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舅这个供销科长一个月工资才37块钱啊。
好可怕,好挣钱。
一家三口齐齐傻了眼。
唯有王潇不为所动,这才刚开始呢。
她没干等到明天再去卖剩下的卤菜。毕竟卤干子二次加热还行,但卤鸡爪因为炖得胶原蛋白都流淌进汤汁了,再煮一回就烂过头,反而滋味会下降。
况且这才几点钟,不继续挣钱干啥?待在家里看电视浪费人生?卷王创业狗表示,那还不如杀了她,她一分钟不挣钱她都心慌。
于是她跟着舅舅他们混了顿晚饭回来就决定去镇上卖卤鸡爪。
因为村里人没吃夜宵的习惯,但镇上有啊。
能开二三十家工厂的周镇怎么可能没夜市。夜市摊子还挺热闹。有卖小馄饨的,有卖烂肉面的,还有人卖冰糖烤梨和糖炒栗子呢,隔着老远就能闻着甜津津的香气,特别有范儿。
她带着已经熄火只留下余温的煤炉和钢精锅跑到镇上,跟舅母和表妹一道,直接卖光了一锅的卤鸡爪。
真的,上班吃宵夜的小年轻好舍得花钱,看到啥新鲜的都想尝尝。
好些都已经端碗吃面的人闻到卤菜的香辣味还要夹根鸡爪尝尝鲜。结果不少人吃完了又折回头来买。这回得亏舅母问店里买了塑料袋,不然摆摊子卖夜宵的摊主们碗都不够借了。
待到舅舅喝完酒回家准备去街上接三人时,一进家门看见老婆眼睛直勾勾的,吓了一跳:“怎么啦?哪个捣鬼了?”
他没跟着上街卖卤菜,是因为农村办席晚上肯定得喝酒。他没个十万火急的事还提前下桌的话,那是不给主家面子。
“没事。”王潇最冷静,她到底是穿书而来身家过千万的人,不至于为了二十几块钱失态。
舅母却一把拽住了丈夫的胳膊,声音都打哆嗦:“意冬,29块钱,比我一个月工资都高。”
她在服装厂工上班,除非碰上生意特别好的时候要连轴转加班,否则一个月也就二十出头。
她丈夫比她好些,起码是化工厂的供销科长,一个月能开37块钱。
现在,外甥女儿一天就挣了她一个多月的工资。
还有一大钢精锅的卤干呢,再赚个八九块钱绝对不是问题,那完全赶得上她丈夫一个月的收入。
“这么来钱啊?”陈意冬也吃了一惊,他晓得做买卖只要对头肯定有的挣,但没想到能这么挣啊。这又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不就是卤干子和卤鸡爪吗?
嗯,好吃倒是真好吃。最后他们喝酒的时候,还拿汤拌面条垫的肚子。
“挣钱,肯定挣钱!”钱雪梅强调,“你看卖卤干的,他就做豆腐卖卤干,再加个五香干和臭干子,不也给他儿子起了三层楼。上次我去焦作(乡)吃酒去看过,好敞亮的楼,听说都没空外债。”
他们家这两层半的楼房他们两口子攒了快十年的钱,现在还有近一千块钱的外债起码等年底发了奖金才能还呢。
陈晶晶也回过神来,对于卖卤菜挣不挣钱她太有发言权了。她忍不住懊恼:“姐,我们应该多买点鸡爪卤的。真的,不然我们今晚起码还能再卖半锅。”
她们走的时候,好几个人都过来问了,十分遗憾没能再买上呢。
王潇打哈哈:“今儿早上我都包圆了,菜场卖的鸡爪少啊。”
其实哪怕多,她也买不起。因为她今天兜里的10块钱是原主留给她的全部家当。
按说原主一个大学毕业生哪怕7月份才开始上班,定的是最低的实习工资一个月64块钱。可她吃住都在家里,一分钱的生活费也不掏,这都拿了三个多月的工资了,起码攒个百八十块不成问题吧。
但她不走寻常路啊,她上赶找二婚男给人当后妈,那叫一个掏心掏肺的真诚。她爹妈还没享受过她一根葱的孝敬呢,她那便宜的未来婆婆和准继女已经全身行头都让她给包办了。哦,钱不够还问她妈要了零花钱,帮着她爹妈一道孝敬未来婆家。
这就是王潇最瞧不上恋爱脑的地方。你糟践自己就糟践自己呗,您凭啥还打自己家的钱去糟蹋?是你挣的吗?一点数都没有。
算了,往事不可追,又不是她造的孽,她感慨个屁呢。不就是两百来块钱嚒,小case,她回头就能挣到手。
钱雪梅也懊恼:“把卤干拿过去一道卖就好了,应该也能卖掉的。”
但这会儿都九点钟了,农村没啥正儿八经的夜生活,镇上的夜市差不多也该收尾了。
“不急。”王潇挺淡定的,“明天中午我跟晶晶推到李家村和杨柳村那边去卖,能卖掉。中午人家也要吃饭的。”
钱雪梅忍不住帮忙支招:“你俩往田边走走,收稻子来不及回家吃饭的,也有人想打牙祭呢。”
真的,十月天下田身上汗淌的能结盐霜。有油水口味重的菜受欢迎的很,肯定有人买。
王潇乐了:“行,舅母,我们听你的。”
哈哈,但凡挣过钱的都知道挣钱香。
看,她的新销售团队不已经初步培养出两位班底了嚒。
作者有话要说:
