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哄一下没关系。比如说哄两三岁的孩子,说你别哭,我等一下给你买糖吃。但孩子哄好不哭了,糖却不知去了哪里。孩子小也许忘了,也许记得,却不信你了。
古时候有个曾子杀猪的故事,曾子要去赶集,孩子哭着要跟去。但集市离家比较远,孩子小,带着去很不方便。于是孩子妈妈就说:“你别去了,爸爸很快就回来的,等爸爸回来后给你杀猪炒肉吃,你不是很喜欢吃肉吗?”
孩子听了妈妈的话,孩子果真不哭,也不跟去了。
后来妈妈回到家,看到曾子正在磨刀要杀猪。说:“我这是哄孩子的话,猪要到过年时再杀的,你还当真了呢?”
曾子说:“父母不能失信于孩子,如果说话不算数,以后孩子就永远不会相信大人说的话了。”
曾子觉得,得到孩子的信任比一头猪更重要,于是就把猪杀了,炒肉给孩子吃。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向曾子学习,不能哄骗孩子,达不到的不轻易承诺,但既然承诺了就要做到,不能失信于孩子。
所以,不管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还是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傅家人从不轻许承诺,但只要他们答应的事,一定会做到。
因为他们知道,信守承诺的重要性。
首先,从社会层面上讲:
第一,信守承诺会维护社会秩序:诚信是社会安定的道德基础,当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能做到诚实守信时,社会秩序会更加稳定、和谐。比如,在商业交易中,买卖双方都遵守诚信原则,按时履约、按质交付,就能减少纠纷和矛盾的产生,保障市场的正常运转。
第二,信守承诺会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领域,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诚信交易,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促进市场的繁荣。相反,欺诈、违约等不诚信行为会破坏市场秩序,阻碍经济发展。
其次,从个人层面上讲:
第一,信守承诺是立足社会的基础: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是个人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更多机会。例如,在求职过程中,雇主通常更倾向于录用诚实守信的员工,因为他们更可靠、更值得托付工作任务。
第二,信守承诺会塑造良好品德:秉持诚实守信的原则行事,有助于个人培养自律、责任感等其他优秀品德。它能让人在面对各种诱惑和选择时,坚守道德底线,做出正确的行为。
同时,从国家层面上讲:
第一,信守承诺会提升国家形象:一个国家的公民普遍具有诚实守信的品质,会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其他国家更愿意与诚信的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合作。
第二,信守承诺会推动国家治理: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诚实守信,对于国家治理至关重要。政府诚信施政,能够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促进各项政策的有效落实,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古语说:“诺不轻信,故人不负我;诺不轻许,故我不负人。”当想要做一件事,即使自己对这件事很有把握,也不要在做成之前说出来。
唐代李白有诗云:一诺许他人, 千金双错刀,意思是说,答应别人的事情,就如同千金般贵重,自己承诺过他人的话,要排除万难,努力兑现。如果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不该对他人轻许诺言。
法国心理学家皮埃尔认为,愉快交谈是人际关系的第一重升华,承诺是人际关系的第二重升华,兑现诺言是人际关系的第三重升华。由此可见,承诺是影响人际关系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关系个人口碑的重要因素,绝不能随意对待。
“言行一致”不仅要求我们说到做到,还需要我们警醒:不能做到的事,一定不要先说出来。过度的承诺会严重破坏自身在外界树立的良好形象。承诺的核心主要在于是否真的将别人的需求放在心上,是否真的帮助了别人。
傅亦瑶觉得,自己代表了社会,更代表不了国家,但是她必须做好自己。她要给自己的侄子、孩子做好榜样。她要在合作伙伴面前证明自己可以并值得信任。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古代圣贤极为重视诚信这一美德,要求人们忠实践行。信者,人言也;诚者,言成也。其实,诚信在于心、在于行而不在于言,即便是没有说出来的承诺,也要主动遵守。有几位古人可谓是“信在于心”的榜样,值得今人思考与借鉴。
诚信具有强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的源头,在于内心的坚守。这种力量能让人不依赖于外在督促而自觉守信,自觉追求一个洁净向善的自己。
信的前提是诚,没有诚实何谈信用?晏殊作为“神童”,14岁时便与全国各地荐举的上千名考生一起参加殿试,在考试中,晏殊发现题目是自己之前做过的,这本来会使他占据先机,取得他人未有的优势。但他没有“押中”的喜悦,而是坦诚地向宋真宗表明,“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晏殊的真诚受到了宋真宗的嘉许。后来,宋真宗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遂授以教授太子读书之要职,晏殊却如实说自己并不是不想去宴游,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宋真宗更加欣赏他的诚实。
一个人以诚信作为坚定信奉的道义准则,不会因利益而有所动摇,也不会因困难而放弃。东汉的朱晖在太学就读期间,与同乡张堪相识,张堪此时已是朝廷重臣,虽然与朱晖初次见面,却宛若故人、相谈甚欢。张堪对朱晖十分欣赏,两人说到动情处,张堪握住朱晖手臂道,我若去世,愿将身家与妻儿托付于你。朱晖对这种生死之交心中感动,却不敢立即在口头上轻易答应。此后,两人再也没有见面。谁料想,张堪不幸病逝,其家人陷入困顿之中,此时朱晖闻讯赶来,向张堪的妻儿伸出援助之手,年复一年地给予资助、关心。朱晖的儿子颇觉奇怪,问父亲与张堪为何有如此深交?又是何时许下诺言?朱晖感慨道:“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对于朱晖而言,知己相托,应允在心。正因为其守信,才成就了一段“情同朱张”的佳话。
