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撤的决策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参战队员刚刚撤出不到一个小时,钟兴国他们潜伏的地域就遭到了敌军长达一个小时的炮击,并发射了数枚燃烧弹。
侦察大队领导和全连官兵都对钟兴国投以了敬佩的目光。
在面对复杂情况时,钟兴国没有被敌情变化所迷惑。
在危险关头,优秀的军事指挥员的价值得以体现。
钟兴国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决策,避免了一次可能发生的重大伤亡。
不过在战争中,不幸的牺牲总是无法避免的。
8月9日,钟兴国率领侦察分队进行了代号为“118”的伏击捕俘战斗。
他们深入敌后10公里,成功俘虏了2名敌军士兵。
但在回撤途中,三中队首任副中队长老董不幸触雷负伤,双腿遭到炸弹爆炸导致的严重伤害。
在这关键时刻,钟兴国冷静指挥着,一边组织止血和包扎受伤战友,一边指挥工兵战士埋设地雷,以封锁敌军的追击路径。
他深知时间的紧迫性,因此接应组必须尽快提高回撤速度,同时确保担架稳定,以减轻老董在崎岖山路上的痛苦。
经过长达四个小时的不懈努力,参战队员们精疲力竭,但最终成功将老董安全抬送到了安全地点,并紧急送往野战救护站。
遗憾的是由于失血严重,老董的脑部神经受到了严重损害。
经过18天的手术治疗,老董虽然重获意识,但已经失去了语言和行动能力,陷入了需要全面护理的植物状态。
后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救治,老董在后方医院的伤情逐渐恶化,最终不幸去世,年仅29岁。
钟兴国虽然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副中队长的牺牲仍然像沉重的负担一样压在他的心头,让他久久不能释怀。
也就是这一年12月,钟兴国被授予一级“侦察英雄”荣誉称号。
随后,他又在第二年获得了“卫国为民英雄”和“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有着钟兴国这样的优秀指挥官带领,第x特种侦查大队的全体官兵在轮战期间就表现的非常出色。
两山轮战期间,第x侦察大队出的战斗英雄就不少,李卫就是其中之一。
李卫刚是中原人,83年11月参军入伍,84年被安排到特种侦察大队当侦察兵。
这一年11月,特种侦察大队在17号界碑附近开设前指,李卫所在的三中队奉命到大湾一带实施大纵深渗透侦察。
l山地区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山岳丛林地特征。
这里山高坡陡,峰险谷深,原始森林茂密,竹木高大,茅草没人,藤葛交织,道路稀少,雾大潮湿,温差显著,毒虫出没;
而且敌我两军阵地犬牙交错,投入的兵力多,火力密度大,战区障碍多,雷场密布,给侦察兵们的侦察活动带来了不小麻烦。
而且此次侦察行动的区域是在“白眼狼”境内,越往南走,雾气越大。
空气中还弥漫着一股植物腐烂的味道,在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中深一脚浅一脚的前行,战士们每个人的身上还背着不同的装备。
不到2个小时的行军,战士们已经累得是大汗淋漓,汗水和迷彩服沾在一起,黏黏的感觉十分难受。
终于,在第三天拂晓,李卫所在的行动分队前出到大湾附近的一个村子,估计“白眼狼”人做梦都想不到,在他们附近居然潜伏着一队“兔子”侦察兵。
根据情报,这里有大约一个营的敌军驻守,但是根据实地侦察发现,这里的敌军顶多一个连。
为了进一步摸清情况,中队长钟兴国要求抵近侦察,对敌军的营房、哨所,兵力、火力等信息进行细致复核和详细补充,以便上报大队前指。
就在行动开始时,在通往我军潜伏区的村路上,突然出现一名“白眼狼”民兵。
只见这个民兵大概三十来岁,身穿破旧的敌军军装,左腿有点跛,走起路来一晃一晃的,身上还背着一把63式步枪,看模样像是一个退伍老兵,不时左右来回巡视。
突然之间,这名“白眼狼”民兵好像发现了什么,开始不停地用“方言”向村子里喊。
情况突然,如果不采取行动,侦查分队将十分被动;如果采取行动,万一判断有误,那么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谁也无法预料。
就在这紧要关头,只听得“噗”的一声,中队长钟兴国手中的微声冲锋枪响了,这名敌军民兵手捂胸口,挣扎着还想往回跑,结果没跑两步就倒那了。
村子里的“白眼狼”人听到刚才的叫声后,都开始慌张的往家跑,场坪上几个敌军被这突然的一弄有点慌张和不知所措,他们也在四处张望。
李卫当时身背火箭筒,为了能抓到俘虏,就要把敌军逼到离他们近一点的地方。
中队长钟兴国喊了一声:“火箭筒上”。
李卫快速瞄准敌军,负责给火箭筒装弹的战友迅速装弹上膛,只听“嘡”一声炮弹百发百中击中敌军营房。
负隅顽抗的敌军立即向火箭筒位置放枪,李卫的战友前胸负伤,之后他忍痛咬牙又给火箭筒装了一发,李卫马上将火箭弹打了出去,再次击中敌军营地。
此时,中队长钟兴国果断地大声呼叫:“孙新春,电台开机,你马上呼叫炮火支援”!一时间,现场枪声大作,村庄里的营房冒起了烟火。
战斗中,几个敌兵居然也想抓俘虏,他们谨慎地向李卫的位置偷摸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