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正商议间,忽然一阵狂风刮过,沙尘漫天飞舞。仿佛连天地都在为董卓的恶行而愤怒。袁绍望着漫天沙尘,大声说道:“此乃天怒人怨!董卓如此作恶,必遭报应!我们定要顺应天意,替天行道,铲除这国贼!”
曹操握紧手中佩剑,目光坚定地说道:“对!我们以正义之师,讨伐逆贼,必定势如破竹。只是,在起兵之前,我们还需解决几个关键问题。”
众人皆将目光投向曹操,等待他继续说下去。曹操环视众人,缓缓说道:“其一,粮草辎重乃是行军打仗的根本,我们需提前筹备充足的粮草,确保大军行动无忧。其二,各路军队之间的协同作战至关重要,我们需制定统一的战略战术,避免各自为战。其三,我们还需争取更多的支持,包括朝中忠义之士以及各地的世家大族。”
孙权点头道:“孟德所言极是。粮草之事,江东尚可筹备一部分。至于协同作战,我们可先派出使者,相互沟通,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而争取朝中忠义之士,或许可从长计议,暗中联络。”
袁绍说道:“冀州粮草充足,可承担一部分粮草供应。至于世家大族,我袁家四世三公,在朝中与各地皆有一定的影响力,我可修书联络,争取他们的支持。”
公孙瓒说道:“我幽州虽地处偏远,但也会尽最大努力筹备粮草。作战计划方面,我等可共同商议,务必做到万无一失。”
马超说道:“西凉虽土地贫瘠,但为了讨伐董卓,我也会倾尽全力筹备粮草。至于协同作战,我西凉铁骑定当听从指挥,勇往直前。”
刘备的使者说道:“我会将诸位的商议结果尽快告知我家主公。相信我家主公定会全力支持,共同为讨伐董卓出谋划策。”
这时,天空中乌云渐渐散去,阳光重新洒在众人身上。仿佛预示着众人讨伐董卓的决心,如同这冲破乌云的阳光,势不可挡。
袁绍望着众人,豪情万丈地说道:“今日,我们在此立下誓言,定要齐心协力,讨伐董卓这国贼。若有违背誓言者,天诛地灭!”众人纷纷响应,齐声高呼:“讨伐董卓,还我汉室!”
曹操看着众人激昂的神情,心中暗暗思忖,此次讨伐董卓,虽说是正义之举,但各路诸侯心怀各异,能否真正团结一致,还犹未可知。不过,无论如何,董卓必须除去,这是天下大义。
孙权则在心中盘算着,江东参与此次讨伐,既要展示实力,扩大影响力,又要避免损耗过多,确保江东根基稳固。
公孙瓒一心想着在战场上大展身手,让自己的幽州骑兵扬名天下,同时也希望通过此次讨伐,提升自己在诸侯中的地位。
马超满脑子都是为西凉百姓报仇雪恨,只要能与董卓一战,他不惜一切代价。
刘备的使者则想着尽快将消息带回,让刘备能够尽早参与其中,为兴复汉室迈出重要一步。
众人商议完毕后,各自准备启程返回。袁绍对众人说道:“诸位,回去后尽快准备,待时机成熟,我们便起兵讨伐董卓。愿我们早日成功,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众人相互道别,各自踏上归程,一场讨伐董卓的风暴,正悄然在这片乱世中酝酿。
在归途中,曹操与自己的谋士郭嘉同行。郭嘉看着曹操,笑着说道:“主公,此次讨伐董卓,虽困难重重,但也是主公扬名立万,扩充势力的好机会。只是,各路诸侯心思各异,我们需小心应对。”
曹操微微点头,说道:“奉孝所言极是。袁绍虽出身名门,威望颇高,但优柔寡断;孙权年轻有为,却根基尚浅;公孙瓒、马超勇猛有余,智谋不足。至于刘备,虽有兴复汉室之志,但目前实力较弱。此次联盟,我们既要借助各方力量,又要提防他们对我们不利。”
郭嘉笑道:“主公放心,以主公之智谋,定能在这乱世中脱颖而出。此次讨伐董卓,我们可先观察各方动向,待时机成熟,再一举而动。”
