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看了战报,几位国公之中属梁国公最为功高。”
“不仅在倭国战场上率领先锋营游击策应,高丽之战更是急救陛下,拿下高丽王都。”
“可没想到,梁国公竟全然不在意册封王位,甚至还满脸欣喜。”
刘伯温语气猛地郑重冲蓝玉说道:“梁国公有此心性,将来必能成就千古之名!”
尽管知道刘伯温的夸赞有几分奉承的意思。
可是能从这老腐儒嘴里听到称赞他这个武将的话,此刻的蓝玉到底还是有些受用。
只不过!
就在几人相视而笑,以为解决封赏国公一事时。
蓝玉猛地想到先前詹徽的谋划,忙将此事原原本本告知给了李善长、刘伯温两人。
“两位,封赏国公之子这个法子恐怕也是行不通吧。”
“倘若陛下不愿给诸位国公封王,大可以接纳詹徽所言之法,让本将率先辞去朝廷封赏。”
“可本将先前告知陛下时,陛下却不认同。”
“后来詹徽觐见再言此法,陛下依旧不予接纳。”
“想来陛下是否果真有意给诸将封王?”
毕竟在蓝玉看来,封赏国公之子与他蓝玉率先辞封没有什么区别。
朱标既不同意他蓝玉辞封,想来多半也不会同意封赏国公之子。
也就在蓝玉说完,略微感到棘手之时。
却见李善长很是随意的笑着摆了摆手。
“梁国公有所不知,这两个法子虽结果相同,都是让几位国公谢绝封王。”
“然而这两个法子本质却有不同。”
“毕竟如今天下无论朝臣亦或百姓,皆知你梁国公乃是陛下信重之臣,若以你来谢绝王位太过拙劣。”
“而且你虽是功高,却也并非洪武二年封王。”
“若见你辞绝王位,其他国公一并效仿。天下众人岂不说陛下精于算计,故意如此,苛待功臣?”
“那”蓝玉依旧有些不太明白,“赏赐国公之子,便比我辞绝王位封赏更好?”
“自然更好!”
李善长神情严肃,郑重出声。
“倘若要谢绝王位,也该是魏国公徐达率先表态。”
“毕竟无论功劳、声望,魏国公皆在你之上。”
“而且赏赐诸位国公家的公子,不予几位国公封王,朝廷也是依照法度,按律而行。”
“无论于情于理,都是再合适不过了。”
听到李善长这话,蓝玉似乎也明白了过来。
于理的话,徐达、李文忠这些人的确一直跟随在老朱身旁,坐镇中军。
真正带兵冲锋的乃是李景隆这些勋贵二代们。
所以朝廷重赏勋贵子嗣,不为几位国公封王也是没有半分问题。
而于情来说,徐达、李文忠几人毕竟乃是各军统帅,即便没有斩将夺旗这样的冲锋之功。
可此战大捷,不重赏他们却也是说不过去。
而封赏其子嗣,却也显示朝廷有重视武人之心。
说白了。
徐达、李文忠这些个早已功勋卓着的家伙,他们也明白老朱、朱标的难处。
所以倭国之战,那几个老杀才这才派遣自己儿子代他们统兵冲锋。
说众人一早便计划好了,将倭国之战的功劳留给自家儿子都不为过。
“还有就是”
蓝玉看了眼李善长,继续问道:“张定边、纳哈出这些降将又该如何封赏?”
哪怕蓝玉也觉得,以朱标如今在军中武人之间的威望。
无论朱标如何封赏张定边几人,弟兄们都不会有半句怨言。
可怕只怕有那么几个脑子抽抽的,当真就敢因此事和朱标叫板。
到时候即便有一个人心中不悦,对朱标来说也不免有些头疼。
“张定边或许也还好说,毕竟先前并未给他封爵,此次功劳给了侯爵也还能说得过去。”
“可纳哈出该如何是好!”
“先前他归顺我朝之时,陛下便已封其为辽州侯。”
“难不成等他回京,还真要给他进位国公不成?”
“怎么?梁国公与纳哈出先前有隙?”
“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