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15. 第14集《佛法修学概要》
第(1/2)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七页。mshangyuewu

佛教的基本思想是建立在诸法因缘生。也就是说,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道理,生命是遵循着一定的轨则。你今生会快乐、痛苦,都一定有道理的,没有一件事情是莫名其妙出现的,绝对不可能!生命是有章法的。

第一个轨则,就是因果的轨则,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道因缘观。这个因缘观,从粗浅的角度,因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由很多片段的生命结合起来的,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念珠,像拨念珠一样。一百零八颗念珠虽然相续,但是它们是变化的,没有两颗念珠完全一样。所以从外面的角度,表层的因果思想来看,人生是由很多片段的生命结合起来的。

如果预先把大乘的思想跟因果结合,就是法法消归心性,那就不一样了。本来这是在后面才会讲到的,但是我们先提醒一下。大乘的因果思想不是向外看,而是向内看。所以观照现前一念心性时,看到的因果,就像蕅益大师说的,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人生就是一刹那的念头而已。这个念头对望过去,是个结果。因为你前生造了很多业力,产生了很多思想,这个业力跟思想结合,形成妄想,所以这个现前一念的思想,对望过去,它是一个结果。但是对望未来,它又是一个因地。你可以改变它、主导它、调伏它,在它没有表现出来之前,都是可以改变的。

所以,你说人生是无奈,也对!人生有一半是无奈的。因为我们要继承过去的业力跟思想,我们是跑不掉的,不管愿不愿意,一定要继承你的过去。但是你说人生充满了希望,也对!因为在它没有出现之前,都有希望,在临终之前都有希望改变。你可以主导思想,往好的方向走,或者往坏的方向走,你还有机会,因为它有变化的一面。

因此,天台宗安立一个观心法门。就是说,想要了解自己,就看念头的流动。其实心的流动就像水流。只要向内看,就一定知道你的过去,知道你的现在,也一定可以规划你的未来。过去、现在、未来都在你一念的心中。这个就是我们后面会讲到的现前一念心性的思想,我们预先把它做一个结合。就是说,什么事情都会归到心性,人生就是整体的,不是片段的。

蕅益大师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他说,轮回的思想,从人天的业果来看,是业力创造的,这是粗浅层面的解释。从大乘的角度来看,轮回就是一念的妄想。蕅益大师说,流转三界中,谁在流转?「欸,我在流转。没有一个『我』,怎么会流转呢?」蕅益大师说,就是一念的妄想在流转。妄想醒过来,流转就没了,觅之了不可得。我们要去参这个道理:谁在流转?流转的是谁?它不断地相续,不断地变化,其实就是一念的颠倒妄想。它不断地积集业力,不断地创造果报,但当这个妄想消失时,轮回的生命就没了。

所以,成佛以后,再来看看今生,就像一场梦,「梦里明明有六趣」;醒过来以后,「觉后空空无大千」。我们现在看到的感觉是真的,但是醒来以后,回顾过去就如梦幻泡影。我们现代人却把它当真,在梦境里看到真的有老虎、珍宝,但是醒过来以后,「醒后空空无大千」。

我们到后面再来探讨心性的思想,但是现在,业果的思想要先知道。生命一半是无奈的,一半是开创的。说它无奈,是因为你要继承过去的业力;开创,则是你今生还有很多的努力空间,因为它可以变化。

戊二、业果决定

前面是把业果的思想做一个总说,以下就各别地说明业果之间的关系。业到果,决定不会错乱,这是第一个要了解的。

业决定理者,谓诸异生及诸圣者,随有适悦行相乐受,下至有情地狱,由起凉风所发乐受,一切皆是从先造集善业所起,从不善业发生安乐,无有是处。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罗汉相续之苦,一切皆是从先造集不善而起,从诸善业发生诸苦,无有是处。

《宝鬘论》云:「诸苦从不善,如是诸恶趣;从善诸善趣,一切生安乐。」故诸苦乐非无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顺因生,是为从总善不善业生总苦乐,诸苦安乐种种差别,亦从二业种种差别,无少紊乱,各别而起。若於业果,或决定相,或无欺罔,获定解者,是为一切内佛弟子所有正见,赞为一切白法根本。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前面一科,我们把业果的形成乃至於它种种的显现,做一个总说。以下我们就各别地说明业果的特性。

