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休整期间,三营的官兵们并没有闲着。
他们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更加严格的战术训练和心理疏导。
李营长亲自带领大家复盘之前的战斗,分析每一场遭遇战中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
他特别强调了战场上的心理素质,告诉战士们:“害怕是正常的,但我们必须学会与恐惧共存,甚至在恐惧中找到力量。”
为了帮助战士们更好地应对战场压力,三营还引入了心理辅导课程。
一名经验丰富的战地心里医生被邀请到营地,与官兵们进行一对一交流,帮助他们释放内心的压力。
医生教给大家一些简单的呼吸调节技巧,并鼓励他们在战斗间隙进行冥想,以保持冷静和专注。
与此同时,营地的氛围也在悄然变化。
官兵们开始更多地谈论家人、家乡和未来,这些话题让他们在紧张的战斗生活中找到了一丝慰藉。
一些战士甚至在营地角落种起了小菜园,每天浇水、除草,仿佛这些小小的植物成了他们与和平生活的唯一联系。
当三营再次踏上战场时,官兵们的眼神中少了些恐惧,多了些坚定。
他们知道,前方的路依然充满危险,但他们也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不容退缩。
正如营长所说:“我们害怕,但我们不会退却。因为我们是军人,我们的身后是家园。”
经过这些天的休整后,三营又要重返阵地了。
整个三营第一次上阵地时,干部战士的心情主要是紧张,重回阵地,害怕的心理占据了头脑的主导地位,因为有过经历才知后果。
但为了圆满完成作战任务,他们怀着“为国捐躯别无恋,留得英魂守山河”的信念,义无反顾地奔向了血与火的战场。
解开心结的刘小涛在几个月的轮战期间表现的越来越出色。
很快他就当上了侦查排长(副连级),侦查大队可是全师的精锐部队。
侦察大队作为全师的精锐部队,其成员个个都是百里挑一的尖兵,而刘小涛能够跻身其中,足以证明他的实力与潜力。
在侦察大队,刘小涛面对的每一项任务都充满挑战与危险。
从深入敌后获取情报,到在复杂地形中展开秘密行动,这些高风险的任务不仅考验着他的专业能力,更锤炼着他的胆识与智慧。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刘小涛不断突破自我,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侦察兵。
不久后,刘小涛和他的战友们迎来了一次重大行动。
这次行动不仅关系到战局的走向,更是对他们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师部确定的行动方案上报后,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廖总亲临驻防地大山后村,对侦查大队的行动方案给予了肯定,并作了一些补充意见。
同时,廖总还给所有出征人员作了战前动员,鼓励大家要沉着冷静,大胆深入,大胆渗透,不莽撞,不粗心,与敌斗智斗勇,关键时刻要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
吸取以前几个侦察大队的作战教训,并总结了过去的作战经验,特别制定了以下:“一个统一”,“两个不许”,“六个要带”的规定。
“一个统一”是:统一着装作战服,不许穿着迷彩服。
原因是,敌军认为迷彩服是我军侦察兵的标志性服饰,发现穿着这种服装的部队,必定是他们重点攻击的目标。
“两个不许”是:不许戴钢盔。在原始森林行军时,头盔容易反光和发出声响,接敌捕俘时,影响做动作。
不许戴手表,原因也是容易反光,同时不许带有文字的东西。
“六个要带”:要多带弹药,少带食品罐头。
原因是减轻负重,便于行军。给养物资由过去的携带七日份,改为携带两日份,不足部分由保障组予以补充。
对于是否带“四〇火”,大家有争论,最后连长决定还是带着好。
侦排组和捕俘组要集中使用79式轻型冲锋枪。
原因是方便携带,方便隐蔽使用。
给养物资主要携带:侦察兵专用食品,午餐肉罐头和橘子罐头。要携带能加热的两用水壶和固体燃料。
个人所配带的枪支,一律打开保险,不许子弹上膛。
这很好解释,是防止走火,遇有敌情时,能更好更快地先敌开火。
要尽量绑扎裹腿。
因为很多人不适应,最后没有作强制性规定。
但是必须要带急救包,以备不时之需。
行动前,刘小涛跟同志们都写了请战书,很多战士也写了血书。他们都精神饱满,群情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