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结束后,于国华因其出色的表现被授予“一级战斗功臣”和“二级战斗英雄”的称号。
战后的122团并未急于撤回,而是选择驻扎在了滇省石县这一战略要地。
此地距离硝烟弥漫的战场仅有280公里之遥,空气中依旧弥漫着紧张的气息,仿佛大战一触即发。
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于国华凭借出色的表现,赢得了部队上下的一致认可,成为了众人眼中的战斗英雄。
部队很快便对于国华进行了提拔,让他担任了排长的职务,肩负起新兵训练与战后恢复工作的重任。
然而,此时的于国华却面临着身体状况不佳的困境。
回想起在748高地和7号高地那惊心动魄的战斗,他多次身负重伤。
尤其是右腿的伤势尤为严重,一度让他的行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医生建议他休养三个月,于国华坚决拒绝了。
他选择留在部队,亲自参与新驻地的建设,石县地处山区,地势复杂,新营房的修建工作异常艰难。
于国华主动参与体力劳动,和战士们一起挖地基、搬运木材。
他的身体虽然不再像以前那样强健,但他的意志依然坚韧如钢。
还有烈士王鹏。
战争期间身受重伤的战士王鹏,在关键时刻救下了一名敌国女子,也正是他的这个举动,让他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那一刻。
之后,这名女子为报答王鹏的救命之恩,跋山涉水将他的遗骨送回了他的家乡。
那王鹏是怎么牺牲的呢,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救命啊,救命啊!”
有一天,在边境交界地带,一名叫阮文竹的白眼狼女子惊恐地大叫起来。
她脚下不敢有任何动作,就在不久前,她踩中了“白眼狼”士兵为对抗夏国军队而埋设的地雷。
阮文竹从小就生活在边界上,自她记事以来,她们一家人一直靠着夏国政府提供的救济食物生活。
当时“白眼狼”境内刚刚结束了战争,国内可以说是一片狼藉,就连百姓的衣食住行都难以保证。
在这种情况下,夏国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为他们提供救援物资的支持。
那时,阮文竹的母亲经常对她说:“我们吃的食物,都是夏国给我们的,你要记住这份恩情,永远心存感激。”
然而到了忘恩负义的“白眼狼”却开始频繁骚扰边境。
之后边境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阮文竹的丈夫也被抽调到了前线只留下阮文竹和儿子相依为命。
那天,阮文竹和平时一样背着自己一岁多的儿子,在凉山上去寻找食物。
路上她不敢有一丝大意,因为她知道,这座山上到处都是“白眼狼”军埋设的地雷。
因此短短的一段路,她走得格外小心,但即使如此,她还是踩到地雷了。
阮文竹知道自己必须保持静止,一旦动了,自己和儿子的性命都会遭到威胁。
在绝望中,她只能大声呼救,希望有人能听到前来救她。
“救命啊!救命啊!快来人啊!”
她的呼喊声惊醒了后背熟睡的儿子,也开始放声大哭了起来。
求救的声音在山间回荡,但似乎没有引起任何回应。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阮文竹的双腿已经麻木了,但她依旧死死地站在那里。
“不要乱动!千万不要动!”
就在这时,一个虚弱的声音从她身后传来。
阮文竹回头一看,便发现一个面色苍白,浑身是血的夏国士兵,正一瘸一拐地向她走来。
虽然阮文竹从小在边境长大,对夏国人并没有太多的敌意。
但现在正处于战争时期,所以见到眼前的夏国士兵,她的心中也难免有些害怕,担心那名士兵会趁机攻击自己。
可当她发现,那位士兵冒着生命危险,缓缓趴在地上拆除地雷时。
阮文竹心中的疑惑和不解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这位士兵深深的感激。
“多谢了!多谢了!”她连声道谢,泪水不由自主地从眼角滑落。
这名夏军战士全神贯注,不敢有丝毫分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