第一个,业果的特性,就是它不会有错乱的情况。以下有五小科。先看第一科,就是善业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

什么是业果决定的相貌呢?就是一切的「异生」——凡夫乃至於圣人。佛陀除外,佛陀不受因果的思想影响,因为佛陀已经「金刚道后异熟空」,世间只有一个人不受因果的影响,就是佛陀。等觉菩萨还有微细的因果思想,但是佛陀是真的业尽情空了,他过去所造的业完全不能影响他。「佛为法王,於法自在。」所以这个「诸圣者」要拣别,他不包括佛陀,是佛陀以外的圣者。

那么一切「异生」——凡夫乃至於圣人,他们的生命当中,有一些舒适快乐的乐受,不管是圣人的快乐,还是地狱果报刹那的乐受,都是善业所感。比方说阿鼻地狱、无间地狱。无间地狱受苦是没有间断的。就是身体被丢到油锅里炸,炸死了变成骷髅头,再把它捞起来,一阵凉风吹来,又恢复原来的色身,然后丢进去,再炸。阿鼻地狱的众生,生命里只有一刹那是快乐,就是那一阵凉风吹来恢复身体相貌的时候有乐受。这个乐受怎么来的呢?是过去所造的善业所感。即便是无间地狱的那一阵凉风的乐受也是善业所感,因为从不善业、罪业发生安乐的果报是不可能的。

所以,只要是快乐的果报,一定是善业。比方说,现在能走路,这个就是善业了。不要以为好像走路很自然,不一定每一个人都可以走路。你这碗饭能吃下去,吃得很快乐,也是善业。没有一件事情是自然发生的。你这杯水能喝到肚子里去,产生你的滋养,是善业。只要让今生感到舒服快乐的东西,全部是善业,都要赞美你的过去。你能够走路,要赞美你的过去;你能够吃饭,晚上能够睡好觉,善业!没有一件事情是理所当然的。这是第一个思想——所有快乐的果报,它一定来自於善业,没有例外。

反过来,罪业一定引生痛苦的果报。所有感到逼迫压力的苦受,乃至於阿罗汉的相续之苦,都是罪业招感。我们解释一下,阿罗汉成就以后,还没有入灭之前,他的生命叫做「有余依涅盘」,这个涅盘还有剩余的色身。这时阿罗汉如果吃坏了肚子,也会肚子痛。舍利弗尊者,在佛陀讲经时,肚子痛就不能过来。他有时也会中暑。这种生命相续还存在一时的痛苦,也是由於过去生的罪业所招感,不是今生做的,可能是前生造的。所以说,从善业招感痛苦的果报,无有是处。所有的痛苦都跟别人没有关系,都是自己的业力,别人只是个助缘,把痛苦激发出来而已。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作自受的,外在的环境只是一个刺激,一个助缘把它激发出来而已。

《宝鬘论》上说,一切的痛苦乃至堕落到三恶道都是由罪业所招感;而善业招感善趣,生起一切的安乐。这个地方是说明痛苦是由罪业而来,快乐是从善业而来。

我们看第四段的结论。痛苦快乐不是无因生,苦乐不可能没有因缘而生起。不是自性生,它不会自己生起;,也不是大梵天给我们的──这种是不顺因生。是为善、恶的业力,产生苦、乐的果报。所以,苦乐的种种差别,是从善恶两种业力的差别所变现出来,一点都不可能错乱,是各别各别生起的,这是一个总结。

最后结劝。一个菩萨能够对於业果的自性产生决定的理解,明了这种三世两重因果的道理,乃至於业果决定,就是善业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是绝对不会错乱的,是没有欺诳的,这是佛弟子所有正见的基础,也是一切修习善法的根本。

