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历史中,蒯氏兄弟不但是刘表麾下的首席谋士,更是他的合伙人,可以说没有荆襄豪族蒯氏与蔡氏的鼎力相助,单马入宜城的刘表几乎不可能如此迅速的掌控荆州大权,要知道这片土地远离中原,这数百年来,繁衍出了无数本地豪族。
即使后来得到荆襄豪族相助的刘表,仍然陷入到了荆州的内乱之中,特别是荆南四郡。
官渡之战时,作为袁绍盟友的刘表曾经得到袁绍的求援,希望他能进攻曹操的后方,当时曹操的主力大军全部北上与袁绍相持于官渡,虽然刘表麾下的谋臣武将大都不同意奇袭许昌,因为曹操代表的是朝廷。
你攻打许昌,不就是谋反吗?
但是刘表却并不这样想,皇帝早已经被曹操架空,他进攻许昌是解救皇帝,扶大厦于将倾。
将来大汉若是复兴,他也会成为汉室的中兴之臣,名垂千古,然而一个长沙的小人物却改变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这名小人物乃桓阶,出身长沙桓氏,早年当过郡守的功曹,孙坚担任长沙太守期间,举荐桓阶为孝廉,桓阶因此被朝廷相中,进入京城担任尚书郎一职。
后来父亲去世,桓阶返回家乡奔丧,正逢孙坚与刘表军激战后,战死。
因为孙坚的举荐之恩,桓阶便冒着生命危险前去拜见刘表,请求为孙坚送丧。
刘表被他的义气所感动,让他带走了孙坚的尸首、灵柩。
桓阶为父亲守孝完后,当时天下大乱,朝廷被李傕郭汜把持,桓阶于是留在本郡,为长沙太守张羡做事。
官渡之战爆发后,刘表原本力排众议想支援袁绍,得到消息的桓阶立刻劝说长沙太守张羡道:“举大事者不以仁义为本,就没有不失败的。齐桓公率领诸侯尊崇周天子,晋文公追杀叔带又收留周襄王皆是仁义之举。
如今袁本初依靠强横的实力,进攻中原,违背了仁义的道理。刘景升不但没有看出这个道理,反而助纣为虐,帮助袁绍进攻朝廷,这是自取灭亡啊!还望大人一定要深明大义,明辨是非,保全福运,远离灾祸,切不可与他们同流合污。”
张羡原本就因为刘表看不起他,而怨恨于对方,听了桓阶的劝谏,深以为然道:“刘表是朝廷任命的荆州牧,并且占据荆州最繁华的地区,带甲十余万,我只是一个小小的长沙太守,该当如何行事呢?”
桓阶信心十足的说道:“曹操现在的实力虽然不如袁绍,但是他仗义起兵,挽救朝廷的危亡,奉王命讨伐不服朝廷的诸侯,天下人谁敢不服,那就是乱臣贼子!现在我们应该联合荆州南部其余三郡,保住三江,等待曹操派遣大军前来。
那时候,只需要里应外合,则荆州不攻自破,我们也会成为大汉的功臣啊!”
长沙太守张羡于是联合荆南其余三郡,对抗刘表。
原本准备举荆州之力偷袭曹操的刘表,也因为荆南四郡的叛乱,不得不放弃进攻曹操,转而与张羡等人展开为期数年的战争。
而蒯氏兄弟始终坚持认为,应当支援曹操,反对袁绍,他们认为袁绍最终不会是曹操的对手。
蒯氏兄弟的观点简单明了:“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他们都极力拉拢于您。如果州牧大人保持中立,无论是谁取得最后的胜利,都将怨恨于您没有出兵相助。
您坐拥十万之众,兵力足以影响官渡之战,如果现在选择一方相助,他们获胜之后,必定善待州牧大人。
而曹操奉天下以令不臣,有大义在身,并且善能用兵,贤明杰出的人才大多都愿意归附他,其势定能击败袁绍。
袁绍连自己兄弟袁术都不能相容,如何容纳天下人?”
原本历史中,刘表在蒯氏兄弟的辅佐下,扫清境内宗贼与反对势力,与荆州世家大族关系良好,百姓心悦诚服。
又开经立学,爱民养士,从容自保。
对外远交袁绍,近结张绣,内纳刘备,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称雄于长江以南。
刘表在荆州割据近二十年,政局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农业、商业、手工业等,在这样的乱世之中都能正常发展,天下士人闻讯而投奔者数以千计。
曹操在占据荆州后,曾经写信给在许昌的荀彧,信中言道:“我不是因为得到荆州而高兴,而是因为得到蒯异度(蒯越)而高兴啊!”
不过,蒯氏兄弟的家族在荆州立足数百年,他们的基因中早已经刻进了先家族后国家的思想。
后来曹操举兵南下,在本地豪族蒯氏、蔡氏等人的联合建议下,刚刚接手荆州的刘表次子刘琮只能无奈投降。
这不只是他们一个家族而已,而是这个时代绝大多数家族的生存之道。
这也导致刘表在对外开疆拓土之时,非常困难。
因为无法统一自己内部的思想,荆襄豪族们认为开疆拓土不但让他们家族没有利益可捞,反而要他们提供钱、粮、私兵,损失远远大于收益。
后来江东的豪族们也是这样的情况。
东吴在三国之中,进攻垫底,防守天下第一,也同样源自江东地区豪族太多,他们对于北伐曹魏完全没有多大兴趣。
因为可以分得的利益微乎其微,反而损失更大。
而防守战时,因为领土的丢失关系到本地豪族的收入,他们自然会奋勇死战。
…………
“既然连异度(蒯越)、子柔(蒯良)都认为袁公路失去了在南阳郡豪族们的支持,如果我们现在起兵渡过汉水,是否会得到世家大族们的支持,从而攻下南阳郡?
据我所知,之前帮助袁术抵御我们荆州军的徐庶已经辞官而去。徐庶的离去,说明袁术不得人心,连自己的人才都留不住。”刘表眉头紧皱的问道。
“不可,袁术虽然失去了南阳本地豪族的支持,但是仍然拥兵十万之众。我们荆州好不容易太平没有多久,实在不宜出兵南阳。”蔡瑁义正言辞的说道。
“蔡德珪之言有理,袁术刚刚在汝南吃到败仗,现在我们进攻南阳,憋了一肚子火的袁术必定倾两郡之兵与我们大战,确实不是好时机。”黄祖同样挺身而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