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栖息地同样需要安装红外摄像机,搭建隐蔽的观鸟棚,事情还有得干。
当天晚上,李君阁趁红外摄像机还没完全启动,将朱鹮栖息的大树不远处几块水田里的鱼苗鳝鱼泥鳅田螺全换成了空间食品。
……
李家沟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等李君阁去山上调戏完老大老二回来,新龙船已经下水了。
龙船现在没法看,还没有彩漆装点,阿冲叔已经忙着雕刻龙头去了,那玩意儿才是重点。
不过不影响训练使用,于是日常的训练,从岸上移到了船上。
每天下午,五溪河上就会时不时地想起激烈的鼓声和汉子们的高喊,两艘龙舟在五溪河上掠水而飞。
听说白米乡和盘鳌镇老乡场的人也没闲着,两艘龙船一样在盘鳌乡到白米乡之间划得飞起。
第一年所有队伍都不知深浅,每支队伍都信心满满,总觉得冠军非自己莫属。
……
转眼又到了四月下旬,司星准假模假样地发来邀请函,隆重邀请李总裁携夫人阿音赴蜀都参加《干将》首映礼。
李君阁现在真有点怕这个了,虽然大布衣裳二布裤子被阿音偷偷从衣柜里一件一件地淘汰,但是茧绸和细亚麻,细棉布料的女工服饰同样穿得舒服。
因此那种修身紧窄倍儿有型的西装革履,被李君阁视同为反人类的存在。
阿音一票否决了李君阁想躲懒的企图:“二准的面子你能不给?再说别忘你你还是编剧呢!”
李君阁觉得索然无味:“连冠海哥那破剧本都让他荣列编剧行列了,这编剧的名头,突然让我觉得怪没意思的……”
阿音捂着嘴就笑:“你这嘴可省着点损吧,冠海哥对这名头很看重的,以后不准再提这话!再说人家的确出成绩了啊!听说我们国家还要作为大片引进呢!”
李君阁说道:“算了不说了,那就走吧!”
同行的还有梁慧丽,作为司星准的亲人,这个首映礼也是必看的。
到了夹川,唐建凯和朱朝安小美也等在了码头那里,六个人凑成一车,朝蜀都开去。
首映礼还是老套路,打扮,走红毯,上台,接受采访。
《干将》的剧照在之前就引发了热切的讨论,记者们的问题几乎都集中在了这上面。
有记者问到:“小准,这部片子号称是目前对春秋时期吴楚的生活还原度最高的片子,请问这样的片子,能满足现在观众的审美需要吗?”
司星准笑道:“美这个东西,是非常复杂的,并不是说精细雅致的东西才能称之为美。江南水乡,可谓美;黄河壶口,同样可谓美。女子温婉,可谓美,男子豪迈,同样也可以称为美;建筑,机械,城市规划布局,甚至是社会结构,都有美的存在。”
第八百四十七章朱鹮
日本人有严重的朱鹮情节。
因为这鸟的的拉丁学名叫做“nipponia nippon”,直译就是“日本的日本”,以国名命名鸟名,就跟英语里瓷器和中国,秦的关系差不多,足以看出它与日本的渊源。
在十九世纪,依照发现地命名是当时的国际惯例,当时中国尚处于闭关锁国阶段,而作为东方的鸟类,朱鹮首先在日本被西方人的视野,才有了这个拉丁学名。
在日本最古老的史书《日本书纪》中有这样的文字:“将绥靖天皇葬于倭国桃花鸟田丘上陵……”
“将垂仁天皇葬于身狭桃花鸟坡……”
“将宣化天皇葬于大倭国桃花
鸟坡上陵……”。
“桃花鸟”就是朱鹮在日本的别称,三个日本天皇都葬于以朱鹮命名的墓地中,这些皇家陵园就是朱鹮的栖息地。
朱鹮的羽毛则被做成各种日本武器或仪式用具,比如朱鹮箭羽,是当时日本贵族的爱物。
日本天皇加冕时要也用朱鹮的第一根翅羽作为饰品。
此外,在供奉日本天皇始祖天照大神的伊势神宫,每二十年要举行的一次迁宫仪典中,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给镇宫中之宝“须我流横刀”的刀柄上,缠绑两枚羽根粗壮,长度五寸以上,宽度一寸一分以上的色泽鲜明左右对称的朱鹮羽毛。
然而,这家伙很不给日本人面子,尽管日本采取了不遗余力的保护措施,朱鹮的数量和分布状况还是迅速恶化。
日本人对拯救朱鹮几乎绝望了,最后被迫将野外仅存的二十多只朱鹮抓进笼子里实施“紧急抢救”。
然而并不成功,野生朱鹮不能适应人工环境,一只接一只的相继死去。
日本人着急坏了,从六几年开始就有政治家通过私人关系写信给中科院,希望中国关注野生朱鹮的情况,不要重蹈他们的覆辙。
七二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环境厅立刻向中国国务院环境委员会正式提出在中国寻找野生朱鹮的请求。
然而当时中国林业部、中科院给国务院的答复是:从六四年之后,中国就再也没有任何朱鹮的消息了。
日本人不死心,在他们的一再督促下,七八年,受国务院委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受命组成专家考察组,正式拉开了在中国境内寻觅野生朱鹮的序幕。
中国这一找就是三年,无果。
就在大家都认为野生朱鹮已经灭绝的时候,八一年五月,中国科学院的鸟类学家终于在陕州省姚家沟发现了七只野生朱鹮!
这个消息让两国都兴奋不已。当年就达成协议,成立保护站。
日本环境厅、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日本鸟类保护联盟等组织通过合作方式向陕西州捐赠从望远镜到孵化器等保护设备和资金,帮助陕州省修建朱鹮饲养救护中心,修建朱鹮食物养殖设施,极大地缓解了朱鹮保护经费不足和设备短缺的局面。
经过十七年的辛勤繁育,中国朱鹮种群得到了一定的扩大。在九八年的时候,中国政府赠送了日本一对朱鹮,之后日本每年都向我国提供朱鹮保护政府合作经费。
就如同熊猫外交一样,在日本提到朱鹮,一般都是外交事件。
时间转眼到了二零零四年,日本国内人工饲养的最后一只朱鹮——二十七岁的“老太太”阿金,最终死去,自此,日本血统的朱鹮全部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