曹操望着远方,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自信:“不错,董卓必除。但这天下,最终还是要靠实力说话。我们回去后,要加紧训练军队,扩充实力,为日后的霸业做好准备。”
与此同时,孙权在归途中,与周瑜商议着此次讨伐董卓的事宜。周瑜说道:“主公,此次参与讨伐董卓,对江东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在联盟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避免江东实力受损。”
孙权点头道:“公瑾所言正是我所想。我们要积极筹备粮草,整军备战,同时密切关注各方动态。若联盟中有机会,我们要果断出手,扩大江东的影响力。”
周瑜微笑着说道:“主公放心,瑜定当全力辅佐主公。此次讨伐董卓,我们可先与曹操、袁绍等势力保持良好关系,共同对抗董卓。待董卓覆灭后,再从长计议。”
公孙瓒回到幽州后,立刻召集将领们,兴奋地说道:“我等即将与各路诸侯一同讨伐董卓,这是我幽州骑兵扬名立万的好机会。诸位,回去后加紧训练士兵,准备好粮草辎重,随时听候调遣!”将领们纷纷领命,士气高昂。
马超回到西凉,望着满目疮痍的大地,心中的仇恨愈发浓烈。他对部下们说道:“董卓害得西凉百姓如此凄惨,我们定要在讨伐他的战争中,奋勇杀敌,为百姓报仇!”部下们群情激奋,纷纷表示愿意追随马超,与董卓决一死战。
刘备的使者快马加鞭,赶回刘备军中。将洛阳城外众人商议讨伐董卓的事情详细告知刘备。刘备听完后,沉思片刻,说道:“董卓乃国贼,人人得而诛之。只是我们如今攻打益州尚未完成,无法立刻出兵。你速去回复诸位诸侯,就说我刘备虽不能即刻参战,但会在后方全力支持,待益州平定,必当率大军前来。”
使者领命而去。刘备望着远方,心中暗暗发誓:“董卓,你作恶多端,必将受到应有的惩罚。我刘备定要为汉室复兴,为天下百姓,出一份力!”
在这场讨伐董卓的浪潮即将涌起之时,各路诸侯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着准备。他们怀着不同的目的,却因讨伐董卓这一共同目标暂时走到了一起。然而,在这乱世之中,各方利益错综复杂,联盟的未来充满了变数。但无论如何,董卓的恶行已引起公愤,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即将拉开帷幕。
曹操自洛阳城外与众人商议讨伐董卓之事归来后,马不停蹄地召集麾下一众谋士、将领于营帐之中。营帐内烛火通明,众人神色各异,或沉思,或期待,皆等待着曹操发话。
曹操身着一袭黑色锦袍,身姿挺拔,目光炯炯地扫视众人,率先开口道:“此次洛阳之行,与各路诸侯相聚,收获颇丰。想必诸位也对贾长生治理荆州之法有所耳闻,大家不妨畅所欲言,探讨一番如何将其有益之处,运用到我兖州、豫州领地,让其变得更好。”
郭嘉,这位曹操最为倚重的谋士,轻摇羽扇,率先说道:“主公,贾长生以安民为先,开仓放粮之举,稳定民心,此乃根基。我兖州、豫州经战乱洗礼,百姓流离失所,当务之急,亦是安抚民众。可在各郡县设立粥棚,救济灾民,发放种子农具,鼓励百姓重归农田,恢复生产。如此,民心可稳,根基可固。”
荀彧微微点头,补充道:“奉孝所言极是。此外,贾长生重视农业,派遣专家指导百姓耕种,我们亦可效仿。可在领地内选拔熟知农事之人,组建农技队伍,分赴各地,传授先进种植之法。同时,兴修水利也至关重要,豫州、兖州地势平坦,水患时有发生,修缮河道、建造堤坝,既能保障农田灌溉,又可防范水患。”
程昱捋了捋胡须,说道:“主公,荆州商业繁荣,源于贾长生降低商税、组织贸易集市。我等领地地处中原,交通便利,若降低商税,吸引四方商贾,再定期举办大型贸易集市,定能促进物资流通,繁荣经济。但需加强集市管理,确保交易公平公正,如此商业方能长久兴盛。”