重信之人,讲求实事求是,不欺人是为了不欺己。东汉大臣第五伦质朴、敦厚,注重诚信,堪称“老实人”,史籍称他“在位以贞白称”。一次,有人问第五伦:“你素来奉公尽节,难道不曾有过一点私心吗?”第五伦坦荡剖析自己,先前有人要送他一匹千里马,他虽未接受,但每次举荐官员时,心里都会想起这匹千里马,只能克制自己不做徇私之事。还有他哥哥的儿子生病,他一夜看望好多次,回来后便能安然入睡,而自己的儿子生病,纵然未去看望,却整夜难眠。第五轮承认,这两件事都是私心在作祟啊!第五伦事无不可对人言,其心光明磊落,又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自然不会做出失信之事。
心中许下的承诺要信守,这是对自己的交代,并不需要他人监督,一念即成,必定践之。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要访问晋国,途经徐国时,徐国国君对季札佩戴的宝剑喜爱不已,虽然未说什么,但神色却显示出想要的意思。季札因出访任务需要,并没有将宝剑献上,只是心底想着等完成使命后再将宝剑相赠。未承想,等出使回来时,徐君已经去世。季札将宝剑摘下要送给徐君之子,但因徐君并未开口要过,徐君之子也坚决不要。于是,季札就来到徐君墓前,将宝剑挂于树枝之上转身离去。随从对季札这种行为感到不解,季札坦然道:“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虽未有言语承诺,但当时已在心中答应徐君,岂能因生死变化而转移我的心呢?徐国百姓闻之歌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季札挂剑既是重信守信,也是遵循内心的自然流露。
所以,傅亦瑶不轻易许诺,一旦承诺就必然做到。
不过,她现在的精力有限,对电玩城里的吵闹声也不是很适应,所以就像之前商量好的那样,傅亦瑶一个人坐在扶梯口那里的按摩椅那里等着他们。
两个小朋友也是很懂事的,并没有完全沉迷于游戏里面,玩了一会儿就招呼着米巨磊回家。
米巨磊看着两个小朋友懂事的样子,心里更加确定了一件事,那就是以后一定要离傅家近一点。
怪不得孟母要三迁呢!
作为家长,我们要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资源的选择:在古代,学校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集中地,孟母迁至学校附近,让孟子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学习氛围。如今,教育资源的形式更加多样,包括优质的学校、丰富的图书资料、先进的教育技术等。家长应尽力为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为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作为家长,要知道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像故事中,孟子居住在墓地旁时,就模仿大人办理丧事;在市集旁时,又学起商人做生意。可见,周围的环境和人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价值观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中,如果孩子长期处于积极向上、充满学习氛围的环境中,更有可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反之,若处于不良环境,可能沾染一些不好的习性。
良好的环境有助于成长和发展:孟母最终将家迁至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表明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人文环境,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多的积极因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作为父母,要知道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不能完全被环境左右:虽然环境对人影响巨大,但孟子最终能成为伟大的思想家,也离不开他自身的努力和天赋。这提醒我们,在重视环境的同时,也要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判断力和学习能力,不能完全依赖环境,而是要学会主动地选择和适应环境,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各种环境中不断提升自己。
最重要的是,家长要知道,自己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孟母为了孟子的教育,不惜三次搬家,精心选择居住环境,体现了她对孩子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用心良苦: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为孩子创造的成长环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轨迹。现代社会中,家长也应关注孩子所处的环境,包括家庭氛围、学校环境、社交圈子等,积极为孩子营造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环境。
孟母能够根据孟子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果断采取行动:这启示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敏锐地察觉到孩子受到的环境影响,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和环境选择,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爱不单单是陪伴,还有随时随地的正确改变。
对孩子信守承诺,引导孩子往正确的路上行走,都是父母应该做的事情。爱,不是你给了经济陪伴,就不需要精神上的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