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还是得推测了。”
陆军部长章士衡看着全线飘红,处处都像是主攻的地图,揉了揉眉心:“欧战那会儿的施里芬计划肯定是行不通,荷比两国突破就会在河边撞上英法主力,就又成拉锯战了。”
难搞哦。
针对德法战略的讨论又不免落入了窠臼。
“那怎么办?总不能是强攻马奇诺防线吧?这也太冒险了。”一名参谋看着地图,也是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如果不打马奇诺,就得去阿登森林,这里最多也就通行些步兵和骑兵,没法带大炮,出森林以后当面可就是色当要塞,这怎么啃?”
对于陆军将领们的讨论,左念微只是旁观,并没有参与,他打算看看他们的战术水平和思想,够不够开阔。
“就这么看来,那还是得要打一段时间的僵持。”
“但肯定也不会太久,装甲单位的突破能力很好,但法国和英国都不大会用,法国人的武器装备也比较陈旧,恐怕低地打不成什么样子。我认为突破的概率还是很高的。”
“不过,如今德国人不必向东线分出多少兵力,可以全力对付西线,还能够从俄国弄来资源,不至于陷入欧战时的窘境,双方力量悬殊,虽然说要躲着点英国人的海军和空军,多半要僵持一会儿,也不会太久,终究是要靠陆军打下来的。”
“不过,不论怎么打,德国人肯定清楚,战略目标是要把法国人和英国人彻底打倒,战术不行也得行。”
国防军的将领们显然不认为现在与一战时期等同,但对于也依然认为可能出现一定时间的僵持。
“如果这么干,你们觉得怎么样?”一名年轻参谋在观察了许久之后,伸手指了指地图,大声道,“德军向阿登森林部署装甲部队,快速突进,成功完成突破。”
“这怎么可能?”在场的众人基本都笑了起来。
“怎么个突破法?”左念微听着他的话,被勾起兴趣,问道。
见左念微开口,众人立马不笑了,而是看着身后的年轻人,虽然被一群大佬盯着,但那人倒是没有什么胆怯,而是很自然的走到中间,指着地图。
“战车的地形适应能力很好,阿登这个地方我之前在法国交换时看过,德军的战车想要通过林间小径完全可以,只是行进速度会低很多,但相对来说依然可以实现快速突破。”
“然后呢,你要怎么应对河对岸的法军和坚固的要塞?”
“前提是德军愿意提供足够的装甲单位,在低地和马奇诺防线两处的策应下,组织一支重兵集团穿过阿登森林,然后分出少数兵力牵制法国人的第九兵团,他们并非是精锐,而主力则从色当等分多点渡河。”
“接下来,由空军提供空中支援,持续压制法军的炮兵和机枪,为装甲单位渡河创造条件,建立少数桥头堡后,继续掩护大部队登陆,随后与空军协同,突破色当。”
“往后无险可守,战略纵深也不多,无论是向西北、向南、向西都可以。”
“不错的策略,但你在赌。”左念微听完,心中感叹的同时,也没有立即表示肯定,而是继续问道,“连续的火力压制意味着单次机群的薄弱,如果英法空军反应迅速,那么空中支援大概率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你怎么保障渡河部队的安全?”
“此外,通过这种方式渡河建立的桥头堡必然是不稳固的,你又怎么保证到了晚上他们不会被推下去?”左念微手指着地图上的标记,“法国依然有机动单位,尽管质量有所不如,但依然有能力阻碍德军行动。”
左念微所摆出来的两个问题正是这场传奇飙车大赛的核心问题,没有空地一体,就无法渡河,不能应对防线,飙车则无从谈起。
“不过,我们可以先把空军的问题放到一边,你先说说第二个问题。”看着陷入沉思的青年,左念微微笑着略过了空地一体的问题,毕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是转向陆军的问题,也就是装甲集群突破这个概念。
从战术体系的角度出发,从来都没有什么闪电战,它本身是一个后人构想的概念,是近地支援战术体系和法国战役中装甲单位的表现所捏合的结果。
“攻坚是装甲单位的弱项,想要充分发挥作用,需要组建完全机动单位,保障空军的支援,完全机动单位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突破,从而执行穿插战术,进行多面打击。”青年参谋抬头看着左念微,“我认为目前的战车兵还不够快,尤其是配置在军队中的步兵还不够快,我相信您能理解我的意思。”
国防军的装甲师是左念微亲手配置的,绝对称得上优秀,因此对方显然相信左念微的眼光。
“不错,但德国人也同样不够快,它不可能在明天就变得很快,你又要怎么办?”
