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网络文学的发展主要侧重于商业方面,特别是在近几年ip热潮的推动下,网络文学的价值更是水涨船高,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涌入这个行业。
但商业价值的高低并不能直接等同于作品的艺术价值。
就像我们不能仅凭票房成绩来评判电影的好坏一样,我们也不能仅凭网络文学的点击量和阅读量来评价其质量。
从整体上看,现在的网络文学相较于2000年代初还是有所衰退的。
首先,网络文学的体裁变得严重狭窄。
在网络文学发展的初期,散文、诗歌、短篇小说以及各种实验文体层出不穷,诞生了许多富有创意的作品。
但现在,一提到网络文学,大家几乎都会默认是那些百万字起步、日更五六千字的超长篇章回体网络连载小说。
这种体裁的萎缩无疑会限制文学的全面发展。
文学理论告诉我们,文体是文学的基础之一,不同的文体能够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
而现在网络文学的体裁过于单一,导致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缺乏创新和多样性。
其次,网络文学的平台呈现出了垄断的趋势,缺乏了以前的多元化。
这进一步限制了网络文学在题材等方面的探索空间。
在网络文学发展的初期,有很多不同的平台为作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这些平台在题材、风格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但现在,像付费老大起飞网阅读平台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他平台则逐渐消失或式微。
这种垄断趋势导致网络文学在题材和风格上缺乏创新和多样性,作品的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
最后,商业逻辑成为了网络文学创作的主导。
在商业化的运作下,很多作者为了追求点击量和阅读量而迎合读者的喜好和口味,导致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缺乏深度和内涵。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当代通俗小说,其市场化的运行逻辑本身就是为了挣钱。
这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对于一些作者来说,如果他们沉溺于“只要读者喜欢看,我的东西就有价值”或者“只要看的人多,我写的东西价值就高”的判断标准的话,那么他们就没有资格去批评那些在免费平台上备受欢迎的所谓“小白文”。
因为那也是市场的需求,是市场多元化的一种体现。
有些人可能会说,“免费模式无法长久”或者“免费模式会彻底破坏网文生态”。
但这种说法完全是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去解释文学创作,这恰恰说明了这些作者已经被商业化的网络文学逻辑所洗脑。
如果我们真的认为商业模式的成熟度会决定创作水平的话,那么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商业化程度并不高的80、90年代,中国文艺领域的创作水平却远高于当下。
在这个讨论中,我们始终要强调的一点是:商业逻辑和作品的水准是两回事。
我们不能仅凭商业价值来评判作品的质量。
就像我们不能仅凭票房成绩来评判电影的好坏一样。
如果我们只看重商业成功的话,那么很多在艺术上并不出色的作品也可能会被视为佳作。
这显然是不符合我们对文艺作品的审美期待的。
事实上,在文艺领域,后人不一定比前人强,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马克思在评论古希腊戏剧时也曾说过,当代欧洲的生产力远胜于古希腊时期,但在艺术水平上却仍然难以超越古希腊。
在我国文艺理论教科书里,这叫“物质与精神发展的不平衡性”。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在文艺领域后人一定比前人强,这本身就是对文艺创作规律的一种误解。
高传龙看完帖子,陷入了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