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忿怒万分,
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
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
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
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
司马迁对汉武帝盛言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
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
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贰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
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
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
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
不久,有传闻说李陵为匈奴练兵。
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
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
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
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
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
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
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
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
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
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
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李陵军且走且战,马上就要走出大山,距离平地只有四五十里;”
“匈奴军也准备做最后一搏,如果李陵军到达平原便撤军。”
“但此时汉军中一个军侯因被校尉羞辱而叛逃匈奴,并将军中无后援支持以及此时箭矢已尽的情况告知匈奴。”
“匈奴单于得知此军情后,对李陵军发起更加猛烈的进攻。”
“李陵军一天就用光五十万支箭,便弃车而走,此时士兵只剩三千多人;”
“到达山谷,匈奴兵又投下垒石,李陵军伤亡惨重。”
“当夜,李陵尝试独自一人去杀了单于,但失败而回;”
“之后,又组织兵士突围,因寡不敌众,自觉无颜见武帝,便投降了匈奴。”
“三千多士兵逃回汉朝的只有四百多人。”
“李陵投降的消息传回汉朝,武帝大怒,群臣也纷纷指责李陵。”
“但是司马迁却认为李陵以少敌多,毙敌数倍于己,战功卓著,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他之所以不死,是想立功赎罪以报效朝廷。”
“但是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是为李陵辩护,用以诬告此战没有什么战功的贰师将军李广利,便将司马迁下狱,施以腐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