“那我不要步兵了。”对方沉思了一下,突然道,“在装甲战爆发前,选定地方薄弱点,针对薄弱点进行穿插和突击,在迫不得已时可以抛弃非机动步兵进行短程突刺。”
“但这样的短程突刺必须保障己方的信息、后勤、支援和进攻能力都处于较高水平,保证在战斗中能够随时脱身,随时有人支援。”
“有一些道理,但战术的局限性太大,太冒险,实战中步兵与坦克基本不可能能脱节,你所说的局面这显然需要扩展到整个战略方面来考虑。”
左念微点了点头,这家伙胆子确实大,但战场上可不像现在这样的简单,不光对敌人不了解,对自己人也不了解。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着容易,但不了解友军的情况简直太常见了,仗一开打,鬼知道你到哪里去了,能做到了解友军的将军就足以青史留名了。
而古德里安的传奇飙车赛,背后是曼施坦因为各位一线指挥官配置的充足兵力,保障局部总有冗余兵力,否则哪那么容易发挥主观能动性。
“料敌从宽,随机应变。”左念微终止了这一次讨论,看向那个还在思考的青年军官,接着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报告,苏志珍!”听到左念微的话,苏志珍似乎是被吓了一跳,立即站了起来,应道。
“挺好,针对德军接下来的装甲兵行动,多思考思考,过段时间给我一份报告。”左念微略带赞许的看了他一眼,拍了拍对方的肩膀。
随后,左念微转向众人接着分析法国战役后可能出现的局势变化。
由于这场战争太具有开创性了,所以在场的所有人都无法保证过程会是什么样子,因此只能用最简单的枚举法来逐一列举。
首先是法国战役进入僵持,将军们的共识是基本不可能超过一年,在一年内,应足够美国和英国做好战争准备,而英美显然会将兵力投入伊比利亚半岛、中东和俄国。
具体的分配并不清晰,但可以确定的是,考虑到运输的困难,投入俄国的兵力应当是比较有限的,而德国应当可以投入较多兵力,在短期内结束俄国战斗,最长不会超过一年。
伊比利亚半岛和中东关系着地中海的出入口,应当是英美两国用兵的着力点。
考虑到伊比利亚半岛的地形,大兵团和装甲集群的作战可能性较低,英美两国很有可能在此处打出僵持战,中东的情况应当会更好,因为德国在地中海缺乏海军力量。
接下来,德国应当会将相当力量投入海军发展,争夺在大西洋的制海权,并谋求登陆英国的机会。
而本国要应对的主要是西方和北方,西伯利亚的广袤荒原对于中国来说自然是唾手可得,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防军有兴趣向这里动兵。
这意味着大量的资源浪费,西伯利亚的情况还不如中亚,对于这种地方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实施“民族自决”。
土地的价值有高低优劣,西伯利亚显然就是比较次的那一档,有资源,但只能干瞪眼,不仅仅是开采成本高昂,更重要的是没有人愿意去,必须分出大量的利润用于维持人员。
相比之下,如今的澳大利亚就要好得多,气候适宜,人口较少,最重要的是处于殖民体系下,不是一个完整的民族国家,这与后世的澳大利亚是不一样的。
这也就是所谓的师出有名,大到国家治理,一个政权或组织想争取更多的民心民意,就要符合公众的道德审美,这样才能适应存活下来。
当然,西伯利亚和中亚也是有“名”,这相当于割地,如果俄国愿意卖,倒是可以考虑买下来,前提是不会被祸水东引之类的,但强占就属于亏本行当了,统治成本会迅速上升
至于扶持傀儡国的弊端,自然也是有的,那就是不能够如指臂使,一定会有小心思。
选择的优劣需要自行分辨衡量。
与此同时,在德法边境一个名叫基尔克尔的小镇上,一名战地记者从火车上下来。
“哦,上帝,这是什么?”一座钢铁制成的庞然大物赫然出现在人们眼前,前来取景的战地记者满眼震惊。
“普特先生,这跟上帝没什么关系,而是前方与后方所有的同志们的不懈努力。”一名德军少校微笑着看向面前的庞然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