明五位行人。因修般若。已证菩提。今所明者。的指行人。自修之法。乃成妙果。故未重也。以上释行人。得信解行证。妙果已竟。
△五般若。因种善根始得信受。分二。初标赞法胜。
是知般若之法。诸法中王。
钞云。是知者。承前契后之辞。诸法中王者。弥勒偈云。实智为了因。亦为余生因。了因者。是证菩提法身。妙果之根本也。余生因者。为诸度妙行。及报化之根本也。故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故。
△二因多善得入。
苟非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始能信而受之。捧而读之也。
钞云。夫般若之法。如摩尼宝珠。能济一切诸渴乏者。但无福人。决不得见。况能受持。故多生累劫。亲觐无量诸佛。于一一佛前。常修戒定慧等。资粮助道妙行之力。始能信而受之。捧而读之也。
△六持法妙行福广难量。分五。初持行福胜。
是以受持者。功超余行。读诵者。福过恒沙。
钞云。深信曰受。受而领纳曰持。阅本经文曰读。离本朗念曰诵。夫以历旷劫而修行。遍恒沙刹而行舍。若不知般若无我之法。朗彻心源。终成费行。如蒸沙作饭。必无实果。是以释迦如来。历觐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诵读此经。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供佛之行。尚不能超。况余行乎。是故总经恒沙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皆成有漏之福。岂成无为妙果菩提。涅槃常乐我净者哉。故持般若一行。福过恒沙。未作奇也。
△二竖横较量。
十虚较量。难以测其边。三千施宝。无以探其际。
钞云。一横较。二竖较。先横较量者。谓十方虚空。尚不能较量。况比余法之类。而能及哉。经云。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销殒。斯皆般若性现之力也。次竖较量者。谓七宝布施。皆落有为。增长生死。徒益烦多。永嘉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故三千施宝。无以喻之也。
△三天人供养。
在在则人天供养。时时则舍利分彰。
钞云。夫般若是三世诸佛之母。故一切如来。悉皆供养。最为尊重。故法华云。十方诸如来。并过现未来。亦见亦供养。亦令得欢喜。是人之功德。无边无有穷。如十方虚空。不可得边际。况世间一切天人阿修罗等。而不供养者乎。
舍利者。梵语。此云。身骨。乃佛灭度后。茶毗身骨。有八万四千大数。金光明云。若人得一舍利。如芥子许。能供养者。决定托生三十三天。受无量妙乐。此乃色身舍利。非法身舍利之体。经云。随说四句偈等。所在之处。即为有佛。故云。时时则舍利分彰也。若人得一四句偈等。能奉供者。得证菩提。岂可思议福德而较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