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风脑子坏了?怎么会卡莫棋风?让林昭明上呢?”
郑夜的别墅里,郑夜跟徐天问又混在了一起,两人也很快得到了今天杨云风跟周斌阳谈话的结果,郑夜在得到这个结果后,更是满脸不可置信的开口。
显然以他的智商,还看不清楚这个安排背后的深意。
在他看来,杨云风这个时候,应该做的是坐山观虎斗,等着他们跟陈望厮杀,最后出来捡便宜,最不该的就是让陈望的人上,从而加强陈望的势力。
“呵呵,郑少,这个安排可不错啊!”
听见郑夜的话,徐天问也是嫌弃的,看了郑夜一眼,有些不明白,就这智商,郑家也敢安排出来溜达,也不怕被人算计,连累整个郑家!
“哦,徐少知道?”
“他想示好陈望!”
看着如此明显的安排,郑夜还是疑惑,徐天问也只能开口解释。
“他们两个前面斗成那个样子,现在他示好陈望有什么用?陈望也不能相信他。”
听见徐天问的解释,郑夜立即说出了自己的疑惑。
显然他是把自己代入到了杨云风处境,在他看来前面陈望几乎打脸的行为,要是放在他的身上,那就是不可原谅的仇敌,别说示好,有机会一定要将陈望扒皮才能消心头之恨。
“他要是这点胸襟都没有,也不会走到今天了!”
听见郑夜如同孩子般的话语,徐天问都要怀疑,自己是不是合作错人了。
陈望前面对杨云风做的事情严重吗?
在一定意义上,的确算严重,毕竟带着全市孤立,当众不给面子的打脸行为,要是杨云风跟郑夜一样的小心眼,对陈望肯定是恨之入骨。
可杨云风显然不是郑夜这类人。
别说杨云风,就算是他,在各方明显要对付陈望的时候,他也会做个好人。
毕竟陈望在明城的势力,可不是开玩笑的,就算是他,借助徐家的力量,都还要联合郑家,在省里几乎是强行通过提议,这才敢出手。
一旦他们动了,陈望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个时候杨云风出手,必定会得到陈望的好感。
陈望可是马上就要退了的人!
这其中的利益,自然是值得一次示好的,甚至在他看来,别说示好,杨云风后面还会力挺陈望到底,让陈望有个风光的结束!
“既然徐少知道他的算计,也应该知道,要是让他的计划成,以后明城可就没有我们戏唱了!”
郑夜听见徐天问的话,脸上立即闪出一丝害怕,随后就摆出一副以徐天问为主的模样,显然他在等徐天问后面的安排。
他可不相信,以徐天问的本事,猜出杨云风想法后会没有布局。
“呵呵,他的确有手段,但我也不是没有后手,这一次,我就让所有人知道,他并不是一枝独秀!”
徐天问听见这话的时候,脸上升起一股冷意。
杨云风的计划虽然好,要是事情按照这样发展,还真有可能握住明城,可他又岂会没有准备。
他为什么一定要陈望倒下?
其实按照陈望跟徐家的关系,说句不好听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人家这么多年,在明城也算是给徐家守城,徐家让人安享晚年,也是应有之意,让陈望彻底倒下,对他,对徐家的名声并不算好,会给人一种卸磨杀驴的感觉。
可他却顾不得这些。
就是因为杨云风来了明城!
而陈望又明显有了别的心思,为了不等到两人彻底同流合污,他必须要动,不但要动,还不能将陈望留给杨云风。
白正城就是他后续的杀招。
他就要等到,杨云风全力出手,彻底跟陈望站在一起,然后爆出陈望的事情。
到时候一旦陈望倒下,杨云风就算背景在通天,也要灰溜溜的滚出明城。
想到自己能够做到,让京都这一代不知道多少人畏惧的梦魇黯然失色,虽然还没有成功,但心中的激动已经开始!
这也不能怪徐天问不够沉稳,也唯有他们这些局中人才明白,杨云风的存在,对于各方的压力有多么的大。
可以这样说,他要是真的能够成功,京都的格局都有可能出现变化,他也将成为,他们这方力量最大的功臣,从此一飞冲天!
“徐少,你的手段远在我之上,后面的行动我就不问了,要是有什么需要配合,你直接明言,家里说了,杨家还是不要跟y省太近。”
面对徐天问的豪言,郑夜也是微微一愣,显然连他都没有想到,徐天问竟然会有这份雄心壮志,竟然怀着废掉杨云风的想法!
要知道就算狂妄的他,做梦都不敢想这些!
这也是他跟徐天问的不同之处,虽然嘴上他不愿意承认,但心中却知道,徐天问再怎么说都是厅局级,这个梦徐天问有做的资格,而他连做梦的资格都没有!
“这是郑伯伯的意思?”
徐天问听见郑夜的话,立即来了精神,目光紧紧的盯着郑夜询问。
“呵呵,除了大伯,这话怕是没有人敢说了!”
看见徐天问的样子,郑夜的脸上也多了一分自傲。
郑家固然有些没落,但也不是没有大人物。
他的大伯,虽然没有走仕途,但在京都的面子极大,以前就算是杨云风的老子见了,都要称呼一个二哥的存在。
当然说是以前,要是现在人家真的称呼,他大伯估计也不敢应!
毕竟人的身份,可是随着地位变化的!
“要是郑伯伯愿意支持,那自然是再好不过,找时间我一定要亲自登门拜访感谢。”
要是说,原本对自己计划还有些不放心,那么在听见郑夜话的那一刻,徐天问可谓信心十足。
郑家这位大伯,这些年虽然不显山不露水,可只要知道,当初杨家的杨富国,在来y省的时候,第一个拜访的就是这位,就能知道,在y省,这位的地位有多么的特殊。
郑夜听见徐天问的话,眼神中闪过一丝不屑,但口中还是表示了欢迎的态度。
“我一定向大伯转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