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标准船运量”是海军用于计量部队、物资在运输时需要占用的运力的特殊单位。
各种船只的载货量和载员数根据其船体设计差异也有所不同,一般会以修正系数来解决。
至于说双方的争论也很简单,小有小的好处,大有大的好处,陆战旅的编制设计是单向侧重于抢滩登陆和坚守登陆场,并未考虑要向纵深挺进、持续作战。 按传统观念来看,后者应该是陆军的任务。
虽然也有人认为应该将陆战队建设成更为均衡、全能的部队,同样能够独立遂行纵深攻击的任务。
但这就要涉及到影响力与权利之争了,这是在所难免的,比如艾森豪威尔那句著名的口嗨,“如果有什么能对战局产生帮助的,那么我只能想到枪毙金(美国海军总司令)”,亦或者金对弗莱彻的那句话“即使穿越159°线(麦大帅负责的战区),你也决不能将指挥权交给麦克阿瑟”。
战场的影响力和指挥权的争夺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不可避免,只是美国人的争端止步于理论阶段,一旦策略制定,海陆双方在大体上都不会做出明显的出格行为,而日本的海陆斗争贯彻始终,坚持不懈,不把对方打倒誓不罢休。
军事是军事,政治是政治。
当然,这些跟政府没啥关系,因此众人只是简单的协调了一下,随后就跳到了下一个问题。
日本的战后部分,如何镇压日本列岛的起义是军方的事情,政府所需要的是考虑如何化解日本的抵触情绪,以及最大程度的控制日本,使之成为本国的助力。
而且,日本本身的利益也是一个问题,日本没油水,但要吃饭的嘴可不这么想,之前跟英法签订条约已经让他们很不满意了,日本本来就穷,所剩无几的资产还被英法两国卷走了大半,那他们吃什么呢?
这些人固然掀不起大浪来,但整天念叨也是挺烦人的,再者,这又是未来的抢英国人的一次预演,如何分配很大程度上要影响到后面下南洋之类的。
帝国主义的战争怎么来的? 不就是这么来的?
你多吃一口,我就少吃一口,做大蛋糕那多累啊,能抢到手不更好办?
内阁会议很快便结束了,接着就是军部各方递交报告,军队开始动了起来。
虽然国防军有一百八九十万的陆军,但平常动的真的很少,否则也不至于一年才消耗五十几万吨石油。
第一个收到调令的自然就是刚刚扩编完成的的陆战一旅,军部一纸调令,近万号人便匆匆登上了火车,先至上海,然后登船开赴库页岛。
而第十三师就要好一点了,编成地和驻地分别在沈阳和海参崴的他们行动起来就要方便多了,直接登船上岛。
除了这两支单位,其他人也都陆陆续续接到了命令。
10月13日,第17、23、25步兵师与陆战二旅往连云港,编作东征第一军,设立东征第一兵团司令部,将要负担第一轮战斗任务,登陆东京,负责中部、东北和关东地方的战斗,这里是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势力范围,也是抵抗的核心区域。
11月7日,第19、21、28师往朝鲜,编作东征第二军,负责中国、九州、四国和北海道地方的交接,这里基本是本国的势力范围,第二军负责整训当地武装,完毕之后北上北海道。
而后续两个军则分别在12月和次年组建,负责接替第一兵团遂行镇反任务。 十月十二日,晨。
本国极东一隅的库页岛天亮的最早,火红的太阳跃出地平线,海面上顿时发出万丈金光。
昨夜刚刚下船,又立马上了火车的陆战一旅官兵们正盖着毯子,坐在座椅上打瞌睡。
呜呜呜——
军列进站时的汽笛声吵醒了搭载的官兵们,连日的海上颠簸,又兼着几个小时的火车,自然是相当的难受。
“报告,本部已至复远城。”
从乾隆时期开始,清朝就已经失去了库页岛的控制能力,连羁縻和贡纳也无法做到,而乾隆对于这里也没什么概念,从十八世纪后期,也就是乾隆后期开始,虽然地图上仍归中国,但实际上是日本人和俄国人在此争夺(日本也不太热衷,主要还是俄国人)。
而当地的地名自然也早已逸散,货不对版,且十分拗口,不便记忆,因此中俄战争光复库页岛后,对于当地城镇进行了重命名,俄国人设于此地的首府南哈萨林斯克就被改名为复远。
“各部卸车,备好早饭,集结完毕再开饭。”
“得令。” 库页岛毕竟是边陲之地,复远城的火车站也远不能与内地相比,相对要简陋的多,要不是岛上还有一片油田,一些重型装备需要走这里中转运输,只怕火车站的物资调运能力会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