曹操听闻,微微颔首,说道:“诸位所言皆切中要害。农业与商业,乃领地发展之根本。只是,这教育一事,我等也不可忽视。贾长生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此等远见卓识,值得我等学习。”
荀攸思索片刻,说道:“主公,我以为可在兖州、豫州各郡县广设学校,不仅教授儒家经典,还应开设算术、兵法、工程等实用学科。选拔德才兼备之士为教师,对于学有所成者,给予奖励,并量才录用,充实我军与地方治理队伍。如此,既为领地培养人才,又能激励百姓子弟求学上进。”
满宠接口道:“主公,除了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制度也需完善。贾长生建立了一套相对公平的选拔体系,我们可借鉴其法,不拘一格降人才。在各地张贴告示,广纳贤才,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皆可前来应聘。同时,设立严格的考核机制,确保选拔出的人才名副其实。”
曹操目光坚定地说道:“不错,人才乃兴邦之本。我等既要培养人才,又要善于发现人才、任用人才。再者,军事方面,贾长生的荆州城防坚固,军备充实,训练有素,我们也当有所作为。”
夏侯惇起身抱拳,说道:“主公,我认为可加大对兵器制造的投入,招募能工巧匠,研发新型兵器。同时,优化士兵训练方式,增加实战演练,提高士兵战斗能力。另外,城防建设不可懈怠,加固城墙,完善防御工事,确保领地安全无虞。”
夏侯渊紧接着说道:“兄长所言极是。此外,情报收集也至关重要。我们可效仿贾长生,建立一套完善的情报网络,及时掌握周边势力动态,以便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曹操点头赞许:“元让、妙才所言甚是。军事力量乃我等立足之根本,必须不断加强。还有行政体系,诸位对此有何见解?”
郭嘉沉思片刻,说道:“主公,贾长生建立完善行政体系,划分区域,明确职责,使得治理高效有序。我们可进一步细化郡县行政,设立专门机构负责不同事务,如民生、经济、军事等。同时,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定期考核,对于贪污腐败、不作为者,严惩不贷。如此,方能保证政策有效推行,百姓安居乐业。”
贾诩在一旁微微点头,说道:“郭奉孝所言有理。但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各郡县情况不同,应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当地的行政措施。”
曹操目光深邃,说道:“文和提醒得是。任何举措,都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不可盲目照搬。此次洛阳之行,让我深知,若想成就大业,必须全方位提升领地实力。诸位,我等肩负重任,切不可懈怠。”
众人齐声应道:“愿为主公效犬马之劳!”
曹操接着说道:“那我们便逐一落实各项举措。奉孝,你负责统筹教育改革与人才选拔之事,务必制定出详细可行的计划。荀彧,农业与水利建设就交由你,要尽快恢复领地农业生产,保障百姓温饱。程昱,商业发展的事务由你主抓,让兖州、豫州的经济繁荣起来。”
郭嘉、荀彧、程昱纷纷领命。
曹操又看向夏侯惇、夏侯渊:“元让、妙才,军事方面,你们二人要密切配合,加强军备,提升士兵战力,确保领地安全。满宠,行政体系的完善与官员监督,就由你负责,务必打造一支清正廉洁、高效务实的官员队伍。”
夏侯惇、夏侯渊、满宠齐声应道:“谨遵主公之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