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没错,没错!艺术不死,我的朋友,艺术永不凋零!”
劳森伯格越说越大声,他激动的举起酒杯,高声道:「敬艺术!”
「敬艺术!」芦安·瓦尔特喊的很大声,他一个凑热闹的比林朝阳的声音还大。
一旁沉默了半个晚上的爱泼斯坦被三人的动静吓了一跳,小声嘀咕:「傻逼画画的!」
尽管只是第一次见面,但经过推心置腹的交流,罗伯特·劳森伯格对林朝阳如同多年的好友。
两人互留了联系方式,然后各自带着醉意离开了麦克索利酒吧。
次日上午,从酒店房间里醒来,吃过早餐,他给家里打了个电话,不知不觉他已经出门一个星期了。
最近陶玉书也在沪上出差,夫妻俩聊了聊各自的情况。
听林朝阳说兰登书屋邀请他在美国采风、写点东西,陶玉书的态度很,
对于林朝阳的创作她向来是如此的。
「说不定你两三个月都见不到我的面喽!」林朝阳打趣道。
陶玉书的娇羞只会在无人的角落绽放,「有时间我过去陪陪你!」
「那敢情好!」林朝阳美滋滋的说道。
夫妻俩通完电话,没一会儿的功夫,芦安·瓦尔特来了。
他是林朝阳在纽约的地陪,来的时候还拿了一份《纽约客》。
「瞧瞧,你可成了《纽约客》的红人!」
前几天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颁奖时,林朝阳接受了数家媒体的记者采访,其中就有《纽约客》。
这份创刊于1925年的严肃杂志,在过去半个多世纪当中在政治、经济、文学和艺术等领域充当思潮流行的先驱角色。
以长久的文学品格和知识分子气质的坚持赢得美国乃至西方世界各国知识分子阶层的崇敬与认可。
在美国新闻界,有人将《纽约客》称为「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在几乎每一个美国知识分子或中产家庭的书架上,一定有一本《纽约客》。
林朝阳刚到美国就接受了《纽约客》的采访,当然与兰登书屋脱不开关系。
现在这两家公司是一个老板,都隶属于纽豪斯新闻集团。
兰登书屋是80年被萨缪尔·纽豪斯收购的,《纽约客》则是在1985年被收购的。
跟接手兰登书屋时差不多,萨缪尔·纽豪斯在接手《纽约客》后拿下了原主编威廉·肖恩,直接引发了《纽约客》作者群的抗议。
但文化人造反通常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纽约客》作者群的抗议被纽豪斯轻而易举的化解,没有带来任何改变。
《纽约客》对林朝阳的采访是以问答的形式刊出的,标题叫《用文字书写时代》。
文章的导言是这样写的:
1991年5月9日,平常的工作日,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图书馆比平时早开了半个小时。
一大早,便有不少学生聚在图书馆门前,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学校文学社团的学生,也有一些外来的文学爱好者。
他们看起来很兴奋,热情洋溢,在图书馆开馆之后他们走进了图书馆,由展示海报和图书所组成的道路一直通往社区活动室,让气氛变得庄重而肃穆。
今天在这里有一场特殊的活动一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颁奖仪式。
这个已经拥有二十多年历史的文学奖项自诞生之日起,就将诺贝尔文学奖视作自己挑战的目标。
值得欣喜的是,在多年的评奖过程中,它的获奖者和提名者中确实有许多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的成功。
今天的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将迎来它的第十一位获奖者,一位中国作家林朝阳。
他很年轻,看起来比大学生们更加精力充沛。
在颁奖后,他被热心读者们团团围住。如此受欢迎的场景令人很意外,这可是一位来自万里之外的中国作家。
他谦和的回应着读者们的需求,「这是我和他们的第一次见面,也有可能是最后一次」,林朝阳如此说。
事实上确实如此,来参加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颁奖仪式,是他第一次踏足美国。
不管是对于这些读者,还是对他而言,这样的见面都是珍贵的。
他说:「要珍惜每一次见面。」
导言结束后是采访的正文,林朝阳没有看下去,那些问题和回答他现在还记得,实在没有看的必要。
「这篇稿子最后对你的评价可不低!」芦安·瓦尔特翻着杂志说。
然后他问林朝阳,「今天打算去哪儿转转?或者我带你去一些有意思的地方采采风?」
兰登书屋为林朝阳筹办的活动在两天之后,这两天都是自由时间。
「去趟图书馆吧。」林朝阳说。
听到这话,芦安·瓦尔特知道林朝阳必定是要为新书做准备了,他兴致勃勃的拉着林朝阳上车直奔纽约公共图书馆,
走进图书馆,林朝阳一头扎进了期刊室。
「林,需要我帮忙吗?」芦安·瓦尔特问。
「不用,你忙你的就好了。」
芦安·瓦尔特见林朝阳埋首于一堆旧报纸、杂志之中,也乐得轻松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