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舵打满!”
不过,笨拙的运输船无法和灵活的战舰相提并论,船员们几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四枚鱼雷快速逼近。
“咚!咚!”
巨大的震动让船员和搭载的陆战二旅官兵们东倒西歪。
450mm鱼雷的威力比舰用533mm鱼雷要小不少,而老旧的鱼雷命中率和引爆率都很感人,只有一枚成功爆炸,但很可惜,对于笨重而脆弱的运输船来说,他们躲不掉也扛不住。
船体舯部直接被这枚比舰上大部分人年纪都大的老爷爷鱼雷炸出了一个大洞,船长立即下令挂起了弃舰和求救的信号旗,随即让搭载的陆战队步兵们到甲板上去。 不过,那艘潜艇的运气也仅限于此,等他们反应过来时,深弹已经到了自己面前了
深水炸弹炸出几层楼高的冲天水柱,尽管这艘潜艇紧急躲避,但接二连三的巨大爆炸还是严重损伤了这艘老旧的潜艇。不断有阀门被震松,管道被震裂,海水从管道接缝处激射而出,整个舱内的气氛瞬间凝如实质。
荷兰水兵们惊恐万状,试图修补潜艇,但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他们的耳边传来吱啦吱啦的刺耳的金属扭曲声,仿佛死神的低语。
这就是潜艇,一旦战沉就几乎百分百死亡,而且是在昏暗、狭小的舱室中被活活溺死。
潜艇兵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远超寻常水兵,而荷兰水兵的素质显然比不上中英美德法这些大国,精神几近崩溃的水兵们乱作一团,尖叫、哭喊,随着一声爆炸消匿于大海之下。
一艘运输船的损失并未干扰到舰队的行动,这艘遭受重创的运输船是缓缓沉没的,船员和陆战队步兵们有充足的时间有序撤离。
只有一些装备来不及转运,漫漫沉入了大海,其中轻巧的小零件与那艘潜艇的碎片、船只的碎片一起,浮在大海上。
当然,这一场战斗只能算是小插曲,在更南边的爪哇海东部的反潜作业才是真正的战斗。
甲字一〇一特务舰队(tf-a101)出发更早,先遣舰队比这支登陆分遣舰队还要早一些。
在松柏港修整之后,就迅速投入到了爪哇海东部的反潜作业中。虽然英国人的水面舰队没有行动,但相对隐蔽、不容易被抓住跟脚的潜艇部队在爪哇海大肆活动,袭击商船队。 兰芳海军主要以中小型舰艇为主,主力包括3艘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其余都是些猎潜艇、鱼雷艇等小船。
值得一提的是旗舰“东万律”号,这是一艘7000吨重型巡洋舰,装备了3座双联装203mm主炮和3座双联装105mm副炮,能跑到31节,但主装甲带只有85mm,与南美的阿根廷重巡可以拜个把子了。
目前这些舰艇正由“坤甸”号和“三发”号轻巡洋舰领着,在海上巡逻。
但他们的效率并不高,训练有素的英国潜艇很容易就能躲开深弹。
不过,这一情况随着国防军的反潜强化舰入场,这一情况就得到了迅速的好转——这些舰艇都加装了刺猬弹系统。
这种武器在历史上是英国人发明的,是一种非常简单且高效的设施,本质上是一种多管掷弹器,其发射器上有许多根杆子,故而得名“刺猬”。
在使用时,24发反潜榴弹会在杆子上,然后向目标区域发射,射程可达200米,24发榴弹的落点会形成一个圆形,像套索一样圈住敌军潜艇。这些反潜榴弹的下沉速度是深水炸弹的三倍,能够大幅削减敌方潜艇的反应时间。
而且,不同于二战初期许多武器追求先进的触发引信(尤其是鱼雷武器),这些榴弹并不安装深度压力引信,而是使用看似低效的碰撞触发引信。
但这却是让刺猬弹系统作战效率比其他武器高出几倍的关键,因为榴弹在下潜过程中,如果没有命中敌军潜艇,那么它就不会爆炸而影响声呐和水听器的探测,一旦爆炸,那就说明取得了命中。
如果只是这样,还算不了什么,但皇家海军还有更巧妙的奇思,刺猬弹的每一发反潜榴弹除了碰撞触发引信外还有第二重引信,这种冲击引信会因为受到爆炸冲击而起效。 这意味着每一轮24发榴弹中只要有任意一发爆炸,就会引起连锁反应,让附近的其余榴弹接二连三的爆炸。
尽管这种武器十分简单高效,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左念微都不允许其广泛装备,只在少数舰艇上进行实验,摸索构建反潜舰队体系。
如今,论飞机反潜或许不如英国人,但论舰队反潜,国防军还是颇有心得的。
说到底,反潜和防空一样,都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单独一项改进对于整体来说提升很有限。
英美之所以能在大西洋上扼杀狼群,靠的是“水上飞机搭载机载雷达探测水面航行的潜艇,发现后飞机发射火箭弹或投掷深水炸弹;通过无线电探测到潜艇的通讯,三角测量定位,然后驱逐舰和飞机持续追踪围剿。”这么一套办法。
在其中,最关键的是机载雷达,历史上,1941年英国人就已经将优良的asv-2型机载水面搜索雷达投入使用了,后来美国人也得到了授权,仿制量产。
英国人的电子技术独步天下,德法美三国也无法与之相比,如果在开战之前大规模使用,被英国人了解到,那么就麻烦了,德国人吃亏倒不重要,自己失去了短暂的反潜优势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