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目前来说,短期内并不会。当年韩信灭掉龙且二十万楚军,项羽十分恐慌,派遣使者劝韩信三分天下。
韩信之所以拒绝,是因为他自始至终把自己看做那个时代的‘士’,士为知己者死。
韩信心中,始终想让自己与刘邦的关系,成为君臣两相宜的千古美谈,就像商君与秦孝公那般,君如青山,我如松柏,生生世世,永不相负。
后来韩信被吕后灭掉三族,我相信如今重活一世的他,内心深处对高帝建立的汉王朝是十分痛恨的,所以他才会选择与张角合作。
而项羽和韩信并没有什么刻骨仇恨,他们只是立场不同以及对兵家的理念不同而已。
项羽最恨的有两个人,一是高帝,二是田荣,所以当初项羽面对他们时,都是选择亲征。
在我看来,至少在大汉王朝没有灭亡之前,项羽与韩信不会兵戎相见,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目标,灭亡刘邦所建立的大汉。
项羽、韩信都深知对方的能力,正所谓两虎相争,必定一死一伤,所以完全没必要在自己目标没有达成前,就拼个你死我活。”
邓禹颔首说道:“曹兄的想法与我差不多,我也认为他们目前的同盟还算比较牢靠,只要大汉没有灭亡之前,他们绝不会自相残杀。
再说向东扩张,江夏同庐江郡、豫章郡接壤,它们如今一个是张角的势力范围,一个是项羽的势力范围。
无论进攻哪方势力,我们都能打着剿灭反贼,收复郡县的旗号,这是大义名分,即使如今的朝廷,也是乐于见到我们出兵淮南或是江东。
项羽治下的豫章郡,因为江夏郡东南同豫章郡西北部接壤处皆是崇山峻岭,只有从下雉县出兵豫章郡北部重镇柴桑一条路可走。
所以项羽一定会重兵在此防守。
如果我们不管柴桑,而是直接南下经傅易山攻打历陵县,柴桑的守军就能断我们的归路,所以只要深入豫章郡,就必须攻下柴桑县,以解决后顾之忧。
当然我们要是能攻下庐江郡的寻阳县,就能直接向东渡过彭蠡泽(鄱阳湖),避开豫章的重镇柴桑,直插进入豫章郡的东部,那里防守比较薄弱。
不过,我们要出兵豫章郡,必须有个前提,霸王不在江东。
霸王正面作战能力之强,千载之下,无人能出其右,曹兄当年应该深有体会。
而如今他与孙膑一样,将战略重心放在了岭南地区,项羽麾下其他人面对孙膑皆没有胜算,只有项羽亲自前往,才有与孙膑的军队一战之力。
只要他被孙膑拖在了岭南地区,我们就能寻找机会出兵豫章。”
“邓贤弟此言深得我心,若没有压倒性的兵力优势,项王目前确实不是我们可以撼动的!”曹参想起当年巨鹿之战如同天神下凡的西楚霸王,以及彭城之战,形似鬼神的项羽,仍然心有余悸。
邓禹见到曹参言毕,继续说道:“江夏郡的东部与庐江郡的西部接壤处,同样都是崇山峻岭,唯一一条进攻路线,就是从蕲春县进攻寻阳县。
庐江郡的寻阳县对于我们来说是重中之重。
拿下寻阳县,既能北上攻打整个庐江郡,亦能向东渡过彭蠡泽,进入豫章郡的东部,还能一直沿着长江,顺流而下进入丹阳郡。
张角的优势在于,在他太平道的宣扬下,追随他的淮南与江东的百姓,已经从刚开始的数十万发展到了如今的百万之众。
他的劣势在于,对韩信的信任有限,如今来看除了韩信麾下的将士属于精锐,张角麾下的将士就算不是乌合之众,绝对也算不上强兵。
与进攻豫章郡相似,我们要进攻庐江郡,前提同样是韩信不在淮南。
韩信如今的目标乃是与袁术争夺汝南,袁术虽然并非明主,但我深知寇恂、耿弇的能力,即使他们的军事能力比不上韩信,也不会相差太大,一定能给韩信制造相当大的麻烦。
只要韩信深陷汝南的泥沼难以自拔,就是我们进攻庐江郡的好时机,只要我们拿下庐江郡的中部重镇皖城,即使韩信挥军南下,前来救援。
我们也能依据皖城的地理优势对抗韩信。
皖城位于长江下游,紧靠淮河入江口,东临皖水,北靠濡须水,周边群山环绕,形成了天然的防御屏障,使得敌人难以攻入。”
原本历史中的皖城,不过是淮南的一座默默无闻的小城,在历史上并没有什么名气,直到汉末三国时代,皖城的重要性才凸显了出来。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无论是先秦时代的楚国,还是秦汉时代,这里始终都是一个整体。
而到了汉末,天下大乱,诸侯各占州郡割据自治,皖城就渐渐变得重要起来。
第一个看中这里的是小霸王孙策,在他统一江东后,深知如果不能北上中原,困守在江东,只要北方的势力被整合,最终他们还是难逃覆灭的结局。
所以他看中了易守难攻的皖城,作为从江东北上淮南的据点。
皖城这一带包括运河在内,有多条河流,全部流入到皖城附近。
而这些河流非常适合通过水路从中原运输粮草,一旦占据了皖城,就等于控制住了整个淮南的命脉,中原也就难以通过水路运输粮草。
要知道走水路运输粮草的成本远远低于陆路。
不止从中原可以运送粮草,从荆州或是江东通过水路运送粮草到淮南地区皆要经过皖城。
这也是孙策最为看重皖城的原因。
其次,皖城还有一个非常理想的环境,气候适宜。
原本历史中,曹魏与东吴多次在皖城展开激战,双方有时候一打就是数年之久。
如此长时间的战争,合理的储备粮食,就是必不可少的战略规划。
然而南方湿热的气候,很容易让粮食发霉生虫,干旱的淮河以北,粮食又经常遭遇老鼠蚁虫的侵害。
唯有皖城这一带,清新宜人的气候条件,正好适合粮食的贮存,这也造成了曹魏与东吴谁先占据皖城,谁就占得了先机。
现在邓禹、曹参同样看中了如今这个时代还默默无闻的淮南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