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武功苏氏也从此与太子绑在了一起,从此武功苏氏如何,太子说了算。
直到现在,武功苏氏的子弟鲜有在朝中为官的,倒是有很多人在各地支教。
只能说李唐这一朝的外戚,没有任何一个小辈子弟在朝中为官,外戚一脉薄弱得不像话。
苏亶拿起其中一卷,将书卷打开看着其中内容,道:“需要上百名夫子,将括地志的学识揉碎了,将学识分在一卷卷书中,还要由浅显易懂到精深,都需要时日。”
两人正说着,有学子来禀报道:“禀主事,太府寺的人来了。”
苏亶抚须道:“太府寺的人来做什么?”
“说是陛下旨意。”
苏亶又坐下来,见到了一个太府寺的官吏,来人是太府寺的少卿王九思。
王九思是朝中鲜有的年轻少卿,太府寺少卿。
尽管现在科举及第的年轻人不少,可能够位列少卿的年轻人,依旧不多。
王九思快步走到书库前,行礼道:“本是佳节,前来打扰,实在抱歉。”
对方行礼得体又恭敬,苏亶道:“听闻,你近来在写各地放牧的奏疏?”
王九思道:“正是,关乎人们吃肉的大事,陛下说会多给予下官方便,不过此番来之前下官也没有见到陛下,只是有内侍来传话,让下官过来一趟。”
苏亶算是明白了,今天这一前一后都是陛下安排的。
众人刚喝了一口酒水,却见弘文馆的主事孙处约也来了。
如此,文学馆,崇文馆,弘文馆,太府寺的人都到了。
最后,上官仪到了崇文馆,苏亶才明白了陛下的意图。
苏亶是这些人中地位最高的,自家的女儿是当今皇后。
而苏亶对上官仪也只能客客气气,只因上官仪是最早跟随陛下的人,于志宁,许敬宗,上官仪此三人就是当年重要的东宫班底。
当年的陛下还是太子,就是凭借此三人,一步步得到权力。
要说识人之明,是不是有当年的老太公高士廉在指点当年的太子,没多少人清楚。
苏亶觉得,以前的那些事甚至连自己的女儿都不清楚。
而陛下还是太子时,仅仅只是依靠这三人一步步走入中书省,不得不说那时的陛下,就有了十分独到的眼光。
如今想来,当年的这三人,现在都已在了朝中十分关键的位置。
据说现在的工部尚书徐孝德也是,传闻中徐孝德靠着给陛下送茶叶,送到了工部尚书的位置,也不知道这件事是真是假…
苏亶对上官仪客客气气,上官仪也是一脸的恭敬。
也在上官仪的话语中,在场的几人明白了陛下安排今日事宜,让这么多人齐聚崇文馆的真实原因,是陛下想要编写几套书,这几套书是给支教夫子所用的。
从孩子蒙学开始,一直到长大大致从六岁到十二三岁这个年纪,孩子们每年都需要换一套书,并且每套书都需要有进一步的学识。
重中之重是需要一个十分博学的人,涉及数术,经义,史书,礼教…以及诸多旁门。
上官仪道:“诸位不要觉得括地志编写成书只是开始,对陛下而言只是第一步。”
话语一顿,面对在场众人,上官仪又道:“往后还需要长安四大学馆与朝中各部通力联合,需要为此编写十数年,甚至数十年。”
王九思道:“下官得到内侍卫的传报,这才来的崇文馆,也不知道需要太府寺做何事?”
上官仪道:“王少卿这一年查问各地的畜牧颇有成效,学识需要编写入书中。”
苏亶道:“崇文馆的人手本就不够,看来要多做准备了。”
上官仪道:“朝中的秘书监也好,著作郎也罢,陛下还要设立新的官邸。”
苏勖神色了然,恐怕一个官邸还不够满足陛下的,还要再多建设几个。
苏勖道:“上官御史,此事听起来,恐怕没有数百上千人,办不成。”
上官仪道:“可一旦完成了,对以后来说是一劳永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