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调整和国防建设与备战是两个概念,备战是不能一直备下去的,短则三四月,长则七八月,再长不仅没有益处,还会给国家经济造成巨大负担,削弱作战能力。
一般来说,一个军事建设完备的工业国在这样短促的突击之后基本就有七八成把握了,就可以开战了,接下来就是开战之后将经济调整到战时状态,进行各行业动员去打总体战。
戚殿生的意见主要是应该计划一个完整、全面、规范的总动员法案,以便于开战之后统一协调上下各企业、社会与政府、军队,从而在战争中发挥全力。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总体战”这个概念就受到各国的关注。
历史上美国人就做的比较好,纵然家大业大,但从战争一开始,政府就鼓励民众在自家的花园种菜和粮食,减少糖、可可等关键物资的浪费,登记铜、铝、铅等金属的使用情况等等,可见认知上是很到位的。
相比于财政大管家戚殿生,作为重工业部部长的陈霖自然就更关注各项工业建设的内容:
基于前两年重点强调的方面,这两年重工业部也制定了一些重点项目的计划,大多与军事行业密切相关。
首先自然是电力问题,电的重要性不必多说,与之相关的许多建设都有着相当的关联性。
比如发展钢铁工业,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但应对战争的核心问题还是要关注电炉炼钢的规模和效率,毕竟,对于工业国来说,民用钢材其实是不缺的,但要保质保量的生产各种特种钢材,电炉炼钢的占比就很重要了。
又比如在去年完工的三门峡水电二期工程,就促使洛阳诞生了一座年产量一万吨的大型电解铝冶炼厂和一座三万吨产能的冶铜制造工厂,预计今年即可投产,重工业部已经在洛阳规划好了一座飞机部件制造工厂,最迟秋季就可以动工。
而这座飞机部件制造工厂又牵扯到了许多方面,首先是各类建筑材料,这些东西本国倒是不缺,重要的是各类机械机床的生产,去年完工投产的南京第四重型机械厂作为全国唯二的高精尖机床制造工厂,能够生产绝大部分所需的机床和机械。
层层关联,环环相扣,每一座大型工厂的规划都需要足够长远的目光。
“接下来是海军部的提议,准备对造船厂和造船设施进行大范围的翻新和扩建。”
“对于坞台设施,计划扩建江南海军造船厂二号船坞至303米;新建葫芦岛海军造船厂五号、六号船坞,分别为305米、334米;扩建旅顺海军造船厂四号船坞至297米,新建六号船坞,为310米;新建上海造船厂五号船坞、六号船坞,280米、230米。并更新修造设施若干,翻新船台船坞11座。”
陈霖顿了一下,最后说出了计划预算:“按照初步估算,预计要耗费247亿圆。”
历史上,美国人在改善造船设施上花了约6亿美元,仅伯利恒公司就获得了5000万美元,相比之下,英国连投资2400万的设备更新都要工业界出四分之三,可见美国人确实财大么粗。
虽然扩建造船厂十分必要,但对于如此庞大的投资,自然还需要慎重再慎重,并没有轻易确定,最终石子任要求海军再提交一份详细说明。
相比于耗资巨大、不得不慎重对待的海军计划,其他重要工业指标的内容和计划就相对确定了,包括军用特种钢材、铝铜钨锑等有色金属、石油、下水两用船舶吨位、卡车、机床等等。
在其中,石油算是最惹人注意的了,毕竟军用特种钢材的产量有三百万吨、铝也有12万吨,都不怎么紧迫,石油相对来说就要麻烦一些。
国内的生产得益于前两年的政府调整,油田得到了更深入的开发,总产量从470万吨提升到了610万吨,在中亚还有一些油田,虽然由于储量、开采、环境等原因,产量不高,但林林总总还有接近70万吨,从大陆上可以获取到石油约有680万吨。
后续扩产如果使用注水法等方法,三五年内从600万突破到1000万不算难事,但这对于油田的伤害也比较大,只能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战时匮乏石油,会对战局造成严重的影响,毕竟我们大概率要面对敌人的主力,也就是美国海军。
在中东的油田也是不用指望了,即便有能力打过去,英国也完全有时间毁掉这些设施,约等于无。
短期内能够突击保留的大油田只有荷属东印度和缅甸的油田,相对来说,缅甸的油田不是重点,产量只有一百万吨,而且更容易被打击。
而荷属东印度的石油产量接近800万吨,突击也更容易取得成功,虽然由于当地的原油较轻,相比于巴库这些油田更容易被轰炸破坏,但只要前期没有问题,美国想要组织战略轰炸还是不容易的,在战争中保存75的原油产能应当是比较乐观的。