我们修善跟慈善家不太一样。慈善家修善,不一定从觉悟的心发动出来,他可能是一时的恻隐之心。看到这位众生很可怜,把他救起来,这种业力不会太重,因为没有道的引导。所以慈善家要造出一个强大的善业很难,因为他是凭着感觉生起的。所有佛弟子所发动的善业只有一种情况:从觉悟的内心发动出来,一定有道法的引导。

举一个例子。佛在世时有很多护法居士,最重要的一位大护法,叫须达长者。须达长者生长在大富贵的家庭,而且非常喜欢布施一些贫穷孤独的老人,所以他又叫做给孤独长者。他有七个儿子,前面六个儿子都结婚了,他特别疼爱小儿子,所以对小儿子的婚姻特别重视。他找很多人去打听。后来打听到在隔壁的国家,就是王舍城,有一位女众非常的庄严,而且具足了德行,也生长在大富贵的家庭。须达长者就带着侍从,到王舍城去提亲。亲家也听过须达长者的名号,很恭敬地安排他在客房住下来。

到黄昏时,须达长者看到花园里面很多人忙来忙去,准备很多的饭菜。须达长者就问旁边的人,说:「你们在忙什么呢?」那人说:「我们家主人明天要请佛陀来供养。」须达长者问:「佛陀是什么样的呢?」那人就说:「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有无量的功德庄严。」根据经论上描述,须达长者听到佛陀的功德庄严以后,全身的毫毛就竖立起来,起了大欢喜,可见这个人善根深厚。到了晚上,大家睡觉了,须达长者就控制不住,想要赶快去见佛陀,不能等到明天了。於是中夜时离开了亲家的住处,夜访佛陀。大智慧的佛陀知道须达长者要来,就在那边等他。他一来,佛陀先放大光明,须达长者看到佛陀,立即跪了下去。佛陀跟他讲四谛法门,他当下就证得初果。

证得初果以后,须达长者对於佛法僧戒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叫四不坏信。他觉得明天的宴会不用参加了,隔天一早,急急忙忙地带着侍从回去了。他觉得应该要在舍卫国建一处道场来供养佛陀。

但是,佛陀的僧团是很庞大的,有一千两百个比丘。他打听哪儿可建道场,结果在舍卫国果然找到好地方,一座花园。这座花园是波斯匿王的太子的,叫只陀太子。他刚开始不想卖,但是他想,这个长者不能得罪。他就问:「你为什么买这座花园?」须达长者说:「我要供养佛陀,还有他的僧众。我准备盖很多的僧寮及一间讲堂,请佛陀来常住讲经。」只陀太子一听,这是好事。他拒绝也不是,答应也不是,只好出一个难题。他说:「你如果能够用黄金把我的花园全部铺满,我就把花园卖给你。」须达长者说:「好,一言为定!」只陀太子说:「不行啊,我跟你开玩笑的。」须达长者说:「你是今日的太子,明日的君王,能有戏言吗?」只陀太子没办法,只好卖给他。只陀太子说:「你用黄金铺地,那树算我的。」所以叫做只树(只陀太子的树)给孤独园,就这样来的。

经论上讲,须达长者买下地以后,用大象运了很多黄金去铺地,还盖房子当僧众寮房、殿堂。快要盖好时,他所有的钱都花光了,穷到连饭都没得吃了,就是古人说的揭不开锅了。那怎么办呢?他毕竟以前是有钱人家,在库房里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檀香的米桶,就拿这个米桶去换一点钱,大家煮了一锅饭准备要吃。

正要吃时,目犍连尊者来托钵了。一个初果的圣人,对於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的胜解是不可破坏的。我们一般人会受果报影响,而须达长者完全安住在道法。他说:「把饭切一半,供养目犍连尊者。」剩下的一半,一家人就准备凑合着吃。这时,舍利弗尊者来了。这就面临抉择了:是重视果报,还是重视业因?长者说:「再切一半供养舍利弗尊者。」

