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而久之,石鱼上的鱼鳞样子也都被摸得看不清了。
最后,石鱼甚至都变得“面目全非”。
到了80年代,“京西文旅集团”成立后,拨巨资对潭拓寺进行修缮,石鱼不得不进行复建。
而为了避免人们再次对其进行“上下其手”,石鱼的前面就挂上了一个牌子,直接告诉众人:“禁止摸鱼”。
除了石鱼。潭柘寺更加出名的“宝物”当属一口大锅。
它的直径之大,已经打破了无数人所见过的锅的记录。
单单是它的直径,就达到了三米,而它的深度直两米,这可是名副其实的一口“大锅”。
这口锅全身则是由青黄铜打造而成。
而这口锅的作用就是为僧人们进行熬粥,一天熬一次,就够僧人们一天食用了。
而每次刷锅,也是相当麻烦的,据说还得僧人们搭着梯子,才能将这项艰巨的任务完成。
而仅仅是大,已经让现场参观的李则凯感到十分震惊了,更让他感到神奇的是还有两点。
其一,这口锅漏沙不漏米。
刘敏说这是因为锅底有个凹槽,当水沸时,米自会漂浮,而沙子则沉到凹槽里。
这对于僧人们而言无疑是解决了大烦恼。
毕竟每次熬粥需要的米太多,洗米工作也是很麻烦的。
谁都不能保证能清洗得没有任何沙粒。
而这口锅还有第二个特点,那就是增水不增米。
原本定好的粥量,往往会因为突然到访增加的僧人们就会不足。
那么,这个时候直接加水即可,粥依然会保持粘稠度。
而在锅的旁边,还有被供奉起来的两条蛇,同样也是潭柘寺的“宝物”。
这依然和一个传闻有关。
相传,乾隆帝有一年兴师动众的前来潭拓寺进香。
当时,有两只青蛇也被吸引,它们当即就去拜见乾隆皇帝。
但这番唐突的行为却惹怒了乾隆皇帝。
被青蛇的样子惊吓到的乾隆直接下了一道口谕:供众志物。
听闻圣言的青蛇就真的让大家伙去食用,爬进了那口熬粥的大锅里。
不明所以的大家吃了粥,还夸今天的粥格外香呢!
等到粥见底,才发现锅底的蛇骨,才知道事情真相。
而僧人们随即为青蛇塑像,并供奉起来。
在乾隆年间,潭拓寺就已经达到了鼎盛。
因此,这里僧人特别的多。
这次,乾隆皇帝来到潭柘寺,为表敬意,专门带了不少铜钱,打算送给僧人们。
据说整整有两大筐,料想应该会剩下不少的。
毕竟一个和尚能领取的只有一枚而已。
然而,这场赏赐却从白昼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铜钱都快见底了,僧人们还在排队。
乾隆可是特别惊讶,询问起了方丈。
方丈只是声称寺庙内僧人无数,怕是皇帝带的铜钱不够分。
既然僧人如此多,那么就说明潭柘寺是相当大的,不然僧人们都无处下榻了。
更别说有来访者了,没有足够大的面积自然那是不行的。
而说到潭柘寺之大,单是房间就有999间半,数据可以说是相当惊人的了。
而也许有人对999间半中的“半”有所疑惑,实际上这代表的是9995的意思。
而它又引申出另一个意义,那就是九五之尊,这无疑代表帝王权威。
可见当朝皇帝对其还是很重视的,潭柘寺的地位可见一斑。
如今,潭拓寺已经成为了国家级的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和4a级旅游景点,并且正处于创建5a旅游景点的阶段。
在潭拓寺一年中有两件大事,一件是春赏玉兰花,另一件是秋赏银杏。
毗卢阁东侧屹立着两株高耸的“二乔玉兰”。
这两株玉兰高达十余米,树冠遮荫面积达20多平米,历经400余年风雨,依旧繁茂如初。
每逢3月底4月初,它们便迎来绚烂的花期,那时,满树繁花似锦,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欣赏。
值得一提的是,这“二乔玉兰”虽名为二乔,其原种却被称为“朱砂玉兰”。
正如古人所赞,“三春一绝京城景,白石阶旁紫玉兰”,这便是它最真实的写照。
刘之野的母亲邓茹最喜欢的就是玉兰,在刘院里就移植了来自潭拓寺里的几株百年历史的玉兰,视为珍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