眼里只有钱的王潇:骗感情,无所谓。骗钱?姐擂死你!叨叨逼的题外话。因为晋江的评论显示先后制度,阿金才看到第六章有这么多疑问,那就统一解答一下吧。首先,周镇有原型,是我老家,当时的物价就是这样,阿金询问了很多长辈,确定就是这水平。你要我贴周镇原型当时的物价资料,还真找不到。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乡镇是被忽视的存在,资料基本都是口述历史,包括当年统计工人工资也是算城市工人工资,国营厂的。乡镇企业当时被称为社办厂,工资比国营厂低很多。由于当时的户籍管理制度(农转非这个词听过吧,《都挺好》里的苏明玉的妈为了城市户口才嫁给她爸的),城乡户口差别大,收入差距也大,农民很容易接受二三十块的工资,因为比起不知前程的背井离乡去大城市当盲流被收容以及未必能找到工作,这种在家门口能管到田里家里老人孩子的工作方式更符合他们的需求。(其实现在很多农民在家门口上班工资也很低。)比起当时的绝大部分农民,周镇人已经很幸福了。1989年上半年开始,中央进行了各种治理整顿,很多本来要上的项目都下马了,给投资降降温,这样就可以缓解一下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的情况。不过项目下马就意味着,为了一些建设项目进城的农民工没事干了,需要遣散回乡,所以这造成了500万农民工返乡的大潮,之后中央还发文严控农民工盲目进城。至于食品价格,根据《天津物价志》,1990年,天津2块3毛钱就能买一斤猪肉,花2块9毛8能买一斤羊肉。卤菜的价格,物价志上没有,但想想现在一斤盐水鸭的价格和一斤猪肉的价格,比猪肉贵很正常啊。它当时就不便宜。可能跟大家想的不同,当时农村肉价不会比城里便宜,因为农民养猪普遍到过年才杀,除非是专业养猪大户。农村平常吃的肉是肉联厂或者贩子供应的,由于运输成本的存在,反而可能会更贵些。大家大概会觉得1990年人的工资没那么低,毕竟90年代了。80年代月入几十正常,90年代应该是几百了。但1990年是个特殊点,1988年物价闯关失败后,1989年改革进入倒春寒阶段,在1992年南巡谈话前,国家政策是求稳。当时是事实上的经济萧条状态,工资几年没涨,好多单位还只能发部分工资,停工停产的很多。把1990年的工资理解成80年代的工资,是不是就能接受了?但有意思的是,1988年物价上涨过热,此后几年都在平物价,这过程中就是典型的除了工资不涨,什么都在涨。以文中周镇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当时红火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它们规模小,经营相对灵活,没什么三角债的压力。加上他们用地成本低,不承担职工的医疗、子女教育、住房等等责任,且工人工资低,厂里的用工成本低,生产成本低,在定价上有优势。后来是政策变了,乡镇企业才大批倒闭,周镇人被迫也跟着进城务工。至于文中提到女主卖卤干的事。1990年信息非常闭塞,农村还属于典型的乡土社会状态,很多信息靠口口相传,很多在我们现在看来非常简单随手就能查到的食品制作办法在当时没人教,就真不会。会的人也藏的严严实实,不会外传。所以文中卤干爷爷不卖卤干的时候,其他人就只能等着。至于说佐料不全做出来卤干不可能好吃的问题,卤干爷爷也是用简单的佐料,做出了符合周镇人口味的卤干啊(女主还觉得也就那样呢)。他是素卤,王潇是荤卤,她的产品在当时农村受欢迎很正常,当时大家更爱油水足的吃食。工资这么低,为什么还有人愿意花钱吃吃喝喝?因为大家没有来自住房、教育之类的巨大压力,属于及时行乐状态。尤其是年轻人,挣了就花了,月光很常见。加上农忙时,是农村最舍得花钱的时候,大家买卤菜大方没啥好稀奇。买豆腐不知道拿锅带去装,这也很正常,穿书过去的女主默认卖家提供容器。她自己也说了,她穿书前自制卤干分量少,所以一时间没意识到做了卖需要豆腐多,不好用塑料袋装的问题。女主刚卖卤鸡爪不知道价格,让当地人定价不足为奇。农村是个乡土社会,当时农民对内对外分得很清楚,自家人的小孩卖吃的,你要欺负人乱定价,会被周围人看不起的。况且女主也不是傻子,人家要明目张胆糊弄她,她也不可能亏本卖。另外,一个有点傻乎乎的卖家的形象才符合她省城来的大学生干部的人设。让大家更相信她只是临时起意在周镇卖吃的。而农民买家也更相信这样的人,不会玩鬼,卖的东西和价钱很实在。当然,造成误解是我的锅,阿金写文查资料很多,但很多时候也许是因为资料过于真实被认为敏感,一贴就锁(很多追过阿金文的老读者应该知道这事),所以我不是很敢贴资料。而阿金写年代文多了,常常忽略信息茧房的存在,我以为有些事情大家都知道,不用特别说明。以后会注意的。