剩下四分之一要吃时,佛陀亲自来了。长者说:「罢了!我们今天就饿肚子吧。」於是须达长者就亲自拿着这个四分之一的饭团,跑到佛前跪下去供养,佛陀慈悲地接受了。接受以后,经论上说,佛陀讲了四句偈:「自今以后,罪灭福生,永恒富饶,无复匮乏。」他说:你现在的布施,把过去生剩下的最后一个悭贪的业给消掉了,在你未来的生命、在你成佛之前,你生命只有一种情况,就是永恒富饶;即便你还没有成佛,生命里已经没有「贫穷」这两个字了。

诸位!我们应该知道,佛陀讲话,他要么不讲,保持默然;他一讲话,这件事情就不能改变,叫「金口」。他只要为一个人授记,这件事情就没有改变的余地了。佛陀说,琉璃王七日必死,不可能改变了,一定要死的,七日,即使坐船跑到海边都没有用。所以,这个故事有什么启示呢?就是善业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

这个地方问题来了,因果是隔代受报的。比方说,有些人吃素,身体不好,就怪罪吃素,说吃素让他身体不好。这个不合道理,身体不好,是因为前生的杀业,跟吃素没有关系。即便有,它也是个助缘。我们不杀生会有长寿的果报。我们在修善时,有一个情况,就是很容易被前生的业力所变现的果报误导,这就很麻烦。如果造善时,马上出现快乐的果报,那这个很容易做,每一个人都能够做。你布施马上有钱,马上有福报,这样会很有激励。

难就难在哪里呢?尤其是初学者更严重,因为生命突然要转换了。就是说,明明修善,但是痛苦加剧,这个最糟糕,最麻烦。这时考验你对道法的胜解,就是对法的皈依。所以,业果决定不可能因为造善让你痛苦,这个观念很重要!你不可能因为吃素让你生病,不可能的!世间没有这种道理的。如果这个可能,那佛陀所说的法全部被推翻掉了,业果决定就不能成立了。

怎么解释呢?吃素是基於慈悲心,这是一种长寿的业。但是这个业不能马上受用,要先保存起来。业必须经过一个保存的阶段,到来生才用的。现在的痛苦,是过去杀业的余报,要先受前生的余报。因果是这样解释的。诸位!要永远相信一件事情:修习善业,不可能让你痛苦,绝对不可能!因为因果释放不可能错乱。

所以,善业出现痛苦的果报,不可能!没有这回事情。那有人说:我在修善时,明明是让我痛苦了。是的,这是因为前生的业还没有消完,但是今天的善业还不能用,要先放在「银行」。我们今生大部分的业,都还没有出来,因果是隔代受报的,难理解就在这里。春天播的种子,这个米还不能吃到的,秋天才能收割。春天吃的米,是去年种的。所以,在建立因果思想时,一定要有一个过去、现在、未来的思考,你的心才能够坚定下来,否则很难修行,因为只要有逆境冲击,就退转了,你很难坚定地走下去的。

因此,业果决定的思想很重要!善业一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一定招感痛苦的果报,绝对不可能错乱!绝对不可能!连佛陀都不可能让它错乱,就算阿罗汉也不例外。阿罗汉相续的痛苦,也是由过去的罪业所感。

戊三、业果种类分二:己一、业之种类;己二、果报种类

己一、业之种类分三:庚一、善不善无记业;庚二、增长不增长业;庚

三、定不定业

前面讲到决定性,这里讲到种类的差别。我们先看第一个业的种类,再看果报的种类。

第(1/2)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网游:在我眼里,你全身都是弱点!全球沦陷:我是末日大领主废柴修真记洛尘张小曼你有天眼不去赌石,又在乱看克系执法官物种进化:我成了末世觉醒者3366洛尘开局地摊卖大力江南夏瑶迟来深情比草贱,我死后你哭啥人道大圣陆叶唐遗风易生变诸天:从斗罗开始落墨全职法师之超级法神都市仙尊洛尘张小曼从F到SSS,我的器灵进阶快亿点点怎么了重生60年代,开局就上山下乡重生1979,身边躺着女知青大明:如此贪的驸马,朕杀不得?我的抗战有空间张小曼洛尘陆叶唐遗风道界天下美食:摆摊第一天,盒饭就被抢光了他和她们的群星妙手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