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晚上送去你家。”
周志英离开后,车子一路来到艋舺。
艋舺两个字皆是舟字边,都有船的含义,以这两个字组合成地名,不消说,这个地方肯定靠水。艋舺是过去台北最热闹的港市,同治末年因河床淤塞衰落,港市移向下游近邻大稻埕一带。
艋舺一带走不了吃水太深的大船,但走小船没问题,最近两三年,西园路和羊城街一带的旧仓库或茶室后巷,形成了水泥黑市,多以建材行或米铺为掩护。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黑到极致即为白,白乃黑之母,有些地方最大的黑社会头目往往扛着“罪恶克星”的牌匾。
台北的黑市不能明目张胆地摆在明面,需要偷偷摸摸,特别是当下水泥这种属于战略物资的存在,更得小心翼翼,不然容易被官方抄了,没收、罚款、蹲监三件套,然后过段日子神奇的事情发生——被没收的水泥又摆上黑市的货架。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叫商品再流通。
一家米店对面的清茶馆,冼耀文坐在馆外的竹椅上,看米店的老板热情招呼着一个客人。
如果没有熟人介绍,从这家米店只能买到米,如果有熟人介绍,就能买到水泥。
坐了几分钟,一个穿着台湾大褂的男人坐到冼耀文边上。
“冼先生,我是阿兴,陆先生叫我来的。”
冼耀文轻轻颔首,“陈先生能在这里买到水泥吗?”
“这里卖水泥的人我都熟。”
“那就麻烦你每种水泥都买一点,我只要一点样品,一二两就行,多余的你看着处理。”
这时候的水泥多用三至五层的牛皮纸包装,规格通常50kg,但黑市的水泥为了伪装和拆分成小袋高价转卖,可能用麻布袋或草袋进行包装,一般一袋起卖,不称斤两。
“很快就能办好,冼先生在这里等,还是?”
“不着急。”冼耀文将一卷用橡皮筋扎好的台币放在桌面,“我和陆先生晚上有约,你到时候给我就行了。我先走,你帮我付下茶钱。”
“好。”
阿兴的注意力已经被台币上的“100”字样吸引,冼耀文一转身,他立马将钱抓在手里,冼耀文走远,钱已经在桌底下被展开,点了点,一共五张100元面额,二十张50元面额,十张10元面额。
他秒懂五百是他的辛苦费,其他是买水泥的钱,他的肾上腺素瞬间飙升,捻起一张反复揉搓,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1951年台币有100、50、10、5、1五种面额,100面额市面几乎不流通,仅限大额交易或官方使用,要花出去得有点门道;50面额比较少见,一般市面上的最大钞是10元面额,类似“大团结”时代。]
艋舺这里的街巷很窄,车子停得有点远,冼耀文想顺便逛一逛,没有走直线,左绕右绕经过一片摆摊的区域,蓦地,一阵香味传来,闻香识摊,瞧见一蚵仔煎摊位。
瞥上两眼,发现年轻摊主的手法有点奇特,驻足,欣赏一会,发现蚵仔煎被翻三次,转九圈,激发出的香味要比他以前闻过的更加浓烈,馋虫被勾起。
走上前去,“老板,我要六个,两个带走。”
“好嘞。”
摊主嘴里愉快地答应,手脚愈发麻利,很快做好一个送走上个客人,开始做冼耀文的。
冼耀文见摊主身上穿着褪色的军裤,便问道:“老板刚退伍?”
“旧年就退兵咯,街街讨无头路,退兵钱乍买架破车,蜀日做到暗,就是卖蚵仔煎!”一长串输出后,摊主才意识到冼耀文说的是国语,摸了摸后脑勺,说道:“歹势……不好意思,说家乡话说习惯了。”
“没关系。”冼耀文摆了摆手,“老板你比其他人运气,外省人会说本省话,容易融入。”
“一样的,这里是泉州人、漳州人的地盘,福州人没有优待。”摊主给蚵仔煎翻了个面,“老板,你是哪里人?”
“广东宝安。”
“我听人说香港那边赚食容易点,宝安挨着香港,老板怎么不去香港?”
冼耀文淡笑道:“我就是从香港过来的,那边讨生活也不容易,到这边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做。”
摊主又打量一眼冼耀文的穿着,抬手遮掩作被闪到状,“老板仂套西装会反光,做生意赚翻咯。”
“呵呵,借老板吉言,我要是赚翻了,天天来光顾生意。”
“好啊,好啊。”摊主笑呵呵的,往锅里多扒拉了几个牡蛎,“有老板关照我也能发达咯。”
“互相关照,互相关照。”冼耀文抱了抱拳。
第一个蚵仔煎做好,先给开车的戚龙雀,冼耀文和摊主漫聊,待六个都做好,冼耀文报了字号,也获知摊主大名林阿土。
四点半。
冼耀文和高岚挨着坐在山风书局的门口,两人手里各拿着一支红豆枝仔冰,高岚另一只手捧着蚵仔煎。
书山上,书页翻开一册吴浊流的《亚细亚的孤儿》,两大两小四只眼睛从上到下,从右到左晃动。
两人对面,高雄忙碌于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书皮包裹鲁迅、巴金的大作。因两人的大作被新闻处打上赤化标签,皆被禁。但越是被禁,在特定群体反而越畅销。
一支红豆枝仔冰舔去高岚的腼腆,一个蚵仔煎咬定冼耀文是好人,安静地看了两页书,她人来疯了,哼起歌谣。
“东山哪一把青,西山哪一把青,郎有心来姐有心,郎呀咱俩好成亲哪,哎呀哎哎哟郎呀,咱俩好成亲哪,今朝呀……今朝呀……”
高岚忘记下一句怎么唱,急得抓耳挠腮。
冼耀文呵呵一笑,接哼道:“今朝呀鲜花好,明朝呀落花飘。你接着唱。”
高岚咧嘴嬉笑,接着往下唱,“飘到哪里不知道,郎呀寻花要趁早啊,哎呀哎哎哟郎呀,寻花要趁早啊……”
待她哼完,冼耀文问道:“知道这是什么歌吗?”
“《东山一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