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2,燃料革命加速,工业革命一飞冲天。
……
山西,长子县,小安村,这里的百姓们日子过得紧巴巴。
皇榜传遍全县后,
小安村的百姓们一合计,推选本村粮长赵上元兼本村矿长。
赵上元此人识字,会算账。
他曾在太原府一家铺子做过4年的算账学徒,后来晋商老爷灰飞烟灭,他也丢了饭碗,收拾铺盖卷回了老家。
朝廷公布了蜂窝煤配方。
说实话,真没什么难度。
主要是拿出《长子县小安村村办煤矿规章》,众人吵吵嚷嚷花费了1天时候,才按照格式填完了内容。
其中最关键的三条是出工、分配和抚恤。
出工和分配是关联项,挖的多干的多,就拿的多。另外挖煤的人拿的多,做煤球的人拿的少。
抚恤定了10两。
从老天爷嘴里刨食,死人的事很难避免。
老百姓倒也无所谓:
人活在世上,无非是拿命换钱,拿钱换命。这没什么好矫情的,万世皆是如此。
……
小安村煤球一炮打响。
满足了全村的燃料需求之后,以很便宜的价格向外售卖。
市场趋之若鹜。
原因很简单:便宜。
筐子和铁镐是现成的,木坯是自制的,黄泥是免费的,煤炭是老天爷的。
以上都没有成本。
只有人工成本。
而小安村乃至整个县的人工成本,又低廉的令人发指。
种田是主业,挖矿是兼职。
每天,妇孺从这项兼职挣个10文钱,汉子挣个50文钱,就特别满足特别知足了。
感觉就是大自然的馈赠。
劳动力不值钱。
哪怕20世纪末,乡村劳动力依旧不值钱。
干脏活累活就能获得高日薪是工业社会才有的现象,不存在于农业社会。
20世纪末尚且如此,何况18世纪末呢。
当农业社会缓慢向初步工业社会转化的阶段,广袤的乡村劳动力价格之低下,可以说是令人发指、叹为观止的。
……
小安村村民的心理就是,挣钱就行。
一文两文都是钱。
这种在家门口挣钱的感觉简直太好了。
18世纪到20世纪,北方生存环境越发恶劣,地表植被逐渐消失。
为了一捆柴禾,砍柴的人需要走的很远很远。
而且,柴禾的热值和煤球几乎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
小安村的煤球一经推出,就大受追捧。
省钱才是王道。
便宜才是王道。
小安村村民欢天喜地,花费1两巨款从县城的大兵那购买了一张褪色的吴皇画像供奉在村内祠堂,日夜香火不绝。
不过煤灰太大,若是半天不擦拭,画像就蒙上一层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