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渊字文懿,后世为避讳唐高祖李渊又将其称作公孙泉,辽东襄平人,三国时期燕国的创建者,辽东太守公孙度之孙,左将军公孙康之子。
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渊夺其叔公孙恭位,被魏明帝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后遣使与吴国孙权往来,孙权立其为燕王,并遣甲士万人携珍宝前往辽东,公孙渊害怕魏国讨伐,于是斩下吴使臣首级并送至魏都洛阳,魏明帝便拜其为大司马,封乐浪公。
景初元年(237年),公孙渊叛魏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置百官有司。
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遣太尉司马懿率军四万进讨辽东,公孙渊与其子兵败身死,其首级被送至洛阳。
公孙渊是辽东太守公孙度之孙,左将军公孙康之子。公孙康死的时候,因其子公孙晃和公孙渊等年纪尚小,
大家于是拥推其弟公孙恭为辽东太守。公孙恭则因病渐渐变成了阉人,不能治理辽东。
公元228年(太和二年),公孙渊逼夺叔父公孙恭之位。魏明帝不听刘晔劝告,拜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公元233年(太和七年),公孙渊企图向吴称臣以为外应。孙权打算册封公孙渊为燕王,东吴自丞相顾雍、辅吴将军张昭以下等举朝劝谏,认为公孙渊必败,因此反对孙吴对公孙渊的支持,没有被孙权采纳。
孙权便遣张弥、许晏等,携金玉珍宝,立公孙渊为燕王。公孙渊没想到孙权会如此看重自己,认为东吴远而曹魏近,
害怕曹魏讨伐,又垂涎东吴送来的珍宝,于是诱斩吴使,并将其首级献给明帝。
明帝于是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还让他继续持节任辽东太守,统领诸郡。
明帝遣使者傅容、聂夔封公孙渊乐浪公,之前公孙渊派去洛阳的计吏又对公孙渊说:“使团中有位名叫左骏伯的人,力大无穷,不是普通人。”
公孙渊大为恐惧,于是带领甲士,包围使者居住的学馆,然后才出来拜见使者,又数次对陪伴的国内宾客口出恶言,使者回洛阳后,便对明帝说明此事。
公元237年(景初元年),明帝派幽州刺史毌丘俭等携带书信印章去征召公孙渊。
公孙渊闻讯,立刻发兵,在辽隧阻击毌丘俭,并与之展开激战。毌丘俭见形势对己不利,便退兵。
公孙渊于是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并设置百官,遣使持符节,授与鲜卑单于印绶,给边疆少数民族加封晋爵,并引诱鲜卑人去侵扰北方。又再次称臣于吴,希望得到外援。
公元238年(景初二年),明帝召回太尉司马懿,令其率兵四万讨伐公孙渊。六月,部队到达辽东。
公孙渊派将军卑衍、杨祚等率步、骑共一万多人驻守辽隧,在周围挖壕沟二十多里。司马懿的军队到了辽隧,公孙渊命令卑衍挑战。
司马懿派胡遵与之对阵,卑衍大败。司马懿命令军士们突破卑衍的围堑,引兵向东南进发,然后突然调头东北,直趋襄平。
卑衍等惟恐襄平没有守军,连夜赶往襄平增援。行军至首阳山,公孙渊又下令与司马懿决战,这次,卑衍又大败。
司马懿于是领兵直奔辽隧城下,挖好了壕沟。正巧当时连日大雨,三十多日不停,辽水暴涨,司马懿的运输船可以从辽口直驶到辽隧城下。
雨一停,司马懿立即在城周围堆起土丘,造望楼,准备了大量的石头,用弩弓直向城中发射。公孙渊又怕又急。
城中粮食吃尽,开始人吃人,死者不计其数。杨祚等投降。八月的一天晚上,一颗长约十丈的大流星,从首山的东北面坠入襄平城的东南面。
没多久,公孙渊全军溃败,他与儿子公孙修带着数百骑兵向东南突围而逃。司马懿大军在后面穷追不舍,在流星坠地的地方,杀死了公孙渊父子。
辽隧城被攻破,相国以下的数千名官吏被斩首,公孙渊的首级被送到了洛阳,辽东、带方、乐浪、玄菟等地也相继平定。
当初,公孙渊家中几次出现异样:狗着官服、戴官帽上了房;做饭时有小孩被蒸死在锅中。
襄平北市长出一块肉,周长数尺,有头有眼有口,没有手脚,但能移动。占卜的说:“有形但不完全成形,有头部的各器官但不能发声,这种怪事出现在哪国,哪国就该灭亡了。”
公孙渊叛魏自立,魏帝曹叡大惊。司马懿却毫不慌张,扳着手指头细数:“去百日,回百日,攻百日,休二月,一年足矣!”
司马懿这算的是什么呢?没错,就是他从洛阳出发到辽东平叛,往返所需的时间。
辽东公孙家是超然于魏蜀吴的第4国,司马懿为何这般信誓旦旦地料定自己可以在1年时间内平叛呢?
辽东公孙家自公孙度(公孙渊祖父)于董卓乱政时开始发家,经历公孙康(公孙渊父亲)、公孙恭(公孙渊叔父)的苦心经营,一直奉行与曹魏交好、割据自立的政策。
然而到了公元228年,公孙渊以公孙恭沦为阉人无子、体弱无法治国为由,强迫他让位并予以软禁。
对于公孙渊的悖逆行为,魏明帝曹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曹魏正在抵御诸葛亮的北伐,无力应对公孙渊。
曹叡不顾谋士刘晔及公孙晃(公孙渊的兄长,在洛阳为质)的劝阻,拜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变相默认了公孙渊的地位。
野心勃勃的公孙渊,不甘于父祖的偏安一隅和安于现状,意图参与到三国的纷争之中。他首鼠两端,一边接受魏国的封赏,一边又与千里之外的吴国勾肩搭背。
公元232年,吴大帝孙权派使者北上结盟,公孙渊当即表示愿意向孙权称臣纳贡。次年,公孙渊派人随吴使南下,向孙权献上貂皮骏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