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抹了把激动的泪水,目光坚定地看向众人:
“各位,超氢燃料的成功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我们要立刻着手研发新的可回收火箭。
把超氢燃料真正应用到实际航天任务中,让华国航天再上一个新台阶!”
项目组迅速重新整合,化学组、材料组和航天工程组再次紧密协作,投入到新火箭的研发工作中。
航天工程组的陈工率先道:“新的可回收火箭,整体架构设计是关键。
我们要充分考虑超氢燃料的特性,重新规划火箭的布局和推进系统。
我觉得可以采用分段式设计,这样在回收过程中能更好地控制各部份。”
化学组的王教授接着说:“没错,超氢燃料的燃烧特性决定了推进系统的设计。
我们要根据燃料在不同阶段的燃烧速度和推力需求,精确调整推进器的参数。
而且,燃料储存和输送系统也要重新设计,确保在火箭飞行过程中燃料供应稳定。”
材料组的刘博士皱着眉头说:“新的火箭对材料的要求更高了。
除了之前研发的能承受超氢燃料环境的复合材料容器,火箭外壳和其他关键部件也需要更轻、更强、更耐高温的材料。
目前现有的材料可能无法满足全部需求,我们得继续研发新型材料。”
李先生点点头:“大家说得都很对,困难确实不少,但我们不能退缩。
各小组按照这个思路,分别制定详细的设计方案,然后我们再集中讨论。”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工作,各小组都拿出了初步的设计方案。
在项目组的集中讨论会上,大家各抒己见。
陈工拿着设计图纸说:“我们航天工程组设计的分段式火箭架构,在模拟飞行中表现良好。
但在回收阶段的模拟中,发现各段之间的连接和分离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导致回收失败。”
王教授补充道:“化学组这边,推进系统的设计基本完成。
但在燃料输送管道的材质选择上,我们有些犹豫。
现有的几种材料在耐高温和耐腐蚀性上都有一定缺陷,可能会影响燃料输送的稳定性。”
刘博士也说道:“材料组研发的新型火箭外壳材料,强度和耐高温性都达到了预期。
但这种材料的重量比我们预想的要重一些,这会增加火箭的发射成本和难度。”
李先生沉思片刻后说:“这些问题都很关键,我们不能忽视。
大家再回去深入研究,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尤其是回收阶段的连接和分离机制,这是新火箭研发成功的关键之一。”
接下来的日子里,项目组的成员们再次投入到紧张的研究中。
他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无数次的模拟实验和计算。
终于,陈工兴奋地跑到李先生的办公室:
“李先生,我们航天工程组找到了解决回收阶段连接和分离机制问题的方法。
我们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电磁连接装置,在火箭飞行过程中能牢固连接各段,在回收时又能通过精确控制电磁力实现快速、稳定的分离。”
李先生眼睛一亮:“太好了!这确实是个不错的思路。
那化学组和材料组那边怎么样了?”
这时,王教授和刘博士也走了进来。王教授笑着说:
“化学组经过反复试验,找到了一种新型的合金材料,用来制作燃料输送管道。
这种材料不仅耐高温、耐腐蚀,而且成本相对较低。”
刘博士接着说:“材料组也对新型火箭外壳材料进行了改进。
我们通过添加一种特殊的添加剂,在保证强度和耐高温性的前提下,成功降低了材料的重量。”
李先生高兴地站起身来:“大家这段时间的努力没有白费!
既然各个关键问题都解决了,那我们就尽快开始制造新的可回收火箭原型。”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新的可回收火箭原型很快制造完成。
实验场地再次热闹起来,科研人员们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最后的检查和准备工作。
随着倒计时的结束,火箭底部喷射出耀眼的超氢燃料火焰,缓缓升空。
大家都紧紧盯着火箭,心中充满了期待。
然而,当火箭飞行到一定高度,准备进行回收阶段时,意外发生了。
火箭的一段突然失去了控制,在空中剧烈摇晃起来,紧接着发生了爆炸。
现场顿时一片寂静,随后传来一阵叹息声。
李先生脸色苍白如雪,还在事前他已经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