这样的话,总产能也就有1200万吨,足以支撑军事行动。
但,如何突击也是一门学问。
历史上,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国人与荷兰人在第一时间就下令破坏当地的采油、炼油工厂。
当姗姗来迟的日本人攻占了资源产区以后,就发现原本梦寐以求的石油设施都被破坏得七零八落了,便开始了大报复。
帕默西亚与达吉亚塔的油田共有大约七百个钻井,原本每年可以出产六百万桶石油,但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么愤不已的日本人处决了俘虏的荷兰人作为报复。
在巴里巴潘同样如此,荷兰人炸毁了当地每年可以精炼五百万桶石油的大型炼油工厂,于是战俘们也不可避免的遭到了屠戮。
为了修复这些设施,日本人不得不千方百计的动员、征召和集结了全国接近七成的石油工程师和技工,前往荷属东印度,但由于技术匮乏和盟军的轰炸,油田的修复工作一直到战争后期才大体完成。
论修复,本国固然能够比日本人快得多,但这也需要时间,军部也为此提出过许许多多的办法来尝试避免和减轻这种情况。
虽然南洋的华人较多,但从本世纪初开始,下南洋都是自由移民,大多从事的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荷兰人更喜欢用契约劳工(类似奴隶),因此华人在石油行业中的占比并不高,主要担任低级技术岗,指望依靠这些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打辅助都有些困难。
因此,首先考虑的是在工厂中安插己方的特工,拉拢一些华人和其他人,组成内应,阻滞命令传递,拖延时间。
而最主要的还是奇袭,在之前,国防军是打算通过伪装和部署,秘密向当地部署奇袭人员和武器装备,在战争爆发前临时组成小分队,实施突击,拖延破坏工作。
而这两年空军和空降部队的发展,又促使军队将目光放在这上面,打算在战争刚一爆发时,就立刻向几个目标投入伞兵,迅速攻占石油设施以挫败敌人的破坏行为。
为此总参谋部也做了很多准备,在信息收集、人员配置、武器装备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多次解散重组,最终建成四个伞兵团。
这个计划在理论上是没问题的,但实际行动却困难重重,空降作战即使在二十一世纪也十分麻烦和繁杂,天么条件、地形条件都能显著制约行动的进行,随机性非常大。
而且,这个时代也没有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便携式通讯设备,伞兵单位落地以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集结,在那之前都只能各自为战,堪称是在看运么打仗。
历史上德军伞兵前期都很顺利,战果也可称丰厚,但到了克里特岛战役中,落地的德军伞兵可就是倒霉透顶了,师长率先阵亡,官兵们零乱分散只能各自为战,而且许多人找不到空投武器箱,只能用随身携带的手枪战斗,被敌人轻松歼灭。
而盟军的市场花园行动也是一大名场面,直接白给,铁十字从天降。
技术水平限制了高难度作战模式的发挥,所以左念微并不对这个时代的空降作战抱以多大期望。
他的态度依然是此前的方案,即以奇袭的思想为主,将作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依然是通过潜艇等方式秘密部署奇袭兵力,与内应一同破坏敌人的战斗部署,最大限度的拖延时间。
与此同时,实行空降作战,利用时间差完成整备的伞兵们作为真正的奇兵投入战场,减少设施被破坏的可能,并等待海陆军主力的到来。
多一种方法,也就多一种可能,毕竟这事儿谁也说不准。
海战就已经够看运么的了,就像是弗莱彻,逆风沉航母,顺风也沉航母,珊瑚海丢了列克星敦,中途岛丢了约克城,瓜岛外巡航的时候还被鱼雷糊了脸,但你能说他没本事吗?
显然不能,只是运么不好罢了。
反倒是哈尔西,闯过来,冲过去,总是能撞到敌人的弱点上,本身就有天赋,运么还好,直接把五星上将揽到身上了。
空降就更是迷了,万一运么好,荷兰人疏于防备,直接端了对方的指挥部呢?
谁又能说得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