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年轻有为,思维敏捷,接话道:“主公,发展水运,可疏浚河道,加强各郡县之间的水路连通。在重要港口设立转运枢纽,方便货物集散。同时,制定合理的水运税收政策,吸引更多商贾利用水运,促进扬州商业繁荣。”
孙权听着众人的发言,频频点头,心中大计愈发清晰。他说道:“诸位所言,皆切中要害。既然如此,此事便即刻着手。公瑾,水军扩充与战船建造,便交由你负责。子敬,选拔精壮士卒与培养水战将领,由你统筹。子明,水军训练之事,非你莫属。伯言,水运发展相关事宜,就由你来操办。”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齐声应道:“谨遵主公之令!”
会后,周瑜立即行动起来。他发布招募令,在扬州各郡县广招精壮青年加入水军。一时间,各地青年踊跃报名。同时,他召集东吴最好的工匠,在造船厂商议战船建造方案。周瑜对工匠们说道:“如今我东吴欲大力发展水军,战船乃是关键。你们要打造出速度快、机动性强、防御力高的战船。可参考以往战船的优缺点,大胆创新。”
工匠们领命后,日夜钻研。他们改进战船的设计,采用更坚固的木材,优化船身结构,增加帆的数量和面积以提高速度。同时,在战船两侧加装铁板,增强防御能力。经过数月努力,第一批新型战船终于下水。这些战船在长江上试航时,速度惊人,操控灵活,周瑜看后十分满意。
鲁肃则深入扬州各郡县,亲自挑选身体强壮、水性好的青年。他还从军中选拔了一批有潜力的将领,安排他们到专门的水战学堂学习。学堂内,聘请了经验丰富的水战老兵和精通兵法的谋士授课,传授水战技巧、兵法谋略等知识。鲁肃时常到学堂视察,鼓励学员们刻苦学习,将来为东吴效力。
吕蒙在长江及各水域精心挑选了几处适合训练的地点,设立训练基地。他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每天天不亮,士兵们便开始操练。先是体能训练,包括游泳、划船等项目,以增强士兵们的身体素质和水上适应能力。接着是水战技巧训练,如使用弓弩、短兵相接等。吕蒙还经常组织模拟水战,让士兵们在实战中积累经验。他对士兵们要求极高,训练中若有懈怠,必严惩不贷。在他的严格训练下,东吴水军的战斗力日益提升。
陆逊则带领一众官员,对扬州的河道进行全面勘察。他们制定了详细的疏浚计划,组织百姓和工匠拓宽、加深河道。同时,在重要的交通节点,如建业、京口等地,建造大型港口和转运枢纽。陆逊还亲自制定水运税收政策,对使用水运的商贾给予一定优惠。他派人到各地宣传水运的便利和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商贾前来。一时间,扬州的水运变得繁忙起来,货物源源不断地通过水路运往各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吴的水军日益壮大,水运也愈发繁荣。一日,孙权带领众臣到长江边视察水军演练。江面上,一艘艘新型战船排列整齐,旌旗飘扬。随着周瑜一声令下,水军开始演练。战船如离弦之箭,在江面上穿梭自如。士兵们在战船上熟练地使用弓弩射击,箭如雨下。接着,战船相互靠近,模拟短兵相接的战斗场景,喊杀声震天。
孙权看着眼前壮观的场景,面露欣慰之色,对周瑜说道:“公瑾,如今水军如此雄壮,实乃你之功。”周瑜谦逊地说道:“主公,这都是众将士和工匠们的努力,瑜不过是略尽绵力。”
视察完水军,孙权又来到港口。只见港口内商船云集,装卸货物的工人忙碌不停。陆逊上前汇报:“主公,自疏浚河道和实施水运优惠政策后,越来越多的商贾选择水运,扬州的商业愈发繁荣。如今,扬州的特产通过水运销往各地,同时也引进了许多外地的货物,百姓生活日益富足。”
孙权点头道:“伯言,你做得很好。扬州能有今日之繁荣,你功不可没。”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有一次,一场暴雨引发洪水,部分疏浚后的河道被泥沙堵塞,影响了水运。陆逊得知后,立刻组织人手进行清理。他亲自到现场指挥,带领百姓和工匠们日夜奋战,终于在短时间内疏通了河道,恢复了水运。
还有一次,在水军训练中,一艘战船因操作不当,在演练时发生碰撞受损。吕蒙得知后,立即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他发现是士兵们对新型战船的操作还不够熟练,于是加强了对士兵们的操作培训,确保类似事故不再发生。
随着东吴水军和水运的不断发展,扬州的实力日益增强,在诸侯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孙权深知,这只是开始,要想在这乱世中成就霸业,还需不断努力。他继续鼓励众臣积极进取,同时密切关注天下局势,等待着合适的时机,进一步拓展东吴的势力范围。在这片水韵悠长的扬州大地上,孙权和他的臣下们正书写着属于东吴的辉煌篇章,而以水军为主,水运为辅的发展策略,正引领着扬州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诸侯们散去之后,洛阳城似乎恢复了些许平静,但实则暗流涌动。董卓依旧沉浸在奢靡的生活之中,每日在宫殿内大摆筵席,与一众姬妾饮酒作乐,丝毫不把诸侯们的发展放在心上。
李儒,这位董卓的首席谋士,心中却充满忧虑。他深知,各路诸侯在各自领地厉兵秣马,一旦羽翼丰满,必将对董卓构成巨大威胁。于是,李儒匆匆来到董卓的寝宫,试图劝谏。
此时,董卓正斜倚在榻上,身旁美人环绕,桌上摆满了美酒佳肴。李儒进来后,恭敬地行礼道:“主公,如今各路诸侯已各自返回领地,听闻他们都在积极发展,或改革政务,或扩充军备。我等不可再如此懈怠,需早做应对之策啊。”
董卓不耐烦地挥了挥手,说道:“哼,那些诸侯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能成什么大事!我手握重兵,又有天子在手,他们敢奈我何?”
