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学城坐在咖啡区的桌子边喝着茶,看着照相的姑娘,没说什么,脸上有一丝笑容。
他又看到方明华进来,就招呼道:“今怎么有空过来?”
“刚看完一场话剧,路过这里所以来坐坐。”方明华笑着坐在他对面。
雷学城就拿起一个茶杯给他倒了杯茶。
“生意怎么样?”方明华喝了口,随意问道。
“还可以吧,不过我准备将书店关门。”
“是因为这里要拆迁?”方明华又透过窗户玻璃,看到对面街道的墙上也写着一个大大的“拆”字,继续说道:
“你可以换个地方,学城书店可以说西京城里年代最久远的民营书店,著名网红打卡点,关了可惜。”
“没办法,女儿看不上这个店,不愿意来经营,而我呢,在这里守了三十年,现在老了,也感到烦了,就想到处走走。等疫情结束后我要一个人去趟ls,然后再去xin疆转转,再不走,过几年就真走的不动了。”
哎
方明华心里微微叹口气,自己又少了一个去处。
雷学城似乎不愿意再说这件事,又换了个话题:“明华,你看贾章柯最新拍的电影《一直游到海水边蓝》了吗?”
方明华点点头。
他现在很少进电影院,不过贾章柯拍的这部电影他还去看了看。
这是专门在国内独立院线各大影院放映的一部纪录片。
就在15年,方明华的西京投资以40亿人民币买下盛世影视的独立院线,成为国内著名八大院线之一,专门放映一些小众的非商业化影片。
当然是亏损的。
不过方明华不在乎。
华语文学奖组委会、榕树下网络文学公司、西京美术馆,方明华个人名下几家企业和组织,哪个不亏损?
还有一个原因,贾章柯的这部纪录片,是讲他们的故事。
就在前年,几十位作家来到晋省汾阳的一个小村庄,在这里谈论乡村与城市,文学与现实。影片以此为序曲,交响乐般地以18个章节讲述出1949年以来的中国往事。
三位作家贾平娃、余桦、梁鸿成为影片最重要的叙述者,他们与已故作家马烽的女儿一起,重新注视了社会变迁中的个人与家庭,成为一部跨度长达70年的中国心灵史。
据说这部电影最初的名字叫《一个村庄的文学》,后来贾章柯听到余桦讲了个故事后,就改名叫《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显得更有诗意。
不过,方明华还是喜欢最初的名字。
《一个村庄的文学》。
一个时代的作家群像,背后所呈现的是一部精神史,而这一切又是从乡村出发。
两人的闲聊还在继续。
“我听说,贾章柯本来是邀请你作为电影的主角?”雷学城又问道。
“对,当初贾章柯找到我,希望我能担任影片的主角,但我拒绝了,推荐了余桦。”
“我觉得你去更好,你的口才可是一流。”雷学城说道。
“我去有什么好讲的?”方明华笑道:“我在二十年前写过一本书叫《我这文学二十年》,该说的我都说了,再去说也是重复。至于这十几年,文学有什么好讲的?”
雷学城陷入沉默。
方明华喝完茶,坐了一会就离开了,开着车在西京城漫无目的游荡。
不知不觉中,车开到建国路,《延河》杂志社依旧在这里。
方明华好久没来这里了。
车经过杂志社门口,他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穿着一身制服的老保安正坐在大门口。
是张宝福。
于是,他将小车停在街道对面,下车后穿过马路,朝着门口叫了声:“宝福!”
张宝福也看到方明华,脸上露出笑容。
“明华哥,你过来办事?”
“不,随便转转。”方明华走到大门口,张宝福赶紧从门卫室里搬出一把椅子,又递给他一支烟,方明华笑着谢绝。
两人就这么坐在门卫室门口。
“宝福,你可是杂志社保卫科科长,竟然还来看大门?”方明华好奇问道。
“我三年前就把位置让出来了,让年轻人去干,我呢,闲着也没事,就继续来看大门。”张宝福笑着说道:“说心里话,我挺喜欢这活的,再说今天上完班后,我就退休了。”
“退休?”
“早上刚办完手续明华哥,我记得你比我大一岁,你也退休了吧?”张宝福又问道。
“对,去年办的手续。”
“时间过的真快呀,我记得刚认识你时,咱们都还是小年轻呢。”张宝富感慨道。
是啊
方明华看着周围,思绪仿佛又回到多年以前的一天。
大门外梧桐树上知了声声叫着,对面街道边有个修自行车小摊,还有偶尔路过推着自行车带着草帽卖冰棍的小贩。
自己和一个憨厚青年坐在大门口说说笑笑,顺道拦住一个拿着诗稿硬闯要见主编的西工大男生。
不过,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
(全书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