李儒急忙说道:“主公,此言差矣。袁绍坐拥冀州、并州,曹操占据兖州、豫州,孙权据有扬州,刘备也在谋取益州,公孙瓒则大力发展幽州军事。他们皆非等闲之辈,若任其发展,势力壮大之后,定会对我等不利。”
董卓皱了皱眉头,依旧不以为意:“怕他们作甚?我长安城墙坚固,粮草充足,麾下将士勇猛,难道还怕他们来攻不成?”
李儒焦急地说道:“主公,战争之事,瞬息万变。如今我们虽有优势,但不可掉以轻心。依我之见,当务之急是扩充兵力,提升军队实力。同时,整顿政务,安抚百姓,稳固根基。”
董卓有些不悦地说道:“行了行了,我知道了。你别总是这么忧心忡忡的,搅了我的兴致。”
李儒无奈,只得退下。然而,没过多久,各地传来的消息让董卓再也无法安心享乐。他得知袁绍在冀州大力改革,任用亲族发展领地,实力渐长;曹操在兖州、豫州推行一系列发展举措,农业、商业、军事皆有起色;孙权在扬州以水军为主,水运为辅,发展得有声有色。董卓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董卓急忙再次召见李儒,说道:“文优(李儒字文优),看来你之前所言不虚,那些诸侯果然不容小觑。如今该当如何?”
李儒见董卓终于重视起来,赶忙说道:“主公,此刻行动,虽稍显迟缓,但仍为时未晚。首先,我们要大规模招兵买马。长安周边人口众多,可张贴告示,许以优厚待遇,吸引青壮加入我军。”
董卓点头道:“好,就依你所言。招兵之事,你去安排,务必尽快扩充兵力。”
李儒接着说道:“主公,除了招兵,军队的训练也至关重要。我们需选拔一批有经验的将领,制定严格的训练计划,提升士兵的战斗能力。”
董卓说道:“嗯,这方面让牛辅、李傕他们负责,他们跟随我多年,作战经验丰富。”
李儒又道:“主公,粮草乃行军之本。我们要加大对粮草的储备,鼓励百姓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同时,整顿税收,确保财政收入,以支持军队的发展。”
董卓思索片刻,说道:“此事交给樊稠,让他去督促各地官员落实。”
李儒继续建言:“还有,主公,我们也要加强情报收集。在各路诸侯领地安插眼线,及时掌握他们的动向,以便我们提前做出应对。”
董卓说道:“那就让郭汜负责情报工作,他心思缜密,应该能办好此事。”
李儒最后说道:“主公,在发展军事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民生。我们要安抚百姓,减轻赋税,让百姓安居乐业。如此,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稳固我们的统治。”
董卓说道:“好吧,这些事你去和王允商量着办,他平日里足智多谋,应该能想出些办法。”
李儒领命后,迅速展开行动。他在长安及周边郡县张贴招兵告示,承诺参军者不仅有丰厚的军饷,还可获得土地和奖赏。告示一出,许多青壮纷纷前来报名。李儒与牛辅、李傕等人精心挑选,将身体素质好、有战斗潜力的青年编入军队。
牛辅和李傕则根据多年的战斗经验,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每天清晨,士兵们便开始操练,包括体能训练、兵器使用、阵法演练等。牛辅亲自监督训练,对士兵要求极为严格,若有违反军纪或训练不认真者,严惩不贷。
樊稠负责粮草储备和税收整顿。他深入各地,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并提供种子和农具。同时,他严厉打击那些偷税漏税的行为,整顿税收秩序。经过一番努力,长安周边的粮食产量逐渐增加,税收也变得稳定。
郭汜则四处安插眼线,建立起庞大的情报网络。他训练了一批擅长情报收集的人员,派他们潜入各路诸侯领地。没过多久,关于诸侯们的军事部署、政务举措等情报便源源不断地送到董卓手中。
王允与李儒商议后,制定了一系列安抚百姓的政策。他们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负担,还组织人手修建水利设施,改善百姓的生活条件。在他们的努力下,长安的百姓对董卓的态度逐渐缓和。
随着各项举措的推进,董卓的实力开始逐渐增强。一日,董卓在军营中视察新兵训练。只见士兵们在烈日下刻苦操练,喊杀声震天。董卓看着整齐划一的队伍,满意地对李儒说道:“文优,多亏你的提醒,如今我军面貌焕然一新。”
李儒说道:“主公,这只是开始。各路诸侯发展迅速,我们仍需不断努力。接下来,我们可考虑主动出击,打乱他们的发展节奏。”
董卓眼中闪过一丝狠厉,说道:“好,待我军实力更强之时,定要让那些诸侯知道我的厉害!”
然而,就在董卓积极提升实力的同时,各路诸侯也在密切关注着他的动向。袁绍、曹操等人深知,董卓依旧是他们称霸天下的一大障碍,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这片乱世中悄然酝酿。而董卓能否凭借着这一系列举措,在未来的诸侯争霸中占据一席之地,还是未知数。但此刻,他已然踏上了这条提升实力、巩固统治的道路,在风云变幻的局势中,奋力前行。
在各自领地厉兵秣马多时,各路诸侯的实力都有了显著提升。袁绍眼见时机渐趋成熟,决定再次发起讨伐董卓的行动,以彰显自己的盟主地位,并期望借此削弱董卓势力,为自己逐鹿天下扫除障碍。
袁绍端坐在冀州府邸的书房内,神情凝重,手中握着毛笔,在竹简上奋笔疾书,一封封